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爱与智慧:大师的家教手记 |
| 作者 | 梁启超、季羡林、沈从文等 |
| 定价 | 42.00元 |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12508354 |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所选为近百年来近二十位大家谈子女教育和青年学的问题和方法。所选这些影响整个文化、教育界的大家不仅自身成就显赫,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也都有着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书中充满了大师们对孩子无限的深情,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温情和无限的期望。大师们的宝贵经验是人生的积淀是智慧的结晶,那些满怀爱意的嘱托,那些孜孜不倦的教诲,值得莘莘学子细细品读,更值得家长们体味思考。 |
| 作者简介 | |
| 季羡林(1911-2009),国际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吐火罗文,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其作品为中国哲学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梁漱溟(1893-1988),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学者、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后一位儒家”之称。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14岁时投身行伍,曾在北大任教,建国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傅雷(1908--1966),20世纪中国杰出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胡适(1891-1962),中国新文化运动首举义旗的倡导者之一,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被誉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巴金(1904-2005),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被读者称为“时代的良心”,曾获但丁文学奖等。
梁实秋(1903—198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个研究的。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杰出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对他宁肯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精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 目录 | |
| 孩子,我想对你说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朱光潜) 孩子(梁实秋) 儿女(朱自清)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节选)(季羡林) 过几年吃苦生涯,树将来自立基础(梁启超)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梁漱溟) 曾经那个不的我 我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季羡林)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沈从文) 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生活(胡适)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节选)(冯友兰)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沈从文) 忆清华(梁实秋) 用久别重逢的心情来爱你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 致梁再冰(林徽因) 《傅雷家书》致傅聪(节选)(傅雷) 小端端(巴金) 再说端端(巴金) 三说端端(巴金) 一堂关于读书的公开课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朱光潜)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胡适) 藏书与读书(季羡林) 读书不求强记,却需弄个明白(曾国藩) 为什么读书(胡适) 谈读书(朱光潜) 我喜爱的书(季羡林)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 生活,没那么简单 学生与社会(胡适) 现代青年的烦闷(傅雷) 做一度冒险吃苦的旅行(梁启超) 我还是愿意你冒险前去(梁启超) 毕业后的立身(梁启超)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力量 谈(朱光潜) 与傅聪谈音乐(傅雷) 教育的信仰(朱自清) 傅聪的成长(傅雷) 谈英雄崇拜(朱光潜) 学外语(季羡林) 漫谈撒谎(季羡林)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梁漱溟) 给差一点错过的梦想 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胡适) 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梁启超)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季羡林) 大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节选)(胡适) 谈理想的青年——回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询问(朱光潜)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季羡林) 希望在你们身上(季羡林) |
| 编辑推荐 | |
| 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一个时代,有着怎样的境遇,都对孩子拥有同一样的爱。我们都愿意把好的奉献给孩子,我们更希望传承给孩子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 萃取大师们的智慧精华,让普通父母培育出精英人才! 让孩子和大师进行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触摸更高远的未来。 本书涵盖了大师们教育的箴言与心得,并结合了大师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和成年后的教子经验。这不仅仅是一部循循诱导的教子经典,也可以作为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携同家长及孩子走进大师们的家庭教育,让父母及孩子在大师们的家教智慧中一起创造崛起的神话。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感,初拿到手时,我其实是有些犹豫的。它不像那些轻松的畅销书那样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反而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去品味的陈年老酒。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似乎并不急于告诉你“标准答案”,而是更侧重于引导你去思考“为人父母”这件事本身所蕴含的深层哲学。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原本以为自己在学一套具体的育儿技巧,结果不知不觉中,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梳理和升华。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时而慷慨激昂,讲述教育的宏大意义,时而又细致入微,描摹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微小而关键的瞬间。读到一些关于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章节时,我甚至会停下来,默默在脑中对应着自己与家人的相处模式,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难以言喻。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管教”孩子的书,而是教你如何“滋养”孩子心灵的书,这才是现代教育真正缺乏的视角。
评分读完这本厚厚的记录集,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教育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点滴之中。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庭场景,提升到了一个可以被审视和反思的高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尊重个体差异”的论述,作者们显然不是那种一刀切、要求孩子必须符合某种模板的教育者。相反,他们展现出一种极大的耐心和洞察力,去观察、去捕捉孩子身上那些独一无二的光芒,即便是那些不被主流社会看好的“怪癖”或“偏执”,也被赋予了深入探究的价值。这种对“不同”的包容和引导,是许多当代家庭教育中缺失的一环。我们太习惯于将孩子塑造成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却忘了先去理解他们“本想成为谁”。全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非常沉稳、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文笔,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力,但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都在谈“术”,这本书则是在探讨“道”。它的叙述脉络非常清晰,似乎是从宏观的文化传承讲到微观的每日习惯,逻辑性极强。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审美教育”和“人格养成”的部分所吸引。作者们似乎深谙,一个人的精神底色,往往决定了他未来能走多远。他们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将对艺术、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融入到孩子日常的阅读和生活中去的?这本书没有提供一套可复制的“SOP”,反而提供了一套思维框架,让你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它仿佛在对读者低语:“最好的方法,永远是为你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制的那个。”这种高度的启发性和实用性结合,让这本书成为了我书架上可以反复翻阅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典雅而富有感染力的,读的时候总有一种被大师们的气场所笼罩的感觉。它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彻底改变了我对“成功教育”的定义。过去,我可能会将分数、名校视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但读完之后,我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稳定度、面对挫折的韧性,以及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是否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种教育观的转变是根本性的。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失败”经历的记述,让我深受触动,它强调的不是如何避免失败,而是如何利用失败来建立更坚固的内心世界。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超越了时代局限的教育经典,它不只是给父母看的,更是给所有渴望提升自我认知的人看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对“知识分子家庭”内部教育生态的展现。我们总以为,那些出身名门、学识渊博的家庭,他们的孩子自然会优秀得不成问题。然而,这本书却非常坦诚地揭示了其中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它告诉我们,知识的传承远比物质的给予要困难得多,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筛选有效信息,如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而非盲目崇拜权威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考验。书中有些片段,记录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关于某个学术观点或人生选择的激烈辩论,那种平等的、充满思辨性的对话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它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应该是一场持续升级的、共同成长的思想交锋。这种“斗智斗勇”式的教育过程,远比温室培养来得更有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