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父母好孩子
定价:28.00元
作者:卢勤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540733322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少年儿童的“知心姐姐”卢勤为小朋友们、家长们和老师们献上了一份精美的礼物。卢勤同志以她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写作风格,对大家十分关心的少年儿童教育的重大课题,娓娓动听地讲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该书总发行量突破5000000册,连续两年雄居开卷全国畅销书文教类排行榜榜首。
她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发扬这些积极因素就有助于克服消极因素。
她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育这种积极因素。
她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她重视培育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她懂得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只能来源于实践,因此必须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受磨炼,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能只靠片面的灌输。
内容提要
本书实际上是根据作者数十年来面向家长和孩子的报告、谈话、咨询的内容集中理事而成的。作者自己就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她又是一位少先队工作者,是《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和少年朋友有着密切的交往,倾听过他们的许多悄悄话,深知他们的欢乐与苦恼。孩子,理解孩子,又能从不同的孩子成长的经历中反复比较,得出若干切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并且提出了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三句话,这是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教育方法,这些都是极其可贵的。她又能理解年轻妈心情,以过来的人的身份,向她们点明孩子成长中的秘密。她对年轻妈妈们说的知心话。这时,她就不仅是孩子们的知心姐姐,也是年轻妈妈们的知心姐姐了。
目录
作者介绍
卢勤,1948年9月出生于北京。30岁调人中国少年报社,34岁起担任《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栏目主持人,被广大家长和少年儿童尊称为“知心姐姐”。现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韬奋
文摘
序言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教育的书汗牛充栋,大多是互相抄袭、观点陈旧的陈词滥调。但这一本的出现,绝对是一股清流,它的视角非常独特,聚焦于现代社会特有的挑战,比如信息爆炸下的注意力分散,以及数字时代亲密关系的维护。作者似乎对当代家庭的生存困境有着极强的共情能力,她笔下的文字,带着一种洞察一切的清醒,但绝不冷漠。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创造力培养”的那一章。它没有鼓吹那些昂贵的早教课程或者复杂的艺术训练,而是回归到了最朴素的“无目的的游戏”的重要性。作者用生动的案例说明,只有当孩子完全沉浸在没有预设结果的探索中时,真正的创新思维才会萌芽。她详细描述了如何在家中设置“允许犯错的角落”,如何通过提问而不是告知来激发好奇心。这种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让我反思自己过去是不是过于功利地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那些观点太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盲点,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互动中的每一个微小细节。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家庭关系体检,找到了那些被忽略的“小病灶”,并且学到了自我修复的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流畅感,读起来赏心悦目,完全没有传统工具书的那种枯燥。它更像是哲学思辨与生活随笔的完美融合。特别是在探讨“放手与牵引的张力”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将父母的角色比作“放风筝的人”,风筝要飞得高,需要适当的松手,但更需要那根时刻保持张力、随时准备回收的线。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让抽象的育儿哲学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挫折教育”的重新定义。在传统的理解中,挫折教育往往等同于“让他吃点苦头”,而这本书则强调,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制造痛苦,而是提供一个“安全的失败环境”。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处理孩子面对失败时的“二次伤害”,即父母的反应。很多时候,孩子对失败的恐惧,源于父母比孩子更无法接受失败。作者提出的“庆祝努力,而非结果”的原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只关注成绩的习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是在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在为你搭建一个思考的脚手架,让你根据自己家庭的独特土壤,搭建出最适合你们的教育体系。它教会我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具智慧和耐心的“陪伴者”,而不是一个急躁的“掌控者”。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很多育儿概念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误解,总觉得“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成绩好。而这本书,如同一次温和而坚决的观念刷新。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权威”和“领导力”的区分。作者认为,父母的领导力来自于信任和影响力,而非基于年龄或地位的单方面权威。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如何通过“言行一致”和“勇于认错”来建立这种内在的领导力。我以前总觉得,作为父母,承认错误会削弱自己的威信,但书中的案例却证明,敢于对孩子说“对不起,爸爸/妈妈刚才处理得不对”,反而能赢得孩子更深层次的尊重和模仿。这种关于亲子权力结构的深度解析,让我对家庭内部的沟通模式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它不是空泛地谈论“沟通技巧”,而是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尊重出发,构建了一套成熟的互动模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应对孩子的各种“问题行为”,而是主动地去设计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育儿的“术”,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为人父母的“道”,让我以更宏大和长远的视角来看待养育的全部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年龄分册”或者“按问题分类”的模式,而是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成长画卷,将亲子关系中的各个维度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情绪的炼金术”那部分的论述。很多育儿书只是告诉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但这本书更进一步,它探讨了如何引导孩子将那些负面的、看似有害的情绪,转化为建设性的能量。比如,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愤怒或沮丧,作者提供了一套“三步解构法”,它首先要求父母自我镇定,然后像侦探一样去探寻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最后是共同为这个需求找到一个社会允许的表达方式。这个过程的描述非常具有操作性,文笔犀利而不失温度,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心理咨询师在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辅导。此外,书中对于“原生家庭影响”的分析也相当深刻。它没有停留在指责父母一代的错误,而是理性地剖析了代际创伤是如何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育儿决策的,并且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自我疗愈与重塑”的路径。这种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的平衡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育儿读物,它更像是一本自我成长的必读书。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作者就坐在你身边,轻声和你聊着为人父母的点滴感悟。它不像那种生硬的说教式育儿指南,读起来一点负担都没有,反而像是在翻阅一本老友的私密手札。特别是书中描绘的那些生活中的小场景,真实得让人拍案叫绝,那些因为误解而产生的家庭小摩擦,那种细腻的情感波动,简直就是我自家厨房里每天上演的戏码。我记得有一次,我正为孩子沉迷电子游戏而焦头烂额,这本书里恰好讲到一个关于“界限的艺术”的章节,它没有直接指责“玩太多就是错的”,而是深入探讨了孩子内心深处对掌控感的需求,以及父母如何通过共同制定规则来实现平等的协商,而不是单方面的命令。这种换位思考的引导,让我瞬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高质量陪伴”的定义也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只有放下手机、全身心盯着孩子才算陪伴,但书里提出了“心流式连接”的概念,强调的是专注度而非时长,哪怕只有十分钟,但如果双方都完全沉浸在共同的活动中,那种能量的碰撞远胜过一整天心不在焉的“陪坐”。读完之后,我对待日常琐事的态度都有了微妙的转变,少了一些焦虑,多了一份从容和幽默感,感觉自己真的在跟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单方面地“教育”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