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家儿子很叛逆——知名作家王毅20年教子手记
定价:28.00元
作者:王毅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407568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是仿效望而生畏的“狼爸”、“虎妈”,还是做陪孩子穿越荆棘的朋友?
知名作家王毅用四个关键词——赞美 认可 理解 尊重
为我们破译叛逆期孩子的成长密码,令数十万中国家庭摆脱困境!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门委员会特别推荐
李镇西 赵忠心 尚秀云 徐国静 徐冬梅 赵刚 马建强等50位专家联袂推荐 《父母必读的50本书》之一
内容提要
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不合理;
对父母的再三叮嘱会感到厌烦;
崇拜、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
一旦决定做某件事,无论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
以上是处于叛逆期(或称“困难期”、“狂躁期”)的孩子的常见表现。
面对自己叛逆期提前到来的儿子,作家王毅经过冷静的分析,采取“不全面打压,不放任自流”的“两不”战略,用“赞美、认可、理解、尊重”的“八字”态度,帮助儿子安全平稳地度过了这一特殊的时期,收获了累累的成长硕果:先是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本科毕业,再到被学校保送上北大读研三年,然后是顺利考入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你也可以做到更多……
目录
目标,总在前面(再版序言)
上卷 小学
小学的时候,看着孩子成长,他基本处于我们的保护和教育中,谈不上反抗。
孕育的生命
啼笑初生
两代人育儿方式的冲突
逼子成龙
八岁沧桑
勇敢的悲哀
送儿子上学
独立
儿子的权利意识
与儿子订合同
乔丹没走
生日party
小儿读史
我儿子故事债
词典的故事
参与
儿子教我教育他
儿子的道理
保护妈妈
成长的烦恼
动画片的战争
庆幸
为儿子骄傲
爱心治病
谁来接电话
精心呵护青苹果
电脑引出的故事
吃饭中培养竞争与平等意识
做儿子的朋友
成长的成本
培养绅士
培养一个男子汉
向谁看齐
错位
儿子不是天才
家有“维和部队”
保卫妈妈保卫家庭
中卷 初中
初中就完全不一样。初中时分,可以说是一个孩子成长关键时刻,尤其是男孩子。他们叛逆、自我,学校中问题不断,儿子也是如此。被老师找家长、与老师激烈冲撞、不准上课。这些矛盾一旦解决不好,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后果不堪设想……
我是的
刷厕所
惩罚结束
打在心上
从老师的角度想
去省里比赛
接受不公平
次正确感悟师生关系
把我的理解给你
直面难题
拔草所意味的
爱心教育
不放弃责任
我要学
一言成箴
丢失了基因?
历史重演
飞的感觉
人生本味
学“酷”
离婚我跟谁
争吵是爱的形式
母爱温柔
请少爱我一点
永不出手
父爱是座山
对手
探索
开放的书架
家有考生
坐左边坐右边
同桌的她
把你的秘密告诉我
幼稚的报复
和解
下卷 高中
高中时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会与家长争论是非、讨论对错,这个时候光有教育是不够的。要与孩子平等地讨论,尊重他们的选择。交流、沟通后取得一致……
永远的问题孩子
不做“主席”做“总理”
我们来谈谈爱情好吗?
与“富哥”同学
金钱的位置
北大之梦
意外的胜利
诸葛亮是不识时务者
父子之间
勉为其难
离婚,我就出走
事业与婚姻
阅读
讨论
质变
走近漫画
拒绝名著
耕耘与收获
永远的师长
理想与现实
平安度过十六岁
我不出走
跨进重点班
跨过石头
高中恋爱是人生规律
我被淘汰了
我要退学
爱的挽救
青春的代价
自己走路?
服从家长
矫枉过正
此路不通
异性相吸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
雄辩
不用你做“一辩”
张扬个性
天才是可以培养的
理智
质疑
上帝的礼物
没有结果也要努力
“财富”
把握命运
直面人生
独自面对
为自己负责
捍卫权利
万众一心
落榜
复读
融入新生活
父子同学
做儿子心理咨询师
作者介绍
王毅,1953年出生于大连。1969年下乡插队。1978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后做过中学教师、企业报记者、编辑。后下海从事公关部经理等工作。八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随笔集《好妈妈坏妈妈》等。2000年辞职,从事专业创作,系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给《家庭》《知音》等杂志撰稿。2008年后转入长篇小说创作。作品《家书里的大学》近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文摘
序言
最近我读了几本关于青春期孩子的书,说实话,大部分都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它们总是在用一种俯视的姿态来解读孩子,仿佛孩子是某种需要被“管理”的实验对象。这本书的标题里那个“我家儿子很叛逆”的表述,瞬间拉近了距离,它带着一种自嘲和坦诚,这让我感觉作者是真正经历过那场战役的人,而不是坐在象牙塔里空谈的专家。我特别想知道,在“叛逆”这个外衣之下,作者是如何捕捉到儿子真正的需求和情绪的?叛逆往往是孩子试图建立自我边界的一种笨拙表达,如果教育者只看到了表面的反抗,而忽略了深层的渴望,那所有的教育都会变成无效的消耗。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出,一个父亲(如果作者是父亲的话,从名字来看很有可能)是如何在保持权威感的同时,又不至于压抑住孩子的个性和火花。这种平衡,才是为人父母最难拿捏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是直击灵魂,我一眼就被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在这个“叛逆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母亲,我真是太需要一本能给出具体、接地气指导的书了。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理论派的,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啃枯燥的教科书,听着都挺有道理,但真到了家里那个小祖宗跟你对着干的时候,那些大道理就全成了浮云。我尤其关注这本书的作者,他是一位“知名作家”,这让我对他的文字功底和叙事能力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他不仅仅是提供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能像拉着我的手一样,带我走进他二十年亲身实践的那些真实场景里去。我渴望看到那些啼笑皆非的冲突瞬间,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制服”技巧,以及最终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和解。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深夜里给我递来的一杯热茶,温暖而有力。我希望看到的是故事,是血肉,而不是冷冰冰的口号。
评分我通常对作家写的育儿书持保留态度,因为“作家”的身份意味着他们可能更擅长雕琢文字和构建故事,而非解决日常的鸡毛蒜皮。然而,正是这种“作家”的身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王毅先生是如何将枯燥的家庭教育实践,提炼成引人入胜的“手记”的?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片段。比如,一次失败的谈话,一次意料之外的和解,这些背后折射出的教育观应该是非常独特的。我期待能从中学到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视角,一种能够抽离出来审视自己和孩子关系的“旁观者”视角。如果这本书能让人在捧腹大笑或黯然神伤之后,还能获得一种提升自我认知的高度,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育儿书籍范畴,成为了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成长记录。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提到了“20年教子手记”,这说明它涵盖的不仅仅是某一特定阶段的挑战,而是从孩子幼年到步入成人世界的漫长旅程。对于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刚走了几年的父母来说,最害怕的就是“后劲不足”,就是以为熬过了小学,中学就能轻松了,结果发现每个阶段都有新的“大Boss”等着你。我尤其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处理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比如从对父母言听计从到开始质疑一切的那个关键的心理转折点的。二十年,足够见证一个完整的人格塑造过程,如果作者能把那些关键的转折点,那些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破裂的“雷区”都标记出来,并且详细描述他如何安全穿越,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时间跨度”的视野,让我们在眼前的困难中,还能看到远方的灯塔。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显示了它是一本正版书籍,这至少在装帧和内容的完整性上给我了一个基础的保障。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知名作家”这个标签背后的“真实性”。很多时候,所谓的“成功教子经验”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我美化色彩,把所有困难都归结为“孩子的问题”,然后用光鲜亮丽的结局来包装整个过程。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父亲形象,他可能也曾焦虑过、失眠过、甚至对儿子吼叫过。如果这本书能坦诚地记录下那些“不完美”的时刻,那些作者自己也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瞬间,并记录下他如何从这些窘境中摸索出一条路,那就太棒了。我需要的是一种“同盟感”,知道即使是那位“知名作家”,也曾和我一样,在深夜里对着儿子的房门叹气。这种真实感,是任何生硬的理论都无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