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和儿子一起成长2
定价:34.00元
作者:杨文,麓雪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303161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和儿子一起成长》讲述爱是母亲*原始的本能,科学的爱才是帮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的养份!她是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她是教育专家。她用“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亲身实践,培养出了一位开朗、善良、兴趣广泛的剑桥博士,让许许多多感叹“快乐童年”与“成功学业”不可兼得的家长羡慕不已。本书献给所有“爱孩子,愿意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父母!让我们跟随杨文去认识、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韵律,去更好地担当起“教育者、示范者、提供者”这三种角色,把“无私的爱、科学的爱、推出的爱”给予孩子,使孩子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中,成为具有成熟人格、鲜活个性、良好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本书突出“实践”,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关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育龄女性解答教子问题,问题涉及孩子的年龄跨度从0岁一直到16岁,包括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例如
职业女性怎样面对工作、孩子教育的双重焦虑?
孩子性格太温和,会不会影响长大后的社会竞争力?
孩子很善良,学习也不错,为什么不合群,得不到同学的认同?
孩子对作业、考试特别焦虑怎么办?
孩子没有特长、不够会不会自卑?该怎样发现孩子的特长?
孩子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怎么办?
内容提要
父母在养育孩子肉体胚胎的同时,要关注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长。孩子有一个非常完整、精密的内在秩序系统,有一颗丰富的有吸收力的心灵。本书所展示的教子问题,更多的是从精神胚胎养育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这几年里我们接触过的众多父母,反映了教育孩子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理解和领悟的。本书突出“实践”,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关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育龄女性解答教子问题,问题涉及孩子的年龄跨度从0岁一直到16岁,包括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例如
职业女性怎样面对工作、孩子教育的双重焦虑?
孩子性格太温和,会不会影响长大后的社会竞争力?
孩子很善良,学习也不错,为什么不合群,得不到同学的认同?
孩子对作业、考试特别焦虑怎么办?
孩子没有特长、不够会不会自卑?该怎样发现孩子的特长?
孩子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怎么办?
目录
作者介绍
杨文,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主讲人,国家本科教学团队负责人。留学英国,曾任教于山东大学。
荣获“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其家庭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山东省、济南市三级妇联执委,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环太平洋地区早期儿童教育协会中国大陆地区副主席等职务。
主编的《杨文幼儿英语》系列教材发行100余万册;所著《幼儿英语教学法》、《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创立的教学法被列入“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十大流派”。
麓雪,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媒体人,致力于以家庭教育、婚姻情感为主的女性生命成长的采访、研究与写作。曾经主持新闻评论、人物访谈、《阳光女性》等节目。采访、写作、主持的情感专栏“麓雪热线”受到读者、听众的关注;著有《杨文教子》、《苦茶》、《让我们做好的母亲》《生为女人》等书,策划出版畅销书《和儿子一起成长》。
文摘
序言
翻开这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朴素和真诚给吸引住了。它没有那些华丽的教育理论包装,更像是家庭生活的一份原始记录,充满了烟火气。作者对亲子关系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去控制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界限感”的探讨。我们总想为孩子铺平所有的路,生怕他们吃亏,但这本书却大胆地提出了“允许孩子犯错,并从中学习”的观点。它举了一个关于暑假时间分配的例子,孩子本想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电子游戏上,作者没有强行制止,而是设定了一个共同探讨的框架,最终让孩子自己意识到时间分配不当带来的后果。这种“放手”的智慧,对我这个习惯性“插手”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语言风格上,它非常接地气,没有生僻的术语,就像邻居家的大姐姐在跟你分享她的育儿心得一样,亲切又实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视角都变得开阔了,不再局限于短期成绩,而是更关注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这本所谓的“成长指南”,读下来感觉就像是作者拉着你的手,不紧不慢地走过一条铺满回忆和感悟的小径。它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育儿宝典”的架势,反而更像是一本老朋友的日记,记录了生活中那些琐碎却又掷地有声的瞬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孩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共情。比如,当谈到孩子第一次在演讲比赛中失利时,作者没有急着去说“怎么做才能赢”,而是花了很长的篇幅去描绘孩子回家后失落的神情,以及自己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去引导他认识到“失败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人觉得作者真的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泥土里种过、浇灌过。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时而悠远,时而又因为某个突发的家庭小插曲而变得热烈起来,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时不时地被某个观点击中,不得不停下来,反复琢磨。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有耐心的父母。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父母自我成长”的强调。它并没有将所有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深刻地剖析了父母自身的焦虑和投射心理。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内心产生的挫败感和外界带来的压力,以及她是如何一步步挣脱这些枷锁,重新定义“成功”的。这种真实到近乎残忍的自我剖析,是很多育儿书中缺失的。它提醒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修正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阅读体验非常舒缓,作者的文字像一汪清泉,不急不躁,总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与其焦虑地去“培养”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孩子,不如先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内心平和、充满力量的榜样。全书的基调是积极且富有力量的,读完后感觉心境都沉淀了不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套观察家庭互动的“显微镜”,而非一套僵硬的“操作手册”。它的价值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多维度的思考路径。尤其是在处理青春期前夜的矛盾时,作者表现出的那种尊重和耐心,简直令人叹服。书中关于“倾听的艺术”那几章,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反复研读。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分辨孩子语言背后的真实需求,而不是被表面的叛逆或抱怨所迷惑。比如,当孩子因为朋友关系而闷闷不乐时,作者没有直接去介入调解,而是通过一起安静地做手工,创造了一个安全的表达空间。这种不着痕迹的陪伴和引导,比直接干预有效得多。文字表达上,它采用了非常多生活化的比喻,使得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而不是被术语绕晕。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平衡点的优秀读物。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的育儿书籍都在教我们如何“管理”孩子,那么这本书更像是邀请我们去“理解”孩子。它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常常是从孩子懵懂的视角去反思成人世界的复杂和刻板。书中有一段关于“好奇心与规则”的平衡,让我深思良久。孩子天生对世界充满探索欲,但我们常常用各种“不要碰”、“这很危险”来扼杀这种冲动。作者记录了一次户外探险中,孩子不顾劝阻去触碰某种植物,最终导致轻微不适的经历。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然教育。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孩子从恐惧到理解,再到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主动提问的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力。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它不像传统的章节划分那样僵硬,更像是生活的一个个片段拼接而成,充满了生活本身的韵律感,读起来节奏自然,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