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主编/作者 陈杰琦 柳倩 周念丽 张晔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5128622 版次/印次 2016年8月 定价 70.00元 序言
领域教学知识: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第*章
绪论
第二章
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第*节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
第三章
身体移动能力
第*节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
第四章
器械(具)操控能力
第*节学前儿童器械(具)操控能力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器械(具)操控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促进学前儿童器械(具)操控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
第五章
生活自理能力
第*节学前儿童自理能力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自理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促进学前儿童自理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
第六章
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节学前儿童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促进学前儿童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策略
第七章
情绪管理能力
第*节学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促进学前儿童积极情绪发展的教育策略 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是《核心经验与幼儿教师的领域知识丛书》中的一册,是PCK理论建构在健康领域中运用的研究成果。它呈现了健康领域的核心经验和3-6岁儿童在健康领域的学习轨迹,并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建议。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发现学前儿童在健康领域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
运动维度: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器械(具)操控能力
生活维度: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
心理健康维度:情绪管理能力
本书一共有七章,第*章绪论是对健康领域PCK架构的概述,其他六章则详细地阐明了以上三个维度的核心经验,每章都分别针对各个核心经验的基本内涵、3-6岁儿童在该核心经验的发展轨迹以及促进学前儿童在该核心经验的发展策略进行了介绍。鉴于理论对幼儿园教师实践指导的重要性,本书还提供了相应的“案例”和“知识拓展”,可以便于读者理解核心经验并启发自己的教学实践。
读者对象:
幼儿园一线教师及其他从事学前教育研究的人员
本书特色:
该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地较好,比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幼儿园健康教学领域的PCK,因为有较多的案例支持所以可读性较强,能帮助读者更彻底地了解PCK理论在幼儿园健康领域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有较大的启发性。该书每节都配有相应的“知识拓展”版块,有助于读者拓宽相关知识面;每章都配有相应的“思考题”,有助于读者对每章的核心内容有更多的思考,提升读者的阅读质量。 作者介绍
柳倩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课程与教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政策和管理研究,主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教师资源库研发”与“健康领域核心经验研究”以及“上海市幼儿园室内运动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等项目。撰写并出版«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研究»«国际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政策研究»等专著。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获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硕士,200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发展评估、学前儿童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学前融合教育、自闭症儿童社会认知。
张晔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培训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学前儿童运动与健康、儿童艺术教育(舞蹈方向)。开设课程包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体育、舞蹈等。完成课题“上海市幼儿园体育特色的调查与研究”等,参与儿基会的重要课题研究及“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材的编写等。
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关注儿童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学前教育领域中,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如何指导幼儿教师的领域教学。我们聚焦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对他们身心健康、认知能力、社会情感及创造力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关键性体验。通过理论梳理与实践案例的结合,本书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以期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 儿童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健康,更包含了心理、社会情感等多个维度的健全发展。在学前阶段,这些健康要素的奠定尤为关键。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核心经验出发,深入剖析其内涵与意义: 1. 身体健康与运动发展的核心体验: 身体感知与自我认同: 儿童通过身体的运动、触摸、感知来认识自己,理解身体的界限与能力。例如,爬行、行走、跳跃等基本动作的发展,让孩子体验到身体的力量与灵活性,建立起初步的身体自我认同。 探索与挑战的乐趣: 运动不仅是身体技能的训练,更是儿童探索外部世界、挑战自我的一种方式。在安全的户外环境中攀爬、跑跳、追逐,孩子们体验到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培养了勇敢和冒险精神。 协调与平衡的发展: 精细动作(如捏、抓、画)和粗大动作(如跑、跳、投掷)的协调发展,是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如搭建积木、玩沙土、骑三轮车等,儿童不断优化身体的协调性与平衡感。 规律作息与健康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核心经验在于让儿童在愉快的氛围中,逐渐内化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解其对身体成长的益处。 疾病预防与应对: 学习基本的卫生知识,如勤洗手、咳嗽时捂住口鼻等,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同时,在生病时,如何通过休息、遵医嘱等方式来恢复健康,也是儿童需要体验和学习的重要内容。 2. 认知与语言发展的核心体验: 好奇心与探索欲的激发: 儿童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了解周围的世界。核心经验在于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探索机会,鼓励他们提问、观察、思考,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萌芽: 从具体事物中学习,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特征。例如,通过玩积木认识形状、通过触摸感受材质、通过故事理解情感。同时,通过分类、配对等游戏,引导儿童进行初步的抽象思维。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游戏中遇到小挑战,如“积木为什么会倒?”“这个玩具怎么组装?”等,儿童会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他们学习思考、分析和创新的宝贵经验。 语言的倾听与表达: 丰富的语言环境,包括父母的亲切交流、教师的故事讲述、同伴的对话,能够帮助儿童积累词汇、理解句子结构、发展表达能力。核心体验在于让儿童在积极、愉悦的交流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阅读兴趣的启蒙: 从图画书开始,通过亲子阅读、集体阅读,让儿童接触文字、理解故事,培养对阅读的兴趣。早期阅读经验对儿童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及认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逻辑思维与规则意识: 游戏中的规则,如轮流玩玩具、遵守游戏指令等,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和遵守规则,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社会情感发展的核心体验: 安全感与归属感: 来自父母和教师的关爱、支持与接纳,是儿童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基础。在熟悉的、充满爱意的环境中,儿童才能更自信地探索世界。 情绪的认知与表达: 学习识别自己的情绪,如高兴、难过、生气,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儿童情商发展的重要一环。例如,通过绘画、游戏或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同理心与合作意识: 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儿童逐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关心他人。例如,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了,会主动上前安慰;在合作搭建城堡时,学会互相配合。 规则的遵守与界限的理解: 理解并遵守集体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培养责任感。例如,知道不能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不能抢别人的玩具。 独立性与自我管理: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鼓励儿童自己吃饭、穿衣、整理玩具,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同时,学习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物品,是他们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挫折教育与韧性培养: 在游戏和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核心经验在于引导儿童正确看待失败,从中学习,并重新尝试,培养面对困难的韧性。 4. 创造力与艺术感受力的核心体验: 自由探索与想象: 提供开放式的游戏材料,如颜料、橡皮泥、各种废旧材料等,鼓励儿童自由涂鸦、捏塑、拼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艺术形式的体验: 通过音乐、舞蹈、绘画、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儿童感受美的力量,表达内心的情感。例如,跟着音乐跳舞、用图画表达心情、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独特的视角与表达: 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和表现世界,不限制他们的创意。即使他们的画作不像实物,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在游戏或手工活动中,当遇到“这个材料不够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它更稳固?”等问题时,鼓励儿童想出不同的、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体验生活中的美: 引导儿童观察自然中的色彩、声音,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第二部分:核心经验与幼儿教师的领域教学 理解了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后,如何将这些经验有效地融入到幼儿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领域教学与核心经验的有机结合: 1. 整合性课程设计: 打破学科壁垒: 核心经验往往是跨领域的。例如,一个关于“动物”的主题,可以同时涉及科学(认识动物习性)、语言(讲述动物故事)、艺术(画动物)、社会(讨论如何保护动物)等多个领域。教师应设计整合性的课程,让儿童在多角度、多感官中体验和学习。 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 课程设计应以儿童的兴趣、需求和已有经验为出发点,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 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在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和预设,但同时也要敏锐地捕捉儿童在活动中的生成性想法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2. 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精心创设丰富的环境: 教师需要根据核心经验的特点,在教室中设置科学区、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益智区、角色扮演区等,并投放丰富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 支持性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观察儿童的活动,适时介入,通过提问、示范、引导等方式,激发儿童的思考,解决他们的困难,支持他们深入探索。例如,在建构区,可以提问:“你们想搭一个什么样的房子?需要用哪些材料?” 促进同伴互动: 区域活动为儿童提供了宝贵的同伴交往机会。教师应鼓励儿童互相学习、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3. 游戏化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前儿童的学习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教师应将核心经验融入到各种类型的游戏中,如角色扮演游戏、建构游戏、规则游戏、探索性游戏等。 游戏的价值与意义: 教师需要理解游戏对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情感、创造力等方面发展的独特价值,并为儿童提供充裕的游戏时间与空间。 游戏支持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新的游戏材料、提出挑战性的游戏情境、与儿童共同游戏等方式,提升游戏的深度和广度。 4. 观察与评估: 过程性观察: 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如行为观察记录、作品分析、谈话记录等)持续观察儿童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核心经验体验程度。 关注个体差异: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儿童发展,而非简单的评判。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儿童独特的成长轨迹和发展节奏。 形成性评价: 评估结果应反馈到教学计划中,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为儿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5. 家园合作: 构建家园共育的桥梁: 教师需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并在家庭和幼儿园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和支持体系。 家长培训与指导: 定期举办家长讲座、亲子活动,向家长介绍学前儿童发展特点和核心经验的重要性,提供在家中支持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总结: 本书致力于构建一个关于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理论框架,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领域教学实践。通过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以游戏为基本途径,以核心经验为导向,我们希望能够为广大幼儿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为培养健康、快乐、有能力的新一代贡献力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各位作者希望本书能成为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启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探索儿童成长的奥秘,点亮他们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