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慢养:教育孩子不能急
定价:30.00元
作者:胡丽英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63932979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慢养:教育孩子不能急》想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心。慢慢的充实孩子的生活,才能让孩子生活的更加从容,健康,从而孕育出一颗健康,快乐的心灵!《慢养:教育孩子不能急》从十个方面入手,全方位的,详细的解析了父母到底如何慢养孩子,如何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走过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让孩子健康,快乐的度过人生中快乐的时光。
目录
章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不是一天长大的
慢养,不等于“放养”
为什么要慢养
第二章 沟通,慢养的步
爸爸妈妈别发火,这事说出来就好了
爸爸妈妈别发笑,这是我美好的梦想
孩子,有事请你慢慢说
孩子,请你听我慢慢说
第三章 好汤慢慢熬,品质慢慢养
好品质,靠的是耳濡目染
品质培养,贵在当下
好品质,体现在点点滴滴
品质培养,在于坚持
第四章 培养好习惯日久见功夫
好习惯并非一天速成
不理解也要先做,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重复,重复,再重复!
好习惯,是一种生活态度
第五章 摒弃坏习惯,也要“假以时日”
人无完人,大家都有坏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急不火好监督
改,是一个过程”
第六章 孩子的学习急不得
一口气吃不成个大胖子
打好基础,磨刀不误柴工
陪孩子慢慢进步
不让孩子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第七章 为孩子培养一位好的“老师”
兴趣,永远是孩子的好老师
陪孩子寻找,让孩子发现
“好老师”加“慢父母”,等于成功的孩子
第八章 培养、锻炼孩子的能力不能靠“逼”
孩子的交际能力,不是“闹”出来的
孩子的动手能力,不是“说”出来的
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是“想”出来的
孩子的创新能力,不是纯粹“教”出来的
第九章 了解孩子这事急不得
慢慢了解,才能了解得更细
尊重孩子,才能了解得更深
信任孩子,才能了解得更广
以退为进,才能了解得更真
第十章 让孩子休验“慢”生活
停一停,欣赏沿途的风景
看一看,感受亲情的浪漫
想一想,抵抗失败的苦难
笑一笑,体验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令人赞叹,它将深奥的教育哲学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中,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画面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亲子沟通中“倾听”的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倾听,我们总以为是等孩子说完,然后给出指导或解决方案。然而,这本书引导我们去听“没说出来的话”,去捕捉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和信号。举个例子,书中提到一个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发脾气,我们通常会说“不就一个玩具吗,至于吗?”。但作者提供了一种解读视角:这种愤怒的背后,可能是不被尊重、对物品控制权的丧失,或是对完美主义的要求达到了极限。这种深层次的共情训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在忙着“解决”问题,却忘记了先“看见”孩子本身。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对情感的尊重,让阅读体验充满了自我检视的深度。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日常交流中那些不耐烦、急躁、以及带着预设立场的草率回应,迫使我停下来,真正地慢下来,去倾听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翻开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谈“慢”的太多,真正能做到“慢”的实践者却寥寥无几。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它没有采用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非常真诚的家庭会议。最吸引我的是它对“挫折教育”这一敏感话题的处理。它没有主张让孩子“吃苦”,而是强调为孩子建立一个“安全失败区”。这与我过去理解的“要让他自己解决问题”有本质区别。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父母的角色是环境的设计者,而不是问题的终结者。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允许无聊”的章节,它挑战了我们必须用各种益智玩具和兴趣班填满孩子每一分钟的现代焦虑。通过详实的论证,我明白了“无聊”是创造力滋生的沃土,是孩子进行自我对话的必要空间。这种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为孩子报的那些“热门”课程,是不是只是满足了我作为家长“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做”的虚荣心。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被赋予了一种“拒绝内卷”的勇气,可以更坚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守护他们内在的探索欲。
评分这本育儿宝典真是让人茅塞顿开,它不像那些堆砌着理论的“圣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分享着那些在鸡毛蒜皮的日常中才能体悟到的真谛。我一直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还算上心,但总免不了焦虑,总想快点看到“成果”。这本书里最触动我的是关于“等待”的力量的阐述。它没有空泛地喊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剖析了我们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慢动作”时,那种急于求成的惯性思维是如何扼杀潜能的。比如,它细致地描绘了一个孩子学习骑自行车的场景,那种反复跌倒、挣扎、最终独立的那一刻,如果家长在旁边催促甚至代劳,孩子得到的只是学会了依赖,而非掌握了平衡。这种观察入微的笔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用成人的时间表去衡量孩子的天性。那种深入骨髓的理解——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节奏,强行加速只会导致“内耗”——真的让我放下了不少心头的重担。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标准流程,而是一种心态的转变,一种对生命自然规律的尊重,这对于当代被“效率至上”裹挟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剂清凉的甘露。我合上书本时,感受到的是一种踏实的平静,而不是读完成功学后那种短暂的亢奋。
评分这本书最独特之处,或许在于它对“教育者自身成长”的强调。它并没有把焦点完全放在“如何改造孩子”上,而是将镜头转向了父母的内心世界。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探讨父母自身的“未完成情结”是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我深有感触的是关于“完美父母幻想”的破除。许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背负着一种隐形的压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弥补自己年轻时的遗憾,或者超越自己的成就。这本书温柔但坚定地指出,这种期待本身就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侵犯。它鼓励我们去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因为只有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允许孩子发展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天赋。这种从内向外的教育重塑,让我感到非常踏实,因为它不需要我变成一个“超人”,只需要我成为一个更真实、更接纳自己的成年人。整本书读下来,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让我明白了,慢养孩子,其实首先是慢养自己,等待自己从焦虑和期待中解脱出来。
评分我是一个逻辑性比较强的读者,通常不太喜欢过于感性的书籍,但《慢养》的结构非常严谨,它不是东拉西扯的散文,而是有清晰脉络的思考体系。它建立了一个核心论点: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形成了何种面对世界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责任感培养”的那一节。作者没有提倡惩罚或奖励机制,而是构建了一个“自然后果”的框架。这种框架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犯错”从道德审判中解放出来,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学习事件。比如,孩子忘记带水壶去远足,父母不去送,孩子会经历口渴的后果,从而内化“准备”的重要性,而不是因为“怕被骂”而记住。这种去情绪化的处理方式,对我们这些习惯于用“说教”来建立规则的父母来说,是颠覆性的。它要求我们放下“我都是为你好”的控制欲,转而成为一个提供清晰反馈的引导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规矩”的理解从“外在约束”转向了“内在秩序”的建立,非常具有操作性和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