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懂孩子的心——幼儿常见问题心理解析
定价:28.00元
作者:邓琼芳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5639227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特别为期盼孩子成长、成功的家长准备的。不同于市面上同类型书籍是,本书摒弃了生涩、枯燥的教条,运用“孩子事例”、“心理分析”以及“专家支招”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年轻的父母们能够轻松地全面掌握孩子的心理,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地帮助孩子纠正不良心理,建立性格。
内容提要
目录
一、培养健全性格——塑造活泼开朗的宝宝
1.一个人的小世界——独生子女的孤僻症
2.玩具不给别人玩——小气的宝宝
3.躲在妈妈后面——害羞的小公主
4.“我为什么这么丑”——小孩子也会自卑
5.“谁让她不吃早饭,活该!”——宝宝没有同情心
6.脆弱的宝宝——婴幼儿的蛋壳心理
7.“妈妈我害怕”——胆子小
8.家有小“犟驴”——孩子的犟脾气
9.爱抹眼泪的宝宝——宝宝爱哭为哪般
10.“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没主见
11.“妈妈,你来帮帮我”——自理能力差
12.“她的发卡难看死了”——孩子的嫉妒心理
13.“他有的我也要有”——攀比心理
14.愤怒的“小天使”——孩子的小脾气
15.“我是男孩,还是女孩?”——性别倒错现象
16.输了就哭——孩子为什么输不起
二、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要扼杀孩子的童真
1.“我不是多动,我只是静不下来”——婴幼儿多动现象
2.“我只是想看看里面什么样”——孩子爱破坏东西的表现
3.家里有个“小疯子”——清楚认识孩子的“人来疯”
4.超级“模仿秀”——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5.马虎大意的“小画家”——谈婴幼儿的观察能力
6.小淘气鬼——孩子淘气为哪般
7.“让我再看会儿”——谨防婴幼儿“电视孤独症”
8.“我不想和别人玩”——孩子不合群的烦恼
9.宝贝的“爱”和“次爱”——孩子的“冷热脸”心理
三、宝宝的朋友和家庭——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
1.围着妈妈转的孩子——孩子的依恋心理
2.爱和小朋友争吵——孩子吵架的背后
3.宝宝是个小霸王——谈孩子的霸道行为
4.认生的宝宝——解析孩子认生心理
5.“老师,彤彤没画好!”——小小“告状王”
6.“我们不带蓓蓓玩”——孩子为何被拒绝参加游戏
7.“妈妈,又有小朋友欺负我了”——孩子是个“受气包”
8.“学奥特曼替人报仇不好吗”——孩子为何爱管闲事
9.“为什么小朋友给我起外号”——外号伤了宝宝的自尊心
10.“你扮新郎,我扮新娘。”——小孩子喜欢“过家家”
11.躲在角落里一个人玩——孩子的退缩行为
12.“妈妈,为什么”——宝宝是个“小问号”
四、家有“讨厌鬼”——宝宝成长的烦恼
1.不干的褥子——宝宝尿床成了“习惯”
2.我家有个夜哭郎——谈幼儿夜啼
3.家有“夜猫子”——谈幼儿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4.墙角的魔鬼——可怕的夜晚
5.“哪个是左,哪个是右?”——分不清左右的宝宝
6.梦里的“大灰狼”——被噩梦缠身的宝宝
7.夜晚被惊醒的小宝贝——谈幼儿夜惊
8.宝贝的“小宝贝”——孩子的恋物行为
9.“我不要上幼儿园”——分离焦虑症
10.“小水杯哪去了”——乱丢东西
11.“手指真好吃”——爱啃他的“蜜”手指
12.“我就要摸”——爱摸“小鸡鸡”
五、与难缠的孩子过招——面对孩子的坏习惯
1.“宝贝,你能不能快一点”——慢吞吞的孩子
2.喜欢“顺手牵羊”——孩子成了“小小偷”
3.“我真的是在说谎吗”——宝宝谎言真真假假
4.“我骂人是因为他骂我”——讲脏话
5.“我不喜欢去厕所”——随地大小便
6.“奶奶帮我做”——只开口不动手
7.“我,我,我”孩子得了“口吃病”
8.“我也想吃”——贪吃
9.“我偏不”——小小“造反派”
10.我激动,我咬人——可爱宝宝爱“咬人”
11.“这不是我的错”——孩子做错事不认错怎么办
12.“我不爱吃这个”——挑食的宝宝
13.“妈妈,我肚子疼”——孩子为什么喜欢装病
14.“我不刷牙”——不爱卫生的“臭”宝宝
15.“我死给你看”——幼儿也会有心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解决“燃眉之急”的育儿问题,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里程碑”的详尽地图册。它系统地梳理了从新生儿到学龄前儿童在认知、社会性、语言和情感等各个维度的发展规律和关键节点。读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在三岁左右出现的“所有权”意识的极端化,并不是他变得自私了,而是其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书中对不同年龄段“正常范围”的界定非常清晰,这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家长常常陷入的“比较焦虑”。每当看到其他小朋友似乎更早学会了某种技能,我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落后”了。而这本书通过科学的论述,不断提醒我,每个孩子的时区都是独特的。它教会了我如何放下外界的评判标准,更专注于观察和支持我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这种从外部压力转向内在聚焦的转变,带来的心理松弛感是无价的,它使我能更平和地享受育儿过程中的每一个日常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简直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沉着的资深幼教专家在与你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它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理解与同理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情绪管理”问题时的细腻笔触。书中探讨了幼儿“发脾气”的多种类型,比如是需求未被满足型、自我中心表达型,还是单纯的生理疲劳引发的爆发。不同于市面上一些只教你“如何制止哭闹”的书籍,它更着重于引导父母去“识别情绪的根源”。我尝试运用书中提到的一种“命名情绪并接纳感受”的技巧,在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时,先肯定他的“愤怒感”,而不是急于纠正他的行为,结果发现,孩子的情绪平复速度比以往快了很多。这种基于心理学原理的实操方法,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面对一个无法理解的“小怪兽”,而是终于有了一把可以解读其内心世界的钥匙。书中对“为何要接纳负面情绪”的哲学探讨也很有深度,它强调了健康的自我认知是从允许自己拥有所有情绪开始的,这对建立家庭和谐的亲子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在提供理论框架的同时,对实际操作层面的建议也毫不含糊,但其高明之处在于,它从不提供“一刀切”的万能公式,而是强调“情境化”和“灵活性”。例如,在处理“规则建立与执行”这一难题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喊出“惩罚必须及时且一致”这类口号,而是细致区分了“自然后果”、“逻辑后果”和“人为惩罚”之间的伦理和心理差异。它详细解释了在何种情况下,剥夺某个特权比口头训斥更有效,以及如何运用“选择权给予”来引导孩子建立自律。读到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接受一门高阶的沟通艺术培训,而非简单的育儿课程。书中还穿插了一些针对特定文化背景或家庭结构的调整建议,这使得内容更具包容性和普适性。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有逻辑支撑的“育儿思维升级工具箱”,帮助家长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构建,这是其最让我信服的地方。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对“家庭系统动力学”的剖析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洞察力。它没有将育儿责任完全压在母亲或父亲一方,而是着重分析了父母双方的教养风格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其中关于“模仿学习”和“榜样力量”的章节写得尤为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社会学习理论的案例,说明了孩子对父母冲突处理方式的吸收是多么潜移默化。举个例子,书中提到父亲在面对工作压力时表现出的焦虑应对模式,如何被孩子内化,并可能在未来以类似的情绪反应模式展现出来。这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和伴侣在日常交流中的微小细节,比如我们如何对待挫折、如何表达感激。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审视,是很多只谈“技巧”的育儿书籍所不具备的深度。它不仅仅是育儿指南,更像是一面映照出我们自身成长创伤和教养模式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朴实,封面色彩沉稳,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给人一种专业且可靠的感觉。初次翻阅,首先吸引我的是其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目录结构,这对于需要快速查找特定问题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内文排版疏密有致,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介绍每一个心理学概念时,都配有非常生活化的案例分析,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比如,在探讨“分离焦虑”那一章节,书中描绘了几个不同年龄段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哭闹的场景,以及家长在处理这些情况时的典型反应,这种代入感极强,让人能立刻联想到自己或身边发生过的情景。此外,书中对于各种常见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而非停留在表面的说教,这让我深刻理解到,许多我们视为“调皮”或“不听话”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特定发展阶段的正常需求表达,只是方式不太恰当而已。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和阅读体验上都做了充分的考量,体现了出版方对教育类书籍质量的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