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智慧:大师的家教手记9787512508354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梁启超、季羡林、沈从

爱与智慧:大师的家教手记9787512508354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梁启超、季羡林、沈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季羡林,沈从文等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家教
  • 梁启超
  • 季羡林
  • 沈从文
  • 育儿
  • 成长
  • 人生智慧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8354
商品编码:295272015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爱与智慧:大师的家教手记
作者 梁启超、季羡林、沈从文等
定价 42.00元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 9787512508354
出版日期 2016-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所选为近百年来近二十位大家谈子女教育和青年学的问题和方法。所选这些影响整个文化、教育界的大家不仅自身成就显赫,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也都有着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书中充满了大师们对孩子无限的深情,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温情和无限的期望。大师们的宝贵经验是人生的积淀是智慧的结晶,那些满怀爱意的嘱托,那些孜孜不倦的教诲,值得莘莘学子细细品读,更值得家长们体味思考。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国际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吐火罗文,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其作品为中国哲学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梁漱溟(1893-1988),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学者、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后一位儒家”之称。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14岁时投身行伍,曾在北大任教,建国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傅雷(1908--1966),20世纪中国杰出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胡适(1891-1962),中国新文化运动首举义旗的倡导者之一,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被誉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巴金(1904-2005),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被读者称为“时代的良心”,曾获但丁文学奖等。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北京大学教授,著译共七百余万言,被誉为“美学老人”和“一代学长”。

梁实秋(1903—198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个研究的。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杰出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对他宁肯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精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目录

孩子,我想对你说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朱光潜)

孩子(梁实秋)

儿女(朱自清)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节选)(季羡林)

过几年吃苦生涯,树将来自立基础(梁启超)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梁漱溟)

曾经那个不的我

我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季羡林)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沈从文)

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生活(胡适)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节选)(冯友兰)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沈从文)

忆清华(梁实秋)

用久别重逢的心情来爱你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

致梁再冰(林徽因)

《傅雷家书》致傅聪(节选)(傅雷)

小端端(巴金)

再说端端(巴金)

三说端端(巴金)

一堂关于读书的公开课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朱光潜)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胡适)

藏书与读书(季羡林)

读书不求强记,却需弄个明白(曾国藩)

为什么读书(胡适)

谈读书(朱光潜)

我喜爱的书(季羡林)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

生活,没那么简单

学生与社会(胡适)

现代青年的烦闷(傅雷)

做一度冒险吃苦的旅行(梁启超)

我还是愿意你冒险前去(梁启超)

毕业后的立身(梁启超)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力量

谈(朱光潜)

与傅聪谈音乐(傅雷)

教育的信仰(朱自清)

傅聪的成长(傅雷)

谈英雄崇拜(朱光潜)

学外语(季羡林)

漫谈撒谎(季羡林)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梁漱溟)

给差一点错过的梦想

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胡适)

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梁启超)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季羡林)

大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节选)(胡适)

谈理想的青年——回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询问(朱光潜)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季羡林)

希望在你们身上(季羡林)


   编辑推荐

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一个时代,有着怎样的境遇,都对孩子拥有同一样的爱。我们都愿意把好的奉献给孩子,我们更希望传承给孩子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

萃取大师们的智慧精华,让普通父母培育出精英人才!

让孩子和大师进行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触摸更高远的未来。

本书涵盖了大师们教育的箴言与心得,并结合了大师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和成年后的教子经验。这不仅仅是一部循循诱导的教子经典,也可以作为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携同家长及孩子走进大师们的家庭教育,让父母及孩子在大师们的家教智慧中一起创造崛起的神话。


   文摘

   序言

《学思录:人生智慧的涓滴汇聚》 一、 源起:时代的脉搏与先哲的回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火种,跨越时空,依然能点燃我们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当时代巨轮滚滚向前,新旧思潮激荡碰撞,人们愈发渴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智慧。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学思录》的诞生。它并非凭空臆造,而是深深植根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汲取了无数先哲的思想精华,也饱含着对后世的殷切期盼。 本书的编纂者,并非为了一部“著作”而收集,而是怀揣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将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智慧片段,汇聚成册,传承下去。这些智慧,并非出自某一家之言,而是跨越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它们如同星辰,各自闪耀,却又共同照亮了人类精神的夜空。编纂者以一种审慎而又不失温情的笔触,将这些珍贵的思想碎片一一拾起,它们或来自古老的典籍,或源自近代的先贤,每一段文字,都经过了时间的洗礼,更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学思录》的出现,是对当时社会一种深刻的回应。当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精神层面的探索有时却显得滞后。《学思录》试图填补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为迷茫的求索者指点迷津。它提醒我们,在追逐外在成就的同时,更应关注内心的成长,追求精神的富足。 二、 内涵:智慧的星辰,人生的启明灯 《学思录》所收录的内容,涵盖了人生经验的方方面面,它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范畴,而是以一种开放而包容的态度,将对人生、社会、道德、情感等诸多议题的深刻洞见,呈现在读者面前。 1. 治学之道:精益求精,求索真理 本书对治学的态度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它强调,学问的追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严谨的态度。从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分析论证,到如何避免主观偏见、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维,都给出了切实的指导。书中不乏对治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的剖析,例如如何克服惰性、如何应对挫折、如何平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等。它倡导一种“为求真理而治学”的精神,而非“为功名而治学”的浮躁。 严谨的治学态度: 强调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反对草率和浅尝辄止。 批判性思维: 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 方法论的指导: 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帮助读者提升学习效率。 持之以恒的精神: 强调学无止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 2. 修身之道:涵养德性,完善人格 在《学思录》中,修身养性被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其影响他人的基础。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正直、善良、宽容、诚信等美德。它分析了人性中的弱点,并提供了克服这些弱点的策略。同时,也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鼓励读者经常审视自己的言行,不断修正不足。 德育的重要性: 视品德为人生成功的基石,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美德的培养: 提供了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如“慎独”、“知耻”等。 自我反省的实践: 倡导每日三省吾身,不断完善自我。 心理的调适: 探讨了如何处理负面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3. 处世之道:通达人情,和谐共处 《学思录》在人际交往和处世哲学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不提倡圆滑世故,而是强调真诚待人,尊重他人,理解差异。书中探讨了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化解矛盾,如何建立良好的人脉。它也告诫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辨明是非,保持独立的人格。 人际关系的智慧: 强调真诚、尊重、理解在人际交往中的核心地位。 沟通的艺术: 探讨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倾听与表达。 社会适应性: 帮助读者理解社会规则,并以积极的态度融入社会。 原则与变通: 教导如何在坚守原则的同时,灵活处理各种事务。 4. 生活之道:知足常乐,品味人生 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对生活本身的体味。《学思录》鼓励读者放慢脚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它探讨了如何对待名利,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从平凡中发现乐趣。书中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困境,也能从中汲取力量。 知足常乐的境界: 引导读者认识到物质的局限性,追求内心的满足。 生活的热爱: 鼓励读者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从中获得快乐。 平衡的艺术: 探讨了如何在工作、家庭、个人兴趣之间找到平衡点。 面对困境的勇气: 传递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在逆境中成长。 三、 风格:朴实无华,润物无声 《学思录》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深刻,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论断。它更像是娓娓道来的倾诉,将深邃的哲理融入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之中。这种平实的语言,反而更容易触动人心,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 它不回避现实的复杂性,也不夸大理想的遥远。在论述中,常常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精辟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正是其魅力所在。它不会强迫读者接受某种观点,而是通过引导和启发,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去内化。 四、 价值: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学思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智慧,更在于其跨越时空的对话意义。阅读这本书,仿佛是在与先哲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它能够帮助我们: 提升自我认知: 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拓展思维边界: 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点,开阔视野。 指导人生实践: 为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丰富精神世界: 培养健全的人格,提升生活品质。 传承优秀文化: 汲取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精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迷失自我。《学思录》如同一盏明灯,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坚定前行的方向。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它不是一本提供即时答案的“速成指南”,而是一部引领读者踏上自我探索与成长之路的“人生伴侣”。 《学思录》将继续以其不朽的智慧,照亮一代又一代求索者的心路。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精神的富足;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在于内心的安宁与坚定。这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心灵对话,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庄重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感,初拿到手时,我其实是有些犹豫的。它不像那些轻松的畅销书那样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反而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去品味的陈年老酒。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似乎并不急于告诉你“标准答案”,而是更侧重于引导你去思考“为人父母”这件事本身所蕴含的深层哲学。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原本以为自己在学一套具体的育儿技巧,结果不知不觉中,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梳理和升华。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时而慷慨激昂,讲述教育的宏大意义,时而又细致入微,描摹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微小而关键的瞬间。读到一些关于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章节时,我甚至会停下来,默默在脑中对应着自己与家人的相处模式,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难以言喻。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管教”孩子的书,而是教你如何“滋养”孩子心灵的书,这才是现代教育真正缺乏的视角。

评分

读完这本厚厚的记录集,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教育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点滴之中。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庭场景,提升到了一个可以被审视和反思的高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尊重个体差异”的论述,作者们显然不是那种一刀切、要求孩子必须符合某种模板的教育者。相反,他们展现出一种极大的耐心和洞察力,去观察、去捕捉孩子身上那些独一无二的光芒,即便是那些不被主流社会看好的“怪癖”或“偏执”,也被赋予了深入探究的价值。这种对“不同”的包容和引导,是许多当代家庭教育中缺失的一环。我们太习惯于将孩子塑造成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却忘了先去理解他们“本想成为谁”。全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非常沉稳、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文笔,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力,但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

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都在谈“术”,这本书则是在探讨“道”。它的叙述脉络非常清晰,似乎是从宏观的文化传承讲到微观的每日习惯,逻辑性极强。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审美教育”和“人格养成”的部分所吸引。作者们似乎深谙,一个人的精神底色,往往决定了他未来能走多远。他们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将对艺术、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融入到孩子日常的阅读和生活中去的?这本书没有提供一套可复制的“SOP”,反而提供了一套思维框架,让你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它仿佛在对读者低语:“最好的方法,永远是为你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制的那个。”这种高度的启发性和实用性结合,让这本书成为了我书架上可以反复翻阅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典雅而富有感染力的,读的时候总有一种被大师们的气场所笼罩的感觉。它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彻底改变了我对“成功教育”的定义。过去,我可能会将分数、名校视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但读完之后,我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稳定度、面对挫折的韧性,以及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是否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种教育观的转变是根本性的。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失败”经历的记述,让我深受触动,它强调的不是如何避免失败,而是如何利用失败来建立更坚固的内心世界。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超越了时代局限的教育经典,它不只是给父母看的,更是给所有渴望提升自我认知的人看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对“知识分子家庭”内部教育生态的展现。我们总以为,那些出身名门、学识渊博的家庭,他们的孩子自然会优秀得不成问题。然而,这本书却非常坦诚地揭示了其中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它告诉我们,知识的传承远比物质的给予要困难得多,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筛选有效信息,如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而非盲目崇拜权威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考验。书中有些片段,记录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关于某个学术观点或人生选择的激烈辩论,那种平等的、充满思辨性的对话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它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应该是一场持续升级的、共同成长的思想交锋。这种“斗智斗勇”式的教育过程,远比温室培养来得更有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