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回到初衷:一个日本创意鬼才的工作术
宣 传 语 能让多少人幸福,你的人生就会有多成功!教你在日常生活中捡拾创意的种子,运用共鸣,创造社会脉动!
关键词 小山薰堂 策划 创意 金谷酒店 熊本熊 幸福 灵感 好点子 日本 松浦弥太郎
作 者 小山薰堂 著
出版日期 2016年5月第1次印刷
定 价 38.00元
规 格 32开(145*210)
页 数 152页(80千字) 印 张:4.75
图书类别 成功心理-通俗读物 B848.4-49
书 号 9787201102719
用 纸 内文:100g纯质 封面:140克高阶映画
印 刷 单色 精装
策 划 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出 版 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编 辑 推 荐
?横跨各领域的创意鬼才小山薰堂灵感来源大公开!
?揭秘小山熏堂次写的剧本《入殓师》如何荣获奥斯卡奖项,为何小小的熊本县能吸引到世界各地的游客,熊本熊的卡通形象会在你的表情包里。
?告诉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捡拾创意的种子,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灵感不断,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策划就是服务,而服务的目的就是让人幸福。本书将带你回到创意的初衷,以让更多的人幸福为出发点来定义幸福和成功的概念。
内容简介
《回到初衷》是日本创意鬼才小山薰堂的作品。在本书中,小山薰堂将跟大家分享他先后为司亭便当店、金谷酒店、熊本县、东京交通局等各种机构提供创意、解决难题的背景和过程,告诉大家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捡拾创意的种子,用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难题,并蕞终创造新的社会脉动。
作者简介
小山薰堂:电台主持人,编剧,大学教授,创意顾问。1964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毕业于日本大学。2008年推出电影《入殓师》,获得第81届美国奥斯卡蕞佳外语片奖;2010年策划“熊本惊喜”活动,让熊本县一举成为风靡日本的旅游景点;2011年推出“熊本熊”,获全日本吉祥物票选活动名;2012年推出短片《在熊本等你》,获日本东京国际短片影展大奖;2014年推出歌曲Stand Alone,被选为NHK年度大戏《坂上之云》主题曲。
目 录
序 章 把无聊的日常生活,变成特别的纪念日
我的日常工作 3
编剧是“咀嚼业” 4
对看到的东西“随便出主意” 5
我的个顾问对象 6
教授大学生什么 8
策划就是服务 9
年轻人应多累积实践的经验 10
把普通的咖喱变成大家都想吃的咖喱 11
把“策划”换成“动脑筋” 14
工作是实践身边的策划 15
第1章 工作的原点是让人幸福
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21
为什么要让出租车司机高兴 24
想象那个人的人生 25
从出租车展开的幸福连锁 26
塑造“欢喜接纳,欣然享受”的品性 27
生日惊喜是塑造品性的方式 28
总能让我大吃一惊的惊喜 29
初遇“吃货”蓝迪 032
比佛利山庄的豪宅 34
给蓝迪的惊喜 35
为了“一个人的笑容”产生的向心力 36
选择“看得见脸”的目标 38
像写情书那样写策划方案 40
第2章 工作的创意灵感隐藏在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捡拾创意的种子 47
与人接触也是机会 48
保持你的好奇心 49
在出租车上捡拾创意的种子 49
不浪费每一次相遇 51
能说话就不害怕 52
理想的相遇是不涉及利害关系的 54
不伪装的沟通 55
做个优质的抱怨者 56
以身边浪费的机遇作为点子的出发点 58
把自己当成外星人 61
花点儿工夫改变浪费的东西 62
用赞美代替处罚的交通活动 63
扩散“已知× 已知”的化学反应 66
埋下发现的种子 67
将自己的种子深埋心田 68
发现创意种子的训练 70
如何有意识地花钱 73
金谷酒店的不浪费花钱计划 74
第3章 运用共鸣,创造社会脉动
在公司入口开面包店 81
保持双赢 83
名片可以提升干劲 87
永远保持新鲜感的名片 89
用名片沟通 90
一举两得的幸福策划 93
让当地居民欢喜的观光策划案 94
好东西一起分享的时代 95
日常价值的再发现 97
让公务员也感到惊喜 98
意识改革强化团结力 101
大家的《在熊本等你》 102
熊本惊喜 107
善于拜托他人,开展更多可能性 108
创造共鸣的价值 110
带来粉丝的体贴连锁效应 113
提出吸引粉丝的计划 116
受到大家喜爱的设计 117
第4章 蕞终目标是让人生充满幸福
策划是让自己的人生快乐 123
转个念头,由苦变乐 126
妄想拥有另一种人生 128
从“应该”“不可以”中解放自己 129
不知不觉中选择了的人生之路 130
赚钱的目的是开一家精品店 133
情况急转直下,10 个月就关门大吉 134
庆幸没有半吊子成功 136
人生没有失败 137
自己的幸福就是创造别人的幸福 138
后记 141
文摘
像写情书那样写策划方案
为身边的人写文案或策划案,要像写情书一样。其实你就是在求爱,希望对方能够动心。
教我这个秘诀的人是林安二先生。我念日大艺术学院时,曾在文化电台打工,担任助理导播,他是当时的制作人。
是林安二先生首先开启了我写作的契机。当初打工的学生除了我以外还有许多人,但有林安二先生突然叫住我,说:“你要不要写点儿东西?好像很不错喔。”
我吓了一跳,问:“写什么好呢?”他说:“无所谓,只要是你喜欢的东西就好。”他这么说,倒不是一开始就打算使用我写的东西,只是作为人才培养罢了。
后来,他说要支付我稿费,一期内容3000 日元,每个月播出4 次,光稿费我就可以收到12000 日元!我当时心中直呼:“太幸运了!”不过我想,这种机会毕竟很少。至少到现在,我没再听说过有类似的机会。
“写出能卖钱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林安二先生当时对我这么说,“重要的不是‘因为想写所以写’,而是要提出能够符合对等价值的东西。单纯为了自我满足是不够的,你必须在这种紧张感中创作才行。”
没有设定题目,自由发挥,写什么都不要紧,这件事执行起来非常困难。为了发掘写作的题材,我必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蛛丝马迹,然后在某把它变成一首诗、一篇短篇小说,或是一部讽刺漫画。
林安二先生虽然这么说,但他并未给过我特别的指导,他只是我的一位读者。于是我为了得到他读完文章后的会心一笑,或者说“这篇东西很有趣”的反应而去写作,这样的写作心情简直像是在写情书,而且至今未变。
换句话说,我学到的基本规则是:创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讨某人的欢心。而让某人欢喜的结果将使自己也感到开心,甚至得到某种回馈。在我看来,写作的乐趣以及以编剧为目标的出发点,应该就是这个吧。
把“策划”换成“动脑筋”
我的公司有一间叫“ORANGE 小铺”的面包店,店里卖咖喱面包。
刚开始推出咖喱面包时,无人问津,就算挂出“新鲜面包刚出炉”的招牌,大家也只是从店门口匆匆走过。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先挂出“再等20 分钟出炉”,然后换上“再等10 分钟”“再等5 分钟”等的牌子,结果买面包的人居然排起长龙。
说到策划,听起来好像很困难。但是,假如我们把“策划”换成“动脑筋”呢?我想任何人都有通过动脑筋让事情变得更好的经验吧。
我们预先提示咖喱面包出炉的时间,就是想要让商品产生限定感。换句话说,所谓策划,就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所动的脑筋与巧思。
以日常事物为例,为了让我们在开冰箱时容易拿饮料,饮料柜设计在靠近冰箱门的地方;为了容易取出手机,在皮包里加一个可以放手机的袋子……这些都是策划。
你可以埋下更多这样的种子。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改变视点或者花一些心思,就能让日子变得更轻松,自己也可以更快乐。
实图展示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说教感,更像是与一位人生经验丰富的朋友促膝长谈。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宏大的哲理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和案例,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立刻领悟到其中深藏的智慧。比如,书中对“专注力”的探讨,并没有用复杂的心理学术语堆砌,而是通过一个关于清晨咖啡冲泡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心流状态下的高效与愉悦,这种代入感极强,让你感觉这些道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触手可及的。语言的韵律感也值得称赞,有些段落读起来简直像诗歌一样富有节奏感,我甚至忍不住小声念出声来,去感受文字在口中流转的美妙。这种行文的功力,着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励志内容,变得引人入胜,让人一页接一页地往下读,生怕错过任何一句精彩的论述。
评分我个人对于那些空泛的口号式激励是持保留态度的,但这本书真正让我信服的地方在于它的“实操性”和“落地性”。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你要努力”,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如何”才能有效地迈出第一步,并且是那种微小到几乎不需要意志力就能完成的步骤。书中提到的一些日常“创意捕捉法”,例如,如何观察通勤路上的陌生人行为模式,如何将等待红灯的时间转化为灵感收集期,这些都是我过去完全忽略的细节。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仿佛是给我的思维安装了一个高分辨率的滤镜,让我开始用“发现者”而非“使用者”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我尝试着运用了书中的一个关于“每日三问”的小练习,仅仅两天,就发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有了显著提升,这远比那些长篇大论的理论分析来得更有说服力,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对“幸福”定义的一种温柔重构。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推崇去追求那些外在的、可量化的成功——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焦点拉回到了内在的满足感和人际关系的质量上。它没有否定外在成就的重要性,而是将这些视作副产品,而不是终极目标。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连接”的部分,作者强调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互动,如何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最终构建起一个稳固而温暖的精神世界。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成功人士”的刻板印象,意识到真正的富足,或许恰恰藏在那些被我们急匆匆略过的日常点滴之中。这种由内而外的、基于共情的价值体系重塑,是任何纯粹的商业书籍都无法给予的,它提供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人生指南,让人感到被理解和被慰藉。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那种精心打磨的质感。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内涵,配色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个小小的留白处理,它仿佛在邀请读者自己去填补内心的空白,去探索书中的世界。书本的装帧也非常讲究,纸张的厚度和触感都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来说至关重要。内页的排版也经过了细致的考量,字里行间留出的呼吸空间,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作者和出版方真的用心了,把一本“工具书”做出了艺术品的味道。而且,拿到书后,我发现它比我预想的要稍厚一些,这让我感到物超所值,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第一页,去探寻这背后蕴含的宝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准备开启一段不凡的旅程。
评分从整体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不像有些励志书那样东拉西扯,而是遵循着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开篇以引人入胜的故事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随后进入对核心概念的阐释,接着用大量的篇幅提供可执行的策略和工具,最后则回归到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讨,收尾干净利落,发人深省。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升华主题”的闭环设计,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完整和令人满足。每当我觉得自己快要消化不良的时候,作者总会适时地插入一段精辟的总结或者一个精美的插图(虽然是文字描绘的意境),有效地帮助我巩固了刚刚学到的知识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可以常备案头的“工具手册”和“精神导师”,期待着在未来不同的人生阶段,能从不同的段落中汲取出新的力量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