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宝宝心语 了解1-2岁宝宝的内心世界
定价:39.8元
作者:张卫东,陶红亮;张卫东,陶红亮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27
ISBN:9787121218934
字数:160000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年龄段的宝宝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当他站在镜子前面的时候他知道镜子里并不是真的自己;他知道自己的叫什么名字,在称呼自己时会用“我”和自己的名字;他喜欢把“不”字挂在嘴边……所有的这些都是宝宝自我意识的表现。本书对1~2岁的宝宝各方面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不知道该如何教养宝宝,多半的原因是他们不了解宝宝,不知道宝宝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而这本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为家长提供了解决方法。相信它会为父母带来帮助!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卫东,1953年出生,妇产科主任医师。全国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官,河北省卫生系统高级评委。近年来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参与多部著作撰写。其作品:《父母不可不知的118个育儿细节》。
文摘
序言
这本《宝宝心语》真是太及时了!我家的宝贝刚满一岁半,正处于那种“你说啥他都不太听,但小情绪却比谁都丰富”的阶段。说实话,很多时候我看着他那张鼓着腮帮子生气的脸,或者突如其来的大哭,真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他到底在“表达”什么。这本书,顾名思义,像是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他那个看似简单实则波涛汹涌的小小内心世界。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物权意识萌芽”的那一章,作者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阐述了为什么一岁多的孩子会死死抱着一个破旧的布偶不放手,以及家长应该如何巧妙地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剥夺。我以前总觉得那是“任性”,现在才明白那是一种对自我边界的初步探索。书里提供的那些观察点非常细致,比如眼神的躲闪、肢体语言的僵硬,都成了我解读他的新“密码”。读完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少了一些焦虑,多了一些耐心,因为我知道他不是故意跟我作对,他只是在用他有限的语言能力努力沟通。那种被理解的感觉,我想不仅是对孩子,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关于“界限感”的建立。在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很多人都劝我“别太严格,开心就好”,但我总觉得如果不设定规则,未来会更难管教。这本书非常精准地定位了这个年龄段对规则的需求:他们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清晰、一致的预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说‘不’”的艺术的讲解,它强调了在说“不”的同时,必须提供一个“替代方案”。比如,不能玩插座,我不会直接吼叫,而是会温柔地引导他去玩那个颜色更鲜艳的、有类似形状的“安全玩具”。这种“引导而非禁止”的思路,极大地减少了亲子间的负面冲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再把宝宝的“反抗”看作是对权威的挑战,而是看作是他学习如何应对挫折和规则的“练习场”。它让我从一个“控制者”的心态,转化成了一个“协助者”的角色,让育儿的过程,从一场拉锯战,变成了一场充满探索的合作。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婴幼儿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是东拼西凑,看来看去都是那些老生常谈。但《宝宝心语》在处理“分离焦虑”这个问题上,给了我全新的视角。以往我总觉得只要出门前多亲吻几下,多保证我会回来,就能安抚他。但书中详细分析了18个月左右分离焦虑的高峰期,解释了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他们开始意识到“我”和“你”是独立个体的信号。作者提出的“预告式告别”和“过渡物的使用”,简直是立竿见影的妙招。我开始每天都给他留一个“秘密任务”,比如“妈妈去拿个包裹,你帮我看好我的钥匙”,让他参与进来,而不是被抛下。这种策略的成功,让我体验到了一种教育上的小小的胜利感,它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后续育儿挑战的信心。这本书的结构清晰,图文并茂,即便是忙碌的上班族父母也能随时翻阅,找到对应阶段的指南。
评分初为人父的喜悦是毋庸置疑的,但随之而来的手足无措感也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面对一个完全无法用语言沟通的小家伙,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像个蹩脚的翻译官,永远抓不住重点。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亲切、接地气,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腔调。它更像是邻家那位经验丰富、又特别会观察孩子的阿姨在跟你聊天。我喜欢它对“感官敏感期”的描述,特别是如何辨别孩子是“过于敏感”还是“感觉统合失调”的早期迹象,这方面的内容非常实用。我立刻对照着书里的描述,调整了家里灯光的色温和音乐的音量,效果出奇地好,宝宝晚上入睡的质量明显提升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小脾气”和“怪要求”。它教会了我如何从一个“执行者”变成一个“观察者”和“规划者”。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逻辑和科学育儿的妈妈,所以市面上那些太偏向“心灵鸡汤”的书籍我通常敬而远之。然而,这本书在分析宝宝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时,显得相当有根有据,引用的研究和案例都让人信服。它没有空泛地说“多抱抱孩子”、“多爱他”,而是深入剖析了12到24个月这个特定发展阶段的神经认知特点。比如,关于“重复性行为”的解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宝宝会对同一个故事听上几十遍都不腻烦——那不是无聊,而是在通过重复建立安全感和预测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挫折耐受力”培养的建议,书中强调的“不立即满足,但提供替代性支持”的策略,比我过去直接拿玩具哄他的方法有效得多。现在我能更沉着地处理他的小失败,比如积木倒了,我不再急着帮他扶起来,而是引导他说“哦,倒了,我们再试一次好吗?” 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真的让我在教育方式上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升级。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指导你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进行高效率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