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初版于1925年7月,它是根据经梁启超先生本人审阅过的1923年在国立东南大学暑期学校演讲的笔记整理而成的。书中全面讲述了各类文体所应遵循的规则以及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语言生动而有说服力。书末另附梁启超先生五篇演讲。本书很好适合语文教师、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者、中学生作为学习提高或教育教学参考读物。 梁启超 著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旧交替时代有名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之一,民国初年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就优选,被认可为中国近代目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著作后被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本书的视角真是独到,它深入探讨了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认知障碍与情感壁垒。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语法和修辞训练,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如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上。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非线性叙事”的章节,它挑战了我们惯常认为的“起承转合”的僵硬模式,鼓励学生从内心深处寻找那些散乱却真实的片段,并将它们有机地编织起来。读完这一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窗户,原来,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规则,而是更宽广的自由度去探索“我是谁”以及“我想说什么”。书中提到的一种“情绪地图绘制法”,教导教师如何通过引导学生描摹特定情境下的感官体验和心理波动,来搭建起内容与形式之间的桥梁,这对于那些常常感到“无话可说”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套方法论,比起教条式的写作技巧,更像是一场深度的心理引导,让人重新审视“写作”这件事的本质——它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自我发现与精神建构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实践性之强,简直让人爱不释手,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谈理论的学术著作。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现场工作者,他提供的那些教学案例和活动设计,每一个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验证。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关于“批判性思维融入文本生成”的部分。传统的教学往往将写作视为“模仿”,而这本书则强调“解构与重塑”。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文本拆解实验室”的教学流程,如何引导高中生去庖丁解牛般地分析一篇经典议论文的逻辑漏洞,然后要求他们用完全相反的立场来重写,并要求论证力度不减。这个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他们明白写作的力量不仅在于表达观点,更在于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逻辑体系。这些具体的“教案式”指导,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简直就是及时的雨露,每一个步骤的细微之处都透露出作者对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充分预见和细致安排,让人感到非常踏实可靠。
评分从美学和文本张力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妙的理论框架。它探讨了“沉默”在文本中的巨大能量,这颠覆了我过去对于“饱满”即是“优秀”的刻板印象。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现代文学和非虚构作品,分析了留白、断裂和重复这些看似“不完整”的技巧,是如何反过来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读者的代入感。尤其是在处理叙事节奏时,书中提出的“张力曲线管理”理论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教导教师如何像音乐指挥家一样,控制学生作品中信息释放的速度和强度,让高潮部分来得恰到好处,而不是平铺直叙地堆砌辞藻。读到关于“隐喻的经济学”那一章时,我深有感触,作者强调,好的隐喻是信息密度极高的表达,它应该像钻石一样,小而坚硬,而非大而松散。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性,读起来像是在品鉴一篇结构精妙的散文,而非枯燥的教学指南。
评分这本书对于技术与人文交叉领域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极强的远见卓识。它并没有回避数字时代对传统写作带来的冲击,反而将其视为一次重塑表达方式的绝佳机会。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如何将“微叙事”(如社交媒体上的短文案或短视频脚本)的精炼特点,反哺到长篇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中去。作者认为,碎片化阅读时代要求写作者必须在开篇的前三秒内抓住读者,这催生了一种新的“钩子”技巧。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人机协作在初稿生成中的角色,并非完全否定AI,而是教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材料搜集”和“结构搭建”的初步尝试,但最终的“灵魂注入”和“情感校准”必须由人来完成。这种与时俱进的探讨,让这本书避免了落入过时的教学窠臼,显得格外鲜活和前瞻。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逻辑推进,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显示出作者在教育哲学层面上的深厚功底。它不是简单的技巧罗列,而是一套完整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体系。从最基础的“观察与记录”的敏感性训练,到中级的“主题提炼与论点确立”,再到高级的“风格模仿与个性建构”,每一个阶段都有清晰的理论支撑和可测量的学习目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完一套方法后,都会配上一段对该方法潜在风险的自我反思和规避策略,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令人信服。它引导教师和学生思考,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一堆“标准答案”的写作者,而是培育出能够独立思考、拥有独特声音的表达者。这本书读完后,不仅是写作技巧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对“教育”本身的意义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