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求求你,表扬我:世上沒有天生的坏孩子,关键要看大人怎样“管教
定价:26.80元
作者:东子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613546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先知”纪伯伦说,孩子的灵魂栖息在明日之屋,那是大人梦中也无法造访之境。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聪明、听话又懂事?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努力、不刻苦,总是不务正业?明明有浓浓的爱,却常常搞得彼此怒目而视。世上沒有天生的坏孩子,关键要看我们怎样“管教”。管教孩子是门很高深的学问,欺、利诱、威胁,这些都是管教方法,但它们将在孩子十二岁之后统统失灵。只有赞扬,可以对孩子终身有效,而且会越来越有效!孩子是喜欢听父母表扬的,但我们得把握机会说,别等想说时,孩子已经无心听了。学会赞扬,懂得赞扬,适时赞扬,理性赞扬——诚意向您推荐这本书,读过它,也许你会惭愧于曾经的吝啬;合上这本书,请拥抱身边的小小身影,并轻轻说一声:“你真棒!”
内容提要
如果你苦心培养却总是感到伤心失望,请翻开本书;你会发现,往往错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如果你正为孩子“糟糕”的成绩烦乱不堪,请翻开本书;你会释然,良好的心态和的品格远比好成绩重要很多。如果你冥思苦想却仍不知如何使孩子成才,请翻开本书;你会醒悟,鼓励和赞扬将是孩子展翅高飞的动力。如果你只是盯着孩子的考试排名而不顾其他,请翻开本书;你会懂得,资优名校不是孩子成才的**途径。管教孩子是门很高深的学问,欺、利诱、威胁,这些都是管教方法,但它们将在孩子十二岁之后统统失灵。只有赞扬,可以对孩子终身有效,而且会越来越有效!本书正是让家长学会赞扬、懂得赞扬、适时赞扬、理性赞扬!于是,你便真的在孩子眼中看到自信的光芒,孩子,你真棒!
目录
篇:爸爸妈妈,您能关注我吗
请不要对我不管不顾
我需要您的精神抚慰
我的快乐想和您分享
我的家长会想让您参加
缺爸少日子很孤苦
跟着爷爷奶奶很孤独
第二篇 爸爸妈妈,您能理解我吗
为啥不让我上网
为什么不让我出去玩
其实我也不想撒谎
请不要阻止我的爱好
您是否也该换位思考
您是普通人,为何让我做超人
异性之间的交往很正常
第三篇:爸爸妈妈,您能尊重我吗
为啥总看记、短信
我写作业不需要您来“站岗”
我上网不需要您的“陪伴”
您的辱骂贬损让我很伤心
您能与我平等的交流吗
第四篇:爸爸妈妈,您能信任我吗
您不要总是否定我
您放手我就能做好
我的事情让我自己做回主
我的同学关系我会自己处理
不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我
我的力量来自您的信任
第五篇:爸爸妈妈,您能鼓励我吗
不要总盯着我的不足
成绩下降不是我所愿的
有您的支持,我才会变的手巧
有您的掌声我会更加自信
您的安慰就是好的鼓励
第六篇:爸爸妈妈,您能赞赏我吗
我的自卑是因为您很少肯定
我的消沉是因为您很少赞许
学习不好我也有闪光点
分数不高可我的口才好
做好事难道我错了吗
您的指责对我打击很大
您的赞赏会使我更快乐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远超出了对“坏行为”的纠正,它开始探讨“如何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个体”。书中有一段关于“培养内在动机”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它指出,过多的外部奖励(比如“你做好了就给你看电视”)会削弱孩子对任务本身的兴趣。这本书提倡的是,帮助孩子发现做事情的内在乐趣和意义。例如,收拾房间不是为了避免惩罚,而是因为“整洁的环境能让我们更舒服地玩耍”。这种视角的转换,从“服从”转向“自主”,从“为了别人做”转向“为了自己做”,是培养孩子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教条,而是一套思维框架,让你能灵活应对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读完后,我不再焦虑于眼前的每一次小摩擦,而是开始期待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未来。这本书对于那些渴望从“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和实用的指南。
评分这书脊上的标题——《求求你,表扬我:世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关键要看大人怎样“管教”》——简直就像是抓住了无数家长深夜里辗转反侧时的那根心头刺。我当初拿起它,说实话,是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期待。我的孩子,那小家伙,简直就是行走的“破坏王”,规则对他来说是空气,顶嘴是家常便饭。我试过吼叫,试过冷战,甚至试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果都是泥牛入海。我原本以为这书会是一本速成手册,告诉我什么“七步口诀”或者“神奇眼神法”,能瞬间驯服这个小恶魔。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意识到,这绝不是那种提供廉价安慰的鸡汤。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丁,没有直接告诉我该用哪种肥料,而是耐心地带我观察土壤、观察气候,让我重新审视我与那株“顽固幼苗”之间的关系。它不卖弄高深的教育理论,反而用一种近乎日常对话的语调,引导我思考,我的“管教”里,究竟藏了多少我的焦虑和恐惧,又有多少是真正对孩子成长的尊重。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轻轻地敲响了我的警钟,让我意识到,或许问题不在于“孩子坏”,而在于我“管教”的方式,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为这份“坏”提供了温床。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不评判,它只是邀请你一起走进一个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大人自身的成熟度”看得极其透彻。书中反复强调,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行为”,实际上是投射了父母未解决的情绪负担或者童年创伤。我不得不承认,当我工作不顺心、心情烦躁时,孩子哪怕只是把牛奶洒在地板上,都能轻易点燃我的怒火。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去深挖我的童年,但它提供了即时的“情绪降温”工具。比如,当情绪涌上来时,先暂停三秒钟,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发泄我自己的不满?”这个简单的自我审视,极大地降低了我那些不必要的吼叫频率。它让我意识到,管教孩子,首先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邻家一位思想深刻的姐姐在耳边细语,分享她走过的弯路和领悟的心得。这种亲切感,让那些原本可能让我感到刺耳的“自我批判”,变得更容易被接受和内化。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过去太“忙”于纠正错误,却忽略了庆祝“正确”。我们总是习惯于像一个警察一样,全神贯注地盯着孩子可能犯错的每一个瞬间:橡皮泥弄得到处都是、玩具没有收好、对同学说了不礼貌的话。一旦发生,那语气、那表情,仿佛是世界末日降临。这本书中对于“积极强化”的阐述,不是那种空泛地说“多夸夸孩子”的口号,而是深入到了行为心理学的层面,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表扬”。它详细区分了针对“努力过程”的赞美和针对“外在结果”的赞美之间的巨大差异。我开始尝试记录,记录孩子那些微小到我过去根本不屑一顾的进步——他主动分享了一块饼干,他没有发脾气就自己穿好了鞋子,他承认了自己做错了一件事。当我开始把注意力从“抓包”转向“捕捉闪光点”时,奇迹发生了,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那种家庭气氛的微妙变化,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它让我明白,表扬不是奖赏,而是一种强有力的、能塑造未来行为的“燃料”。这本书像是一把精密的手术刀,帮我剔除了那些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管教”习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章节划分,而是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案例重现”,让人身临其境。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界限设定”的那一部分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爱孩子就意味着要满足他的一切要求,或者至少在他哭闹时要迅速妥协,以避免冲突升级。但作者提出的“有温度的拒绝”,简直是醍醐灌顶。她描绘了一个场景:孩子想要一个不该买的玩具,家长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行”,也不是心软地妥协,而是蹲下来,平视孩子,先认可他的渴望(“我知道你非常想要这个,它看起来真酷”),然后再坚定地执行既定规则(“但是我们今天不买,因为我们说好了……”)。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规则的权威性,又没有伤害到孩子的情感连接。这种“坚持原则而不失温柔”的平衡艺术,是任何育儿指南里最难拿捏的部分,而这本书,却用看似轻松的笔触,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框架。它教会我的不是控制,而是引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