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成功智力比智商更重要的潜能(孙云晓教育研究前沿书系)
定价:36.00元
作者:孙云晓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339445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四十年研究集大成之作
吸收脑科学和心理学*成果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界定成功全新概念
提出成功观新维度
人人实现成功目标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由“成功宣言”、“成功就是发展”、“成功在于选择”、“成功即为和谐”、“关注成功智力”、“真正的成功是幸福”六个部分组成。作者分别通过上海市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实验、北京女孩秋儿和燕燕的真实故事等案例,详细阐述了成功教育的内涵,并全面分析了为何“人人能成功”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特别关注了由美国专家斯滕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为家长们解开了“靠什么才能成功”的谜题,让每一个家庭和孩子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目录
引言 没有人比父母更渴望孩子成功\ 1
第 一 章 成功宣言5
有人鄙视成功却期盼幸福,其实,没有成功怎么会有幸福呢?的确,不是所有的成功都通向幸福,但所有的幸福都与成功形影相随。所以,通向幸福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以成功为基石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一 什么是成功\ 8
二 怎样才能成功\ 10
三 为什么“人人能成功” \ 14
第 二 章 成功就是发展19
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是成功者。只要你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就是一个冠军。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体内健康的细胞和卵细胞的成功结合。也就是说,在出生之前,你已经赢得了许多场战役的胜利。
一 唤醒孩子的成功意识\ 23
二 有进步就是一种成功\ 37
三 自信是成功的起点\ 55
四 尽情释放孩子的潜能\ 68
五 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 82
第 三 章 成功在于选择93
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但对于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条佳的路,即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对于一个肯奋斗的人来说,真正的成功在于选择,而选择在于自知。成功者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失败者则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路。
一 生命的追问\ 97
二 成功的奥秘\ 111
三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126
四 自信者必胜\ 138
五 适合的就是好的\ 148
第 四 章 成功即为和谐159
美是一种和谐,幸福是一种和谐,而和谐更是成功的本质特点和高境界。许多失败可归结为不和谐,许多成功也可归结为和谐。成功的非凡境界是三大和谐,即与人相处和谐、与社会相处和谐、与自然相处和谐。
一 被误解的童年\ 163
二 有的放矢的成功疗法\ 181
三 和谐心态铺就成功之路\ 190
四 幸福来自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199
第 五 章 关注成功智力209
2015年8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的一句话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即“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智商”。其实,智商作为分析性智力的一部分,不能说不重要,但创新智力和实践智力的确比智商更重要。只有三者达成一种平衡,才能使成功智力发挥到。
一 从智商到世界心理大师\ 211
二 分析性智力——发现好的解决方法\ 216
三 创造性智力——成功的关键\ 226
四 实践性智力——让生活充满智慧\ 235
第 六 章 真正的成功是幸福243
我们穷尽一生追求成功,可知真正的成功就是幸福。如果放弃对幸福的追求,或者说失去成功重要的坐标——幸福,那么,成功有可能会变成魔鬼,变成陷阱,变成。所以,成功教育的终目标也应该是幸福教育。
一 幸福是什么\ 245
二 不以追求幸福为目的的成功是魔鬼\ 254
三 探寻成功与幸福的秘密\ 264
后记\280
作者介绍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被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孙云晓自1972年起从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至今。他连续10年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在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如: “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全国畅销书奖等。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沉稳的蓝色调,立刻就给人一种深度思考的预感。我是在一家老牌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翻到的,当时手头上正拿着几本关于职业发展的工具书,但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没有那种浮夸的成功学口号,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的严谨感,提出了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观点:我们被教育体系过度强调的“智商”模型,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世界中那些真正获得巨大成就的人。我记得当时翻开目录,看到一些章节标题,比如“情商的维度重构”或者“逆境商的实操路径”,心里就咯噔一下——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在职场和生活中遇到的瓶颈吗?我们都很聪明,至少在考试中表现不错,但为何在人际关系、抗压能力和持续的创新力上,总感觉力不从心?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情商很重要”,而是深入剖析了智力结构中那些被忽视的、关于“行动”和“适应”的部分。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人云亦云的批判性思维,它迫使读者放下过去对“聪明”的刻板定义,重新审视自己和身边那些真正成功人士的行为模式。这种从根源上挑战既有观念的勇气,是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类探讨“非认知能力”的书籍时,我总担心它会陷入空泛的鸡汤叙事,但孙老师(如果允许我这样称呼作者)在这本书里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巧妙地在理论深度和可操作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特别是关于“社会智力”的部分,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何“察言观色”这种浅层社交技巧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构建信任网络和长期合作关系的底层机制,比如“互惠原则的边界管理”和“冲突解决中的情绪锚定”。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处理复杂团队合作的中层管理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以前我总觉得团队不顺畅是技术问题,现在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恰恰是智力结构中那些非量化部分在起作用。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刻意练习”的修正观点,强调在练习过程中,必须融入对“外部情境变化”的适应性训练,这比单纯重复高难度动作要有价值得多。整本书的节奏把控得极好,不会让人感到拖沓,每一章似乎都在为下一章的论点添砖加瓦,结构严谨得像一个精密的仪器。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耳目一新,它仿佛打破了我们对“成功学”的固有偏见,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包裹着非常实用的行为科学。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成熟,那种对复杂概念进行清晰梳理的能力令人叹服。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心理学书籍那样,只关注表层现象,而是坚持向下挖掘到思维模式的底层结构。我特别赞赏它在探讨“创造力”时所使用的比喻——将创造力比作在既有知识点之间构建“高频次、低阻力”连接的能力,这一下子就将一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更加立体了。它不再是简单的“对”与“错”、“聪明”与“愚蠢”的二元对立,而是变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能力评估体系。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为终身学习者准备的指南,它不是给你答案,而是教你一套更高级的提问方式,让你能够持续地、有效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这本书的留白很多,需要读者自己去填充实践的血肉,这也是它长久生命力的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如何更好地成为自己”的工具箱,而不是一个“如何复制成功人士”的模板。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鼓励人“相信自己”,而是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路径去逐步建立这种信心。作者指出,真正的自我效能感,来源于成功经验的积累,但前提是这些经验必须是“可归因”的,也就是说,个体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成功是源于自己的努力和正确策略,而不是运气。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避免了人们在遭遇挫折后产生“我一直都很倒霉”的习得性无助感。在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去人生中的几个关键转折点进行复盘,发现很多时候我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智力不足,而是因为在那个关键时刻,我缺乏了必要的“情境判断力”或“情绪调节能力”。这种自我洞察,是任何纯粹的智商测试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思维盲点。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一口气读完了前三章,那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一个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的密室。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的案例非常扎实,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推导,而是紧密结合了大量的社会观察和心理学研究。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延迟满足”和“目标导向的韧性”的区分。我们通常认为,只要能坚持,就能成功,但这本书指出,盲目的坚持可能只是在错误的方向上重复犯错。真正的关键在于,个体如何在中途接收反馈、调整策略,并且在遭遇系统性挫折时,依然能保持核心目标的清晰度。这种对“智力”的重新定义,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储备,而是一种动态的、与环境交互的能力集合。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醇厚,它不会用过于激烈的词汇去煽动情绪,而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让你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逻辑链条。读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过于关注他做对了多少道题,而忽略了他面对失败时的反应速度和自我修复能力。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评价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