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家庭亲密育儿法
定价:35.00元
作者:玛希娅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27112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亲子教育专家付、儿童心理专家陈忻、美国正面管教导师甄颖、畅销家教书作者樱桃老师联袂诚意推荐:在教育观念上总有人喜欢走**:一提到给孩子快乐,就认为应该什么都不学,岂不知玩中学才会乐学;一提到无条件爱孩子,就认为应该百依百顺,岂不知有管教才是真爱;一提到让孩子自由成长,就认为应该放任自流,岂不知有规则才有自由。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平衡,玛希娅在书中总结的北美家庭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或许能为家长朋友带来启发或反思。——付知名亲子教育专家、《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等多部家教畅销书作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位就职于加拿大高校的中国妈妈从事北美中产阶级家庭教育研究10余年的成果。书中她向中国家长介绍了值得借鉴的北美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涵盖30个家教话题,如亲子沟通、设立家规、理财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培养同理心等,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作者提倡“亲密养育”这一教育理念,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以沟通为基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均衡发展的人。
目录
作者介绍
玛希娅,原名陆玮红。出生于上海,曾任英语教师4年。1996年入东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主修比较文化,着重研究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于1998年获国际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加拿大蒙特爱立森大学。致力于北美家庭教育、早教、英语启蒙教育研究10余年。2011年起在新浪、搜狐等开博,为新浪、搜狐育儿名博博主,自媒体作者,网易外语频道专栏作者和多家亲子杂志特约专家指导。
文摘
序言
《时间缝隙里的光影》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散漫而舒缓,读起来就像是在一个午后,听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道来。它没有提供任何标准化的时间表或里程碑式的要求,而是反复强调“节奏的个体性”。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不同家庭在处理“放学后自由时间”上的差异,有人选择固定阅读,有人选择无目的的散步,而这些差异都被视为健康的常态。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延迟满足”的讨论印象深刻——它不是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构建一个充满“预期张力”的环境。比如,作者建议家长可以故意将孩子喜欢的活动拆分成几个小片段,穿插在不同的日常事务中,让孩子学会期待下一个“小高潮”。这种细水长流、不疾不徐的引导方式,与我过去读到的那种“高效利用每一分钟”的育儿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它让我放下了焦虑,学会了欣赏那些“浪费掉”的时间里,孩子正在进行的无形的心智建设。
评分我非常欣赏《地图之外的旅行者》这部作品所展现出的那种对“非典型成就”的尊重。它打破了我们社会普遍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将视野投向了那些在传统学术或体育竞赛中不那么出挑的孩子。书中收录了许多看似“平庸”的孩子的成长轨迹,但作者深入挖掘了他们在特定领域展现出的惊人天赋,比如对昆虫分类的执着、对老旧机械的拆解能力,或者对人际关系微妙之处的洞察力。这本书的核心信息是:每一个孩子都在用他们自己的频率和方式,绘制着自己的生命地图。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评估框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孩子在学校表现平平的那些方面,转而去关注他如何处理冲突、如何与邻居家的老奶奶交流,这些“软技能”是否在悄然成长。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速成秘籍”,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更广阔、更具包容性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个独特且仍在成长的生命个体。
评分这部《孩子们的秘密花园》真是一股清流,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儿童心理学的刻板印象。作者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堆砌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用最温柔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情绪的颜色”那一章,作者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比如用“雾霾蓝”来形容低落和迷茫,用“阳光黄”来描绘纯粹的喜悦。这种描述方式让家长在面对孩子情绪波动时,不再是简单地指责或压制,而是学会了“共情性地着色”。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不止,我本能地想让她“别哭了”,但读了这本书后,我试着用她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她的“蓝色情绪”,结果她奇迹般地平静下来了。这种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引导,远比那些空泛的“要多陪伴”口号要实在得多。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真实案例,那些家庭的挣扎与和解,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坐在身边,与我们一同探讨如何修剪那些“不合时宜的枝桠”,让孩子自由伸展。
评分《厨房里的化学反应》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热爱动手实践的父母量身定做的。它的重点完全不在于“教育”,而在于“体验”。作者巧妙地将科学实验融入日常的厨房场景,用最简单的面粉、酵母和水,讲述了关于发酵、结构和重力的宏大原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弄脏”——是的,就是要接受厨房会变得一团糟!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安全地引导孩子观察面包膨胀时的“呼吸感”,以及如何通过触摸判断面团的筋度。这种沉浸式的感官教育,比任何绘本上的图示都要来得深刻。我带着儿子一起做了书里一个关于“彩虹分层饮料”的实验,整个过程,他全神贯注,嘴里不停地发出“哇”的赞叹声。这不仅仅是一次亲子活动,更是一次关于耐心、观察力和因果关系的生动课堂。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让孩子沉浸于自然的好奇心之中,而我们只需要提供安全的探索空间。
评分初读《星空下的低语》,我本来是抱着一种略带怀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睡眠训练的书籍太多,大多不外乎是“哭声消退法”或者“亲子同步法”的变体。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安全感”的深度挖掘。作者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如何让孩子睡着”,而是探讨“为什么孩子需要被安抚才能入睡”。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认为夜晚的黑暗是孩子原始焦虑的放大器,而父母的身体接触和稳定的呼吸节奏,就是构建他们夜间“心理堡垒”的关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过渡性物体”的章节,书中对毛绒玩具和安抚巾的意义有着超越物质层面的解读,将其视为孩子从完全依赖父母到独立个体的桥梁。我女儿过去对她的那只旧兔子几乎是寸步不离,我以前总觉得是依赖,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是她在学习如何独自面对未知的恐惧。这种深层次的心理洞察,让育儿变成了一场更富有哲学意味的探索之旅,而不是一场简单的行为管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