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由高语罕著的《作文与人生/国文教育经典》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传播的先驱高语罕撰写的一本指导青年读者文章写作的著作。除了讲述语言文字的起源、国语(白话文)与文言文之区别、文字写作的必要条件,还着重论述了文字的要素、戒律、质力、内容诸多方面。书中字里行间所体现的作者关于写作的一系列思想和理念,今天看来仍然熠熠闪光,能够使读者感觉到新意,并从中获得启迪、借鉴和思考。这本饱含作者创作体会和写作理念的指导书,适合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者、中学生和语文爱好者拓展视野、提升素养的阅读或教育教学参考读物。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对我多年来形成的写作定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我过去总觉得,写作就是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有明确的主旨和工整的结构,力求“面面俱到”。然而,这本书却倡导一种“留白”的艺术,主张真正的力量往往蕴含在那些没有被说透的地方。作者对叙事节奏的把控简直是大师级的,他懂得何时该疾驰如飞,何时又该戛然而止,让读者在空白处自行填补情感的重量。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引用的案例和引子,大多来自文学史上的“旁枝末节”或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角落,但作者总能从中挖掘出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哲理。这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人生如戏”,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类经验的共性与个体表达的独特性之间的张力。读起来,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的句子,像品一杯陈年的老茶,越品越有味道。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写”,而是如何更诚实地去“感受”和“记录”。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过于强调“天赋”的书籍,觉得它们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但这本书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在赞颂天才般的表达力的同时,又极大地肯定了“真诚”的价值。作者的叙事腔调非常独特,它时而像一个睿智的长者在耳边低语,充满了洞察力;时而又像一个刚刚经历过某种巨大冲击的年轻人,带着未经修饰的棱角和坦率。这种声调上的变化,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单调乏味,反而充满了动态的美感。特别是当他探讨到写作中的“挣扎”与“妥协”时,那种毫不避讳的自我剖析,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它不是在树立一个不可企及的偶像,而是在展示一条崎岖但真实的成长之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优秀的作品源于对自身局限性的坦然接纳,而不是对完美表达的盲目追求。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犯嘀咕,毕竟书名《作文与人生》听起来有点像那种陈词滥调的励志读物。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颖的观点”的心态。结果,一口气读完,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教你“如何写出好作文”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的深度对话。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散文片段,将“写作”这件事,剥开来看,还原成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细节”的笔法,比如他对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场景的描写,寥寥数语,却能立刻将读者拉入那个情境,让人感受到那种细腻的情感波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写作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那些以为是“废话”的碎片化思考,其实才是构建一篇真正有生命力的文章的基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日常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那种从文字中汲取的能量,是实实在在作用于我生活态度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初读时会让人有些吃力,但一旦适应了作者那种跳跃式的思维脉络,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情感张力。它更像是一本思想的“速写集”,而不是一本系统的“教科书”。作者似乎对语言的边界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探索欲,不断地尝试用最精炼的词汇去承载最复杂的情绪结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时间感”的那几章,作者没有用任何宏大的词汇来谈论历史或未来,而是聚焦于“当下”某个瞬间的消逝感,那种笔触的细腻和精准,让我几乎感受到了光线的变化和空气的流动。这种风格无疑对读者的主动性提出了要求,你不能指望它手把手地牵引你,你必须自己主动去追逐作者的思绪。它考验的不是你的阅读速度,而是你的理解深度和对自身体验的敏感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棱镜”,让你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生活的本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漫长而深入的“内省之旅”。它不像那种市面上流行的成功学书籍那样提供清晰的路径图,反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内心深处那些尚未被整理和命名的感受。作者的文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但这种感染力不是通过煽情堆砌达成的,而是通过精准的意象和无可辩驳的逻辑构建起来的。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语境”的重视,作者反复强调,脱离了特定的生命体验,所有的技巧都是空谈。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叙事传统的比较分析,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即时的解题思路,但它却在我思维的底层结构上做了些许重构。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问自己:我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我该如何用我自己的语言去捕捉它?这种持续的自我追问,才是这本书留给我最宝贵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