内容简介
有问题行为的孩子往往受过挫折,内心缺乏安全感,需要鼓励。而鼓励孩子,说白了就是用同理心认同孩子、尊重孩子,在日常对话中让孩子了解“妈妈是爱你的”“爸爸懂你”等父母内心中的爱,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是很敏感的,瞬间就能洞悉父母是不是出于关心自己的目的才说的,是不是真的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可父母替孩子着想的心情也确实是不会变的,只是有的时候用错了表达方式。那么,为了传达出期盼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以鼓励,请参考本书吧! (日)原田绫子 著作 董然//管莹 译者 原田绫子日本亲子教育专家,株式会社HeartySmile代表,两个孩子的妈妈。在担任小学教师时期,意识到为了提高孩子的主动性,母亲的内心灵活度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辞去教师职务后,秉承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开始以“鼓励”为基础的育儿讲座、演讲活动。她同时开办了以小学生为对象的“鼓励话术课”,同时指导父母与孩子,使双方接纳彼此,共同进步。其还著有《不断激发孩子的自信与干劲的书》。 靠前章什么是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语言孩子的性格能够被周围大人的语言左右这部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挺大的期望去看的,毕竟现在这个育儿环境,父母的“话术”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但读完之后,我感觉内容上有些偏向于理论构建,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育儿冲突中摸爬滚打的父母来说,提供的“立即可用”的工具箱感觉不太够。书里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沟通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比如依恋理论如何影响日常对话模式,或者认知失调在亲子冲突中的作用。这些知识点无疑是扎实的,能帮助父母建立一个更宏观的理解框架,知道“为什么”孩子会那样反应。然而,在讲到具体情境时,比如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沉迷电子游戏,或者青春期叛逆期的硬顶嘴时,提供的“话术模板”显得有些僵硬和理想化。我试着在几个场景中套用书里的句式,结果往往是孩子对这种刻意的、听起来“太标准”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抗拒,反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生硬的脚本表演,而不是真诚的交流。如果能增加更多接地气的、带有瑕疵但更真实的情境对话示例,让父母在感到挫败时,知道如何在不完美的状态下依然能有所为,这本书的实用性会大大提升。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本高阶的育儿心理学导论,而非一本实操性强的“话术宝典”。
评分说实话,我买了这本书纯粹是希望能找到几招“立竿见影”的妙招,能瞬间解决我跟我家那个小捣蛋鬼之间的拉锯战。结果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营养师开的菜单,告诉你什么该吃,什么不该碰,但没告诉你怎么把那些“健康的”食材做成孩子愿意张嘴吃下去的样子。内容上,它非常强调“非暴力沟通”和“共情倾听”,这些概念我懂,网上文章也看过不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系统地梳理了这些理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但这种体系感在实际操作中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当孩子在面前哭闹,或者家长自己被气到快要爆炸的时候,谁还能冷静地在脑子里运行“识别情绪—复述情绪—提出需求”的完整流程?我期待的是那种“如果你说A,孩子可能会反应B,那么你可以迅速切换到C方案”的快速反应指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指导你如何从根源上“重塑”家庭氛围的宏伟蓝图,它要求父母先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沟通者,才能实现书中的目标。对于我们这些凡人父母来说,这种要求有点高了,读完之后,我反而更焦虑了:我感觉自己离那个理想中的“会说话的父母”越来越远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精妙,从宏观的哲学基础到微观的语言实践,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论文。作者似乎对语言的边界和力量有着深刻的洞察,书中关于“定义权”和“框架重塑”的章节尤其引人入胜。例如,当孩子说“我讨厌上学”时,书里会引导你如何将这个陈述从“负面情绪的宣泄”转化为“对特定环节的需求表达”。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语言工具”的认知高度。它不是教你如何“哄骗”孩子听话,而是教你如何通过精准的语言,引导孩子清晰地认识自我和世界。然而,这种深刻性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阅读门槛相对较高。书中引用的一些专有名词和复杂的句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需要我反复阅读才能真正消化。我感觉这本书更适合教育学专业人士或者希望深入研究亲子关系理论的学者。对于像我这样只是想在周末快速充电、解决眼前问题的家长来说,它显得有些过于“重磅”了,信息密度太大,消化速度跟不上。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对“父母权威”这一概念的彻底解构和重塑。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传统“家长式”话术的弊端,比如使用“你应该”、“必须”、“因为我是你爸爸/妈妈”这类句式,是如何一步步侵蚀亲子间的信任和独立人格的。这种颠覆性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它迫使我停下来审视自己过去几十年习以为常的沟通习惯。书中提供了一种“平等对话”的范式,即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而是孩子成长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尤其欣赏它对“沉默的力量”的探讨,很多时候,最好的回应不是语言,而是恰到好处的停顿和倾听。不过,书中在处理突发、高压情境下的“应急预案”方面略显不足。它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和谐的对话场景,但生活中的对话常常是混乱、噪音大、且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在吵架升级时,快速降温并重新进入对话轨道”的实战技巧,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上如何避免吵架。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时,最大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套可复制的、能应对各种“熊孩子”行为的“标准剧本”。这本书显然不是这个路线的。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秘籍,而不是一套“招式套路”。作者反复强调,话术的精髓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抱着什么心态说。这种强调内在修炼的取向,对我这种更偏向于“术”的实践者来说,转化过程比较困难。书中对“自我觉察”的要求极高,要求父母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童年创伤,才能真正做到“共情”。这就好比,这本书教你如何驾驶一辆F1赛车,它告诉你发动机的原理、空气动力学的细节,但对于我这个刚学会开手动挡的小白来说,我更需要知道离合器和油门的配合时机。尽管我领悟到了许多关于尊重和边界设立的深刻道理,但在具体的“如何开口”这个环节,我仍然感到迷茫。这本书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力进行自我反思,它的价值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痛苦的自我修正才能显现出来,而非一蹴而就的阅读快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