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2:孩子的画如何看怎样教 |
| 作者 | (日)鸟居昭美,于群 |
| 定价 | 25.00元 |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 ISBN | 9787540750152 |
| 出版日期 | 2010-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28开 |
| 商品重量 | 0.341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的姊妹篇,是日本教育家鸟居昭关的另一部教育经典力作。 |
| 作者简介 | |
| 鸟居昭美,日本教育家、画家。日本现代儿童早期绘画行为研究人。他不仅是颇具建树的幼教理论专家,也是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他毕生以提高日本新一代儿童的教育素质和全面发展为己任,向日本建言献策,他的理论和实践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美术 |
| 目录 | |
| 章 孩子的成长及绘画的作用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畅销二十余年的划时代育儿经典,涂鸦早教孩子全面成长。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本带着我们循序渐进探索艺术花园的向导手册。我特别欣赏它将理论与大量的实例分析结合起来的方式。每当介绍一个概念,比如“儿童艺术中的象征性思维”时,作者会立刻配上具体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孩子的作品案例进行剖析,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学习体验效率极高。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甚至忍不住拿起我女儿最近画的几幅“抽象派”作品,对照着书中的图例和文字进行实践性的解读,惊喜地发现自己竟能理出个所以然来。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艺术史术语,语言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亲切感和专业性之间的平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专业的艺术心理学速成课程,但过程却充满了乐趣和发现的惊喜,完全没有了以往面对教育书籍时的那种压力感。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深度也令人称道。它探讨的远不止是绘画技巧,而是贯穿于艺术创作的本质——即如何处理和接纳“不完美”。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下,我们太习惯于追求“完美的作品”,但作者巧妙地将孩子的涂鸦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认为那份“不完美”正是生命力最原始的流露。这种对“过程美学”的推崇,极大地缓解了当代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感。读完此书,我不再那么在意我的孩子是否能画出符合教科书标准的图形,而是更关注她每一次下笔时那种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状态。这种心境的转变,让家庭的艺术时间从一种“任务”变成了一种真正的“享受”和“放松”。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艺术在孩子成长中意义的绝佳机会,超越了功利性的考量,回归到纯粹的愉悦和自我发现。
评分从实操层面上讲,这本书提供了许多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指导方针,但它们绝非僵硬的教条。例如,书中详细讨论了当孩子面对空白画布感到焦虑时,家长应该如何介入,是提供一个外部的“起点”(比如一个形状),还是仅仅提供语言上的鼓励。这些细微的差别,对于经常在“帮忙”和“干扰”之间徘徊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尤其喜欢它对“材料选择”的探讨,不同材质的纸张、颜料,甚至画笔的粗细,如何影响孩子的动手体验和最终的表达倾向,都有独到的见解。它不只是告诉我们“买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买”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激发特定的创造力”。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得到了一份量身定制的创意激发工具箱,充满了智慧和对细节的关怀,让人迫不及待想去尝试书中的每一个建议。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教导如何拿起画笔、如何用线条勾勒形状的基础层面,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观看”本身的重要性。我发现作者非常强调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学会如何真正“读懂”孩子在画布上倾泻的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色彩和涂鸦。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法,更是关于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比如,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在构图、色彩运用上的心理投射有非常细腻的分析,让我这个原本只觉得孩子画得“可爱”的成年人,开始看到其中蕴含的逻辑和情感波动。它教会我,那些看似随便画的圆圈和线条,其实是孩子在尝试解决空间关系、表达情绪的努力。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对亲子间的艺术交流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而更像是一个真诚的、努力学习倾听的伙伴。它真正把“看画”这件事,提升到了与“对话”同等重要的地位,非常值得那些希望建立更深层次亲子联结的父母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绘画教育”的固有认知。过去我总以为,教孩子画画就是要纠正他们“不标准”的比例和“不真实”的颜色,希望他们能尽快画出像照片一样的“像”的东西。然而,这本书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成人主导的“矫正”恰恰是扼杀孩子创造力的元凶。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释儿童艺术的本质是“表达”,而非“再现”。这种解放性的观点,让我立刻放下了手中准备用来“教”女儿画太阳的黄色蜡笔,转而鼓励她用她认为最能表达温暖的任何颜色去创作。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革命性的,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教他们“怎么画”,而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敢于、乐于“随便画”。这种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贯穿全书,让人读来心悦诚服,并且立刻付诸实践,效果立竿见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