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
定价:29.00元
作者:谢正斌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801957221
字数:
页码:2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为父母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会做人处事的本书。如果孩子缺乏自立能力,没有自主意识,无疑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给予孩子援助,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立的人。让孩子学会自立,是父母给孩子好的爱。
内容提要
《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从孩子的生活、学习、交际等方面的细节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关于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50件事。通过这50件事,父母可以让孩子逐渐学会自立。《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理念清晰,目标明确,并且容易理解,不失为父母教育孩子自立的好帮手。
自立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
目录
作者介绍
谢正斌,毕业于山西省忻州师范学校,1987年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素质。
他认为父母是孩子好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去不同的性情、特长和天赋,可塑性非常强,但父母不能一厢情愿设计孩子的未来。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培养的孩子,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他的代表作品:《你会教孩子吗Ⅱ》——情商和智商是培养出来的、《你会教孩子吗Ⅲ》——习惯与性格是培育出来的、《你会教孩子吗Ⅳ》——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文摘
让孩子自己按时起床
自立心得
不少孩子做事情总是磨磨蹭蹭,父母只好在后面扯着嗓子喊“快点”、“快点”。可无论怎么喊,始终不见效果,孩子还是不急不火。父母应该先了解孩子磨蹭的原因,再对症,才能帮助孩子摆脱磨蹭的坏习惯。
“豆豆,起床了,快点,要不然该迟到了!”
这句话在豆豆家每天早上都会响起,妈妈每天都要叫豆豆走床。就这样,豆豆还常常会迟到呢,因为豆豆爱磨蹭。对于豆豆这个毛病,妈妈已经想了很多办法,就是不见效果。
“怎么办啊,豆豆总是这样磨蹭也不是个办法。”妈妈对爸爸说。
“他这么磨蹭主要是你什么都给他弄好了,不需要他动手,他当然就磨蹭起来了。你听我的,从明天开始,你给他一个闹钟,让他自己起床。到时候,保准他不磨蹭。”爸爸说。
“这样行吗不叫他,他又要迟到了。”妈妈比较担心。
“那就让他迟到,迟到一次他就记住了。”
对于这个办法,妈妈想了又想,终于——
“豆豆,从明天开始你自己起床,妈妈不会叫你了,如果迟到了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看着办吧。”说完,妈妈给了豆豆一个闹钟就出去了。
听了妈话,豆豆傻眼了,自己起床,没有搞错吧。可是,看妈神情不像是开玩笑。唉,没办法,豆豆只好把闹钟调好,以便明天早起。
第二天,闹钟准时响了,豆豆却迟到了。因为,闹钟虽然响了,豆豆当时也醒了,但是却因为磨蹭而耽误了上学的时间。本来,妈妈想提醒他,可是爸爸却坚决反对。
虽然次豆豆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但也就那么一次。从那之后,豆豆再也没有迟到过,也不再磨蹭了。
延伸阅读
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不少孩子做事情总是磨磨蹭蹭,父母们只好在后面扯着嗓子喊“快点”、“快点”。可是无论怎么喊,始终不见效果,孩子还是不急不火,弄得父母也常常没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的磨蹭呢
1.缺少时间概念
孩子做事爱磨蹭,通常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一样具有时间紧迫感,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一般而言,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也不认为自己慢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孩子想的只是眼前的事情,这些都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
2.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
有一些孩子明显的比其他孩子动作慢,不论在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强烈的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动迟缓,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这类孩子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孩子一生都不太可能改变的先天气质。正所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父母首先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然后再想办法慢慢改变。
3.注意力容易转移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一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了初衷。正在吃饭时,窗前有小鸟飞过,孩子就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本来要去刷牙,可是走到浴室里发现有一池水,孩子就开始玩起来了,刷牙当然就放在一边了;正画图的时候,忽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孩子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个究竟。于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就出现了边干边玩、慢慢吞吞的样子。
4.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
做喜欢的事动作很快,做不喜欢的事就动作慢吞吞,这是很多小孩的毛病。吃饭的时间到了,可孩子在饭前喝了许多饮料,吃了许多零食,他一点饥饿感都没有,对吃饭不感兴趣,当然就会磨蹭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落,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在应付家长,你让他读书、写作业,他肯定是能拖就拖。
5.对自己没有信心
有的孩子在做事情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他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错,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孩子越是担心,越是害怕,他的动作也就越慢。如果大人这时候再在一旁不断地责备,催促,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影响,他的动作不仅快不起来,反而会更慢了。
6.孩子没有安全感
有的孩子胆子比较小,与生人在一起相处会有不安全的感觉,因此这类孩子总是希望与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父母多呆一些时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也会慢吞吞的。比如,有的孩子不愿与学校或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相处,而希望和父母更多地呆在一起,在上学的路上,他的动作就会变得特别慢,以此来延长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
7.对于某些事情或动作不熟练
有时孩子磨蹭并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情的动作不熟练、缺少操作的技巧。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思维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尚处在发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安排做事的先后顺序,也不明白如何以较少的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也可能没有掌握好穿衣、洗漱等的基本技巧,比较“手笨”;还可能在做作业时对知识掌握得不牢,许多题目做起来很困难。
8.父母的越俎代庖
一些父母什么事情都会替孩子做,也造就了孩子的“磨蹭”:嫌孩子吃饭慢,妈妈就把饭碗拿过来喂孩子;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妈妈就帮孩子洗;嫌孩子书包整理的工夫太长,妈妈就天天帮孩子整理。殊不知,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渐渐养成更加磨蹭的习惯,他的惰性也会越来越强,他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孩子知道,吃饭、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反正父母会来帮他的。
父母知道了孩子磨蹭的原因,帮孩子克服磨蹭这个毛病就很容易了。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逻辑性强到让人赞叹。它没有简单地罗列50个“任务”,而是将这些“事”巧妙地划分成了几个大模块,我记得好像是关于“生活自理能力”、“情绪管理”、“学习规划”和“社交适应”这几个维度。这种分类法极大地帮助我梳理了思路,以前我觉得培养独立性是个很庞大、无从下手的事情,但这本书把它拆解成了可以执行的、可量化的步骤。例如,在关于“时间管理”的部分,它详细分析了如何从设置一个三分钟的闹钟开始,教导孩子认识“等待”和“专注”的概念,而不是直接丢给他一本厚厚的计划表。更妙的是,它不仅告诉我们“做什么”,还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虽然不是晦涩的学术语言,但足够让你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法,让这本书的厚度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技巧上,而是真正触及到了教育的核心——尊重和赋权。对于追求高效和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宝藏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温暖的米黄色调和清晰的字体搭配,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会很实用、很贴心。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本来只是随便看看,结果被它开篇引出的几个小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空洞地说教,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描述了现代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常常遇到的困境,比如孩子总是依赖大人帮忙系鞋带,或者一遇到困难就立刻寻求父母的“救援”。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温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没有丝毫指责的意味,反而充满了理解和共情。读完前几章,我立刻感觉自己心中的焦虑被抚平了不少,因为它提供的思路非常清晰:独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的。比如,如何巧妙地引导孩子自己收拾玩具,而不是直接上手代劳,书中给出的几种不同情境下的对话模板,我回家后试了两次,效果立竿见影,孩子那种“我能行”的眼神,真是比任何夸奖都更让人欣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自然,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更像是读一本高质量的育儿散文集,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评分从内容深度上来说,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提供的不是一锤子买卖的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它不仅关注孩子“能做什么”,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想不想做”的内在驱动力。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在我看来是自立的基石。作者强调,责任感不是被强加的,而是通过“被信任”和“承担后果”逐渐建立起来的。我读到关于如何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决策(当然是以符合他们年龄的方式)的那一页时,深受启发。这不仅仅是关于存钱的小知识,更是关于让孩子理解价值和取舍。全书贯穿始终的哲学是:爱不是包办,而是赋能。这本书读完后,我不再急于帮孩子解决每一个小麻烦,而是学会了给自己和孩子按下“暂停键”,思考一下:“这件事,他自己能尝试吗?我退一步,他能进一步吗?”这种教育视角的转换,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跳脱了传统“说教式”的育儿书籍的窠臼。它并没有鼓吹让孩子“吃苦”或者“放养”,而是强调一种“有边界的支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的一个观点:父母的过度帮助,很多时候恰恰剥夺了孩子体验“挫败”和“解决问题”的宝贵机会。书中举了一个关于孩子忘记带水杯去郊游的例子,很多家长可能会立刻送过去,但这本书提供的处理方式是,先让孩子感受一下口渴,然后一起讨论下次如何避免,并让他承担随之而来的小不适。这种“温和的后果教育”,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更有效地指挥孩子,而是如何更艺术地“退后一步”,让孩子有空间去犯错并从中学习。文字里充满了对孩子潜能的坚定信念,让人读完后感觉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角色定位都变得更清晰、更有力量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轻快、甚至带点幽默感的,这在育儿书中并不多见。很多育儿书读起来会让人感到焦虑,仿佛自己做错了所有事情,但这本书完全不会。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分享他的育儿心得,充满了生活气息。比如,在谈论如何让孩子自己完成家务时,它没有用命令式的口吻,而是建议用“挑战游戏”或者“家庭项目”的形式来包装任务,让孩子从“不得不做”转变为“我来参与”。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设定明确的期望值”那一章,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方式描述了“模糊指令”对孩子独立性的破坏力,比如你不能只是说“把房间收拾干净”,而应该具体到“把书放回书架,把脏衣服扔进洗衣篮”。这种具体到粒度的指导,对于实操性来说太重要了。它让我意识到,培养独立性不是靠宏大的口号,而是靠无数个微小、明确的指令循环来实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