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台湾郜妈育儿新经3 我不坏只是在长大
定价: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郜莹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568069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套书于2009年出版,在目标读者中反响不错。鉴于书的时间性因素,此次出版做了若干调整,删去了网络讨论部分和当时为排除阅读理解障碍设计的注释。目前,坊间家教类的书很多,本套书有别于同类书的地方在于,一是语言更为活脱有趣,读起来轻松;二是侧重于对新妈妈进行励志教育。
内容提要
世界上没有不为孩子担心的爸妈。每个爸妈都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有太多的担心,是由于我们关心他们爱他们。但经常被混为一谈的担心与关心,所呈现出来的意念和造成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关心是有正向积极的鼓励、支持与协助,让孩子在感受到爸信任了解关怀下,能够放心安然地去慢慢成长变好;担心则是无谓的唠叨、烦恼与压力,爸妈对孩子担心越多,孩子的焦虑与反弹就会越大。孩子的成长就如同等待一棵果树的发芽开花结果,需循序渐进,每一点的过程都需要有的时间,不要试图用破坏自然规律”激肥”速长的方式来催熟他们,让他们跳过这个学习过程。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自序:要关心,不要担心
章 变坏是转好的开始
1.中等生是人的进阶
马拉松比赛,没有跑到后,谁也不知道结果。
2.给孩子学习“由慢变快”的时间
要“慢郎中”改变拖拉习性,让他尝到快速完成后的甜头。
3.小气自私是孩子的通病
自小受到长辈娇惯的孩子,想不小气自私都难。
4.贪玩的孩子,学习动力强
某行业或领域大“王”,成功的“元”动力就是“玩”。
5.爱说谎的孩子有创造力
从“谎言”听出孩子实际上想要表达的“真相”。
6.家有暴小子
要让喜欢动手打人不听劝的孩子,也尝尝被人欺负的滋味。
7.不要遏止孩子的正义感
不妨有意加强孩子把闲事“管好”的能力。
8.魔鬼藏在细节里
孩子由捡到偷,是由于父母忽视不及时制止而造成的。
9.不要让自己成为引诱孩子偷钱的元凶
孩子犯错误时,应把关注的重心放在犯错的原因上。
10.孩子逆反,是提醒父母我在长大
孩子“逆反”,是在提醒父母改变与孩子互动的方式。
第二章 两性教育从出生的刻开始
1.小娃本色
孩子对于“性”的态度,从出生起就步上了形成之路。
2.好奇宝宝在我家
对于孩子天真的发问像打乒乓球似的先拍回去。
3.台湾小朋友流行的“神奇纸巾”
不是纸上谈兵地去教孩子,而必须“实地演练”。
4.小红帽不要遇上大野狼
从小培养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所有权。
5.父母有没有教,真的有差别
靠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明白”的代价极其惨烈。
6.“ 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绘本是父母对幼儿进行“两性教育”好的基础读本。
7.孩子早恋源自父母爱不够
防止孩子“早恋”,父母要多给孩子爱的拥抱。
8.课堂里没有教却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好的“两性教育”就是爱与榜样。
9.替孩子建立保护网
培养孩子结交朋友的能力,就是帮他建立了一张保护网。
10.帮孩子多结交些“大朋友”
替孩子在人生路途上多点几盏灯。
第三章 牵孩子的手共奔成长路
1.小娃闹学
孩子对上学的恐惧,多半的焦虑来自于幼儿离不开父母。
2.让孩子宁为鸡首
让孩子去首不做牛后,是保护和维护孩子自信的方式。
3.替孩子找一个让他安心的学校
好的学校应像欣赏一幅画般地用多视角来关注孩子的表现。
4.教孩子在学会赢前先学会认输
不要父母赢了面子,孩子却输了里子。
5.让”伪笨”的孩子变聪明
不是孩子笨,是做爸笨得没有找到他聪明的地方。
6.不需跟孩子去“较真”
不要做吓了自己也抹杀了孩子自由思考能力的傻事。
7.如何和孩子“讲道理”他才肯听
“讲道理”必须是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有机会讲“自己的道理”。
8.爱孩子的心要大,帮孩子的手要短
妈手长,孩子的手就会变短。
9.由胆怯到独立自信的成长路
不管孩子是否合乎你的期待,都要能无条件地去接纳他。
10.替孩子做相信与感恩的祷告
在抚养孩子时,要坚定“相信与感恩心”。
后记:在孩子的生命中只做一盏灯
从标题来看,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是针对已经有一定育儿经验的父母,也许是面对二胎或者孩子进入了学龄后期阶段的家庭。我特别好奇“新经”的具体内容会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新策略?还是面对社会竞争加剧时,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抗挫折能力?我希望它能更深入地探讨“身份认同”这个主题,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又不失开放性。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在台湾地区推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那将是非常有洞察力的内容。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思维框架,帮助父母从宏观上把握育儿的航向,而不是陷入日常琐事的泥潭,那我就认为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案头书。
评分“我不坏只是在长大”——这句话简直说出了所有父母的心声,也精准地描绘了孩子成长的复杂性。这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管教熊孩子的书,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孩子心灵世界的探险报告。我设想,作者郜莹一定非常擅长捕捉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好”与“坏”的评判上。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如何理解那些看似出格、实则在探索边界的行为,如何将“坏”的定义解构成成长的必然阵痛。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案例研究,展示父母如何通过共情和引导,成功地将孩子的负面能量转化为正向的自我认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毕竟,养育的过程,与其说是塑造孩子,不如说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如何“长大”的过程,我期待在这本书里找到那种深层次的共鸣和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抓人眼球,光是“台湾郜妈育儿新经3”这几个字,就让人好奇这位“郜妈”到底有什么“新经”可以传授。我猜想,这一定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育儿手册,而是结合了现代生活节奏和台湾特有文化视角的一种全新探索。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传统智慧与当代挑战,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想必书中会有很多关于亲子沟通的实用技巧,也许是关于如何处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叛逆,或者是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如何平衡“虎妈”和“放养”之间的艺术。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能立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真正有效的建议,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毕竟,育儿这条路,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的是一位经验丰富又充满智慧的引路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具备了这样的潜力,让人忍不住想翻开扉页,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如果能够兼顾理论深度和实践易得性就太棒了。我猜想,它可能不仅仅关注“养”,更关注“育”的哲学层面。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出强大的内心驱动力,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世界的广阔,而不是被父母的期望推着走。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套关于“授权”和“放手”的成熟方法论。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父母的角色也必须从“管理者”转变为“顾问”。我期望看到作者详细剖析这个转变过程中,父母需要克服哪些心理障碍,以及如何有效地下放决策权给孩子,让他们真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引导父母们完成这种角色的心理重塑,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指导,而成为了一本关于家庭关系进化的深度指南。
评分郜莹这个名字本身,带着一种独特的地域色彩和亲切感,这让人感觉作者的分享会非常真诚、毫无保留。我猜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非常贴近生活,充满了烟火气,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论调。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界限感”的建立。在现在这个过度保护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既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又能坚定地设立不可逾越的底线,是一门非常精妙的学问。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具体的对话脚本,展示如何在不伤害亲子关系的前提下,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规则,那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可以随时翻开,找到安慰和具体操作方法的“急救手册”,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大部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