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课程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拓展素质教育的一 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汤文娴主编的《乡土课程与教学实践创新案例》从乡 土德育、资源建设、课程设计、乡土课堂、教师发展 、课程评估、特色学校七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地 对乡土课程的创新教学案例进行集合、分析、探讨。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第一章
乡土德育篇
案例1 扬子文化“千里寻”
案例2 “五个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案例3 “三烈”校名的乡土德育资源开发
案例4 “同贤文化”特色班集体创建
案例5 守护家乡的一方绿土
案例6 让多元乡土文化扎根于孩童心中
第二章
资源建设篇
案例7 崇明非遗知识体验馆的开发与利用
案例8 借助高校智慧开发乡土课程资源
案例9 不该泯灭的“老街”记忆
案例10 数字化乡土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运用
案例11 乡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章
课程设计篇
案例12 乡土探究类课程设计
案例13 田园生活课程设计
案例14 “崇明百里行”乡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案例15 “童心水趣”课程设计
案例16 幼儿园“生态崇明”区域特色课程的开发
案例17 “绿色家园”基地课程设计
案例18 学科与乡土课程整合设计
第四章
乡土课堂篇
案例19 思维飞舞于绿地图之上
案例20 说乡土真事 育爱国真情
案例21 仿田间劳动悟音乐之美
案例22 一起去果园
第五章
教师发展篇
案例23 分工深研整合生长
案例24 让教师看到东滩的课程风景
案例25 绿色共同体助力教师成长
案例26 发出孩子们生态保护的*强音
案例27 集思广益话“农庄”
案例28 用微信助推乡土课程教研活动
案例29 在乡土课改中奔跑
第六章
课程评估篇
案例30 乡土课程建设学校评估
案例31 评估:课程优化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剂”
案例32 融通生活的课堂教学评估
案例33 人人争做“生态小达人”
第七章
特色学校篇
案例34 “小东滩”课程蜕变发展中塑造特色学校
案例35 “崇明灶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索之旅
案例36 “鸟文化”特色教育
案例37 从欢乐橘园到多样菁菁园
说实话,我对教育类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出版物要么过于空泛,要么充满理论术语,读起来枯燥乏味。但是这本关于乡土课程实践的著作,却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绘出了教育的温度。它没有大谈特谈什么宏大的教育哲学,而是沉浸在一个个微小而具体的场景之中。比如,书中描述了一次“寻访老屋故事”的活动,老师不是直接讲历史,而是让学生通过触摸风化的砖瓦、倾听木梁发出的声响,去感受时间流逝的痕迹。这种“在场”的教育方式,远比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得深刻和持久。从排版和装帧来看,出版社也颇为用心,大量的插图和照片质量很高,真实地还原了教学现场的氛围,使得阅读过程像是在翻看一本精美的田野调查报告集。对于那些正在探索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教什么”,更是“如何带着爱与敬畏去教”。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更侧重于教育者心态的转变。它让我意识到,乡土课程的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课程设计有多复杂精妙,而在于教师是否真正放下了“知识权威”的架子,愿意俯下身子,以学习者的姿态去探索自己生活着的这片土地。许多案例都体现了“做中学”的精髓,比如关于当地物产的课题研究,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小型的社区创新项目,甚至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推广。这种教育成果外溢的现象,是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不会让人感到说教,更多是提供了一种对话的可能性。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教师间的交流平台,让那些在乡土教育前沿默默耕耘的人们,找到了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精神家园。这是一本真正能够触及教育本质,并激发实践热情的佳作。
评分深入研读这套丛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与激活。在当前全国课程标准趋同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持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这本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本土化是抵抗“文化扁平化”的有效武器。它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学校,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出既符合国家要求,又深深植根于本地土壤的课程体系。其中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探讨尤其值得称赞。它超越了传统的卷面分数,强调了过程性评价、学生作品集、社区参与度等多元指标的纳入,这使得教师在推行乡土课程时,心理负担大大减轻,因为评估标准不再是单一而僵化的。看到那些学生们因为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而获得成就感的描述,我仿佛也分享了他们的喜悦。这本书的结论不是“应该这样做”,而是“看,我们可以这样做”,充满了鼓励和前瞻性,非常鼓舞人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亲切和厚重,仿佛能触摸到泥土的芬芳和历史的温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理论探讨,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里面汇集了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一些关于如何在偏远山区或城市社区开展乡土课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写得非常细致,连教具的选择、家长的动员都考虑到了,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在地化”教学的深入挖掘,它不只是简单地把地方历史搬进课堂,而是巧妙地将地方文化、生态、社会变迁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让知识“活”起来。有几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如何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教授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或者如何通过考察一条小溪的变迁来讲解地理和环境科学。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可操作的范式,让原本模糊的“乡土教育”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评分这套丛书的编辑视角非常独特,他们似乎不仅仅关注教育学本身,更是站在了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的交叉点上进行思考。我注意到,很多案例都强调了“跨界合作”的重要性,比如邀请老一辈的手艺人、退休的工程师甚至地方文史爱好者参与到课程设计和实施中来。这种开放的、生态系统式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壁垒。当我读到关于“数字乡土”的章节时,感到非常振奋。作者们并没有抗拒新技术,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3D建模、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去记录、分析和展示他们身边的乡土遗产。这不仅让乡土课程显得“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新技术的同时,深化了对本土环境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突破在于,它成功地将“乡土”这个概念从过去式的怀旧情怀中解脱出来,赋予了它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现代意义。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引人深思,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笔,开始规划属于自己学校的乡土项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