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模块化设计
定价:48.00元
作者:李亚东, 查正和, 李钰等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040285796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模块化设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方向,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内涵分为学校办学概况、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专业建设、基础设施、师资队伍、课程开发、办学效益八大模块,从探索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原则出发,在对现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全过程,设计出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的评估指标,并引入权重分析、标准制定等理论方法,形成了一套基于计算机操作的应用程序。本书对教育行政领导、职业学校管理者、职业学校教师和职业教育研究者,以及教育评估专业人员都有的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拿到这本厚重的著作时,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毕竟,“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模块化设计”这个选题本身就显得相当专业和理论化,担心读起来会晦涩难懂,充满着生硬的术语和枯燥的模型。然而,翻开第一章,我的疑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并非直接抛出复杂的框架,而是从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困境切入,娓娓道来,那种将宏观的教育理念与微观的实践操作巧妙结合的叙事手法,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深入的研讨会中。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精彩,那些来自一线学校的实践经验,被细致地拆解、重构,清晰地展示了模块化设计思维如何将原本庞杂的评估体系变得井然有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强调“标准化”的同时,也力图保留“灵活性”这一点。这种平衡的艺术,在当前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无疑是极具指导意义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对未来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度思考录,它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化、系统化评估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它不像许多同类著作那样采用线性推进的结构,而是呈现出一种精妙的层级划分。你可以在任何一个章节停下来,都能获得相对完整的知识点,但当你继续深入时,又会发现先前所学的模块是如何有机地嵌合进更宏大的系统之中的。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结果导向评估”与“过程监控评估”之间的权重分配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偏向任何一方,而是提出了一种动态调整的评估矩阵,这一点对于那些在职能与资源受限的学校领导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自己学校现有的评估流程进行反思。书中提供的那些可操作性极强的“指标拆解清单”和“数据收集SOP”,让那些原本高悬于理论之上的概念,瞬间落地为可以执行的具体任务。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理想模型”与“现实操作”之间的鸿沟,其严谨的逻辑链条,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对本土实践的深刻洞察。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套现成的、可以直接套用的评估模板。然而,阅读体验远超出了这种功利性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方法论的深度解析,教会的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这么设计才是最合理的”。书中对“模块化”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超越了简单的功能分组,上升到了系统构建的哲学层面。作者深入探讨了不同模块间耦合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解耦来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和迭代性。特别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估模块”的构建部分,其对过程性数据采集的细致要求,让我深刻意识到过去我们对教师评价的片面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有力,没有过多的煽情或空泛的口号,全是实打实的逻辑推导和数据支撑,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其提供的思想冲击力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评估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为了考核,还是为了促进持续改进。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个人而言,经历了一个从“学习专业名词”到“建立系统思维”的转变过程。初看时,我还在努力区分“核心能力指标集”与“支撑要素矩阵”的区别,但在读到关于“评估反馈循环优化”的那一章时,我忽然明白了,所有这些复杂的名词和结构,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如何让评估结果真正有效地驱动学校的下一轮改进计划。作者在设计评估指标时,那种对“可测量性”和“关联性”的执着追求,非常令人敬佩。例如,书中对“就业质量反馈回路”的构建描述,详细到令人咋舌,它不仅仅要求统计就业率,更要求分析行业对毕业生素养的细微偏好。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超国家标准的、追求卓越的评估蓝图。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论证层次非常丰富,从宏观的教育政策解读,到微观的操作细节,无一不体现出一种追求精准和效率的现代管理学思想。
评分这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设计的著作,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的思维框架。它没有固守传统评估体系的线性思维,而是引入了高度灵活和自适应的模块化概念,这对于快速变化的职业教育领域而言,简直是及时雨。我个人认为,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关于“跨模块指标交叉验证”的机制设计。这避免了单一指标的孤立评估所带来的偏差,使得最终的评估结果更加立体和公正。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书中的理论模型与我所在地区的特定行业需求相结合,而作者恰恰在附录中提供了相关的“适应性调整原则”,这体现了作者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院校实际情况的充分关怀。这本书的深度,不在于它介绍了多少现有的评估工具,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如何“创造”一个适用于自身生态的、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的底层逻辑和设计语言。它更像是一份“设计手册”,而非“操作说明书”,其深远影响值得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反复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