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定价:35.00元
作者:黄淑文 /著 小红豆/绘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94170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关于养育的书,其实更是关于生命探索的书。这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power教师,辞去教职之后远离喧嚣,把家安在了人家四月萤火虫满天飞舞的地方。后来,她又把家安在了中国台湾的淡水,那里有一个平房瓦屋,瓦屋左边有一条小河流流过,旁边旁边有几棵芬芳的柚子树,右侧后方有一棵很大的台湾朴树,屋子后面就是一片开阔的山谷……从那时起,她便赋予孩子成长的“有机教养”,她从自己的教养经验出发,把个体放在原生态家庭中去提升亲子之间的关系。透过17个真实易操作的沟通方法,结合3个令人省思的生命经验,为父母呈现教养的大智慧。特别加入具有艺术天赋女儿的漫画插图,一笑而过之后令人醍醐灌顶。当我们用成人的眼睛去看待儿时的自己,就会发现,你越了解自己,就会越了解你的小孩。你儿时希望被对待的方式,正是孩子心中渴望的亲子关系。
目录
作者介绍
黃淑文,中国台湾心灵作家,心灵绘画老师、中国台湾百杰“文学创作奖”金奖得主,认证国际治疗师、YAI国际静心引导老师。 任职中学教师7年,被形容为“叛逆学生*的老师”,教学成果曾经获台湾“创造思考教学”奖。辞去公职之后,开始成为专栏作家。目前已出版《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妈读心术》等多部著作,其中《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登顶畅销排行榜20周,先后接受过中国台湾飞碟、中广、教育电台、警察电台、汉声广播电台、台湾中央广播电台专访等各大媒体专访。中国台湾《联合报》《康健杂志》《妈咪宝贝》《生活教育》《绿主张》《中华日报》等媒体也做过大量报道。有人说,读淑文的书,就如她牵着我们的手,和她一起走过生命的巡礼。淑文的文字,就如她的人,质朴温暖,真诚坦白。
文摘
序言
拿到书后,我花了很长时间只是端详它的排版和字体。印刷的清晰度无可挑剔,纸张的选择也令人愉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巧妙,它不是线性的成长记录,而是更像是散点式的思考集合。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为人父母在日常琐碎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节点——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失控时的瞬间羞耻感,比如看着孩子走上与自己期望不同的道路时的那种微妙的失落与欣慰交织的情绪。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痛点”时,并没有采取批判的姿态,而是充满了同理心。她没有简单粗暴地给出一套“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真实的挣扎和反思,构建了一个安全的对话空间。这种“陪伴式”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阅读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是这样想的”的共鸣。尤其是在探讨“边界感”的建立时,作者的描述既有理论的深度,又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让人读完后立刻就能在日常互动中找到可以尝试的切入点,而不是空泛地停留在概念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设计语言非常克制,从字体大小到行间距,都体现了一种尊重读者的态度,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试图用夸张的标题或密集的论点来吸引眼球,而是选择了一种温和而坚定的陪伴姿态。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放松”和“允许”的深刻阐释。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太习惯于“掌控”一切,包括孩子的发展轨迹,包括自己作为父母的每一个表现是否“达标”。而这本书则温柔地提醒我们,过度的掌控反而会扼杀生命力。它引导读者去欣赏“留白”的艺术——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允许自己有休息和犯错的空间。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不仅是对孩子的宽容,更是对自己灵魂的释放。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学到了多少新的技巧,而是获得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放下”的勇气。它没有提供短期见效的“灵丹妙药”,而是提供了一套长期的、关于如何与自己和平共处的“生活哲学”。
评分从纸张的手感和油墨的质量来看,这是一本可以被反复摩挲、仔细研读的书籍。书中的章节标题设计得颇有诗意,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探索心灵的一个新角落。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成长”这句话。很多父母可能带着功利的目的来阅读育儿书籍,希望快速习得技巧来解决眼前的难题,但这本书却将焦点巧妙地引向了“我是谁”这个问题。它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该如何行动,而是反复叩问父母:“你希望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的童年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现在的反应模式?”这种由内而外的溯源和清理,对于那些发现自己总是在重复原生家庭模式的父母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学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对孩子的某些行为产生过度的反应,以及如何通过重塑自我认知,来自然而然地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自身成长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孩子的“改造”。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从封面到扉页,都散发着一种内敛的审美趣味。不是那种张扬的色彩冲击,而是偏向自然、朴素的色调,给人一种沉静的力量感。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去英雄化”的父母视角。在很多育儿指导中,父母常常被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必须时刻保持稳定和智慧的形象,这无形中给普通父母增添了巨大的心理负担。而这本书则彻底打破了这种神话,它坦诚地展示了作者作为母亲的局限、困惑乃至“犯错”的瞬间。通过剖析这些脆弱的时刻,作者反而展现了作为教育者的强大——那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并愿意在孩子面前展示这种真实。这种真实性,恰恰是构建亲子间深度信任的基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情绪命名”和“自我安抚”的章节,它提供的工具非常实用,不是强迫你去“控制”情绪,而是教你如何“安放”情绪,无论这份情绪是源于孩子还是源于你自己。这种由内而外的修炼,才是对下一代最深远的教育。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非常温馨,色彩搭配柔和,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宁静而充满力量的感觉。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我之所以会被它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去探讨现代家庭教育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议题:父母自身的成长与自我接纳。在当下这个“鸡娃”文化盛行的环境里,太多书籍都在教我们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孩子,如何精心地“规划”孩子的未来,但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我们首先要“放过”自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坦诚,仿佛在跟老朋友聊天,娓娓道来她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挣脱社会期待的枷锁,如何与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和解的。这种自洽和松弛的状态,恰恰是许多父母拼命追求却不得的“解药”。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呼吸,让人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以及自己正在用何种姿态面对自己的孩子。它不是说教,而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勇敢地卸下“完美父母”的面具,去拥抱那个不那么完美但更完整的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