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陪伴是更好的教养
定价:39.90元
作者:罗静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222579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可信度高――罗静,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创立三维平衡早教理论,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在多年的早教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在爱奇艺网站上创办的首档科学育儿网络脱口秀《静观育儿》点击量过百万。★实用性强――《陪伴是更好的教养》是作者与千万父母的互动中,答疑解惑思考而产生的育儿心经。书中以实际情景为切入点,通过科学的心理分析,以通俗易懂、聊天谈心的态度和语气,解决年轻父母们的困惑。★内容丰富――《陪伴是更好的教养》抓住中国父母们在育儿问题过程中正面临的主要困惑,分别从夫妻关系、育儿原则、育儿误区、育儿技巧、亲子陪伴、孩子习惯养成、孩子入园、亲子游戏、三维平衡测试等角度入手,破解育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夫妻沟通是育儿的必修课
01 育儿理念不一致,根源多半在夫妻关系上2
02 用育儿方法改善夫妻关系6
03 夫妻沟通中的四大雷区10
04 婚姻是我们自己的事儿,别拿孩子做挡箭牌15
05 很容易毁掉婚姻的三个陷阱20
第二章
说一千遍不如做一遍
01 真的是“穷养男孩、富养女孩”吗25
02 若想孩子成功,父母必先做到这些28
03 父母管住自己的嘴,真的很重要33
04 别让小宝“催熟”大宝38
05 别给孩子的某些行为贴道德标签43
第三章
几个常见的育儿误区
01 孩子不离身,是你需要还是孩子需要48
02 父母咨询的问题,有的本身就是一个问题52
03 如何面对孩子性教育上的尴尬问题56
04 如果孩子有伤害自己的行为,父母该怎么办59
05 遇到这些情况,你会不会干涉孩子63
第四章
亲子间秘密,父母知道多少
01 爱,不是教,是影响68
02 今天我们这样做母亲72
03 孩子爸,你很重要75
04 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话千万别说81
05 亲子间的秘密,父母不应一知半解85
第五章
陪伴是更好的教养
01 孩子打人问题的全龄解决方案91
02 不慌不忙,这样给孩子做死亡教育97
03 低声教育,你能做到的101
04 孩子情绪爆发前,试试这招104
05 奖罚孩子,请父母谨记四点108
第六章
好习惯早养成
01 做好四件事,养成孩子好习惯114
02 0~6岁孩子规则建立完全指南118
03 自控力好,更易成功123
04 孩子乱发脾气的父母须知127
05 不慌不忙,这样管理“磨蹭”小孩132
第七章
让孩子在分离中学会独立
01 孩子入园准备,你真的做好了吗138
02 宝宝入园,*让妈妈焦虑的五个问题142
03 孩子入园,父母需做好七大心理准备147
04 接送孩子上幼儿园,该聊的和不该聊的154
05 与入园孩子必谈的四个安全问题158
第八章
读懂小小孩儿
01 母乳喂养容易被忽视的心理意义162
02 解读孩子哭声背后的五种心理表情169
03 走出六大睡眠误区,让宝宝睡个安稳觉174
04 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无小事179
05 这些危险品影响孩子身心发育185
第九章
在家也能做的三维平衡测试
01 0~1岁宝宝生长发育居家自助小测试192
02 1~2岁宝宝生长发育居家自助小测试196
03 2~3岁宝宝生长发育居家自助小测试200
04 3~4岁宝宝生长发育居家自助小测试204
第十章
亲子游戏,共度美好时光
01 0~3个月小宝宝的十个室内游戏209
02 3~18个月宝宝游戏推荐214
03 通过孩子看亲子游戏怎么做220
04 五个游戏,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225
05 父母必须知道的想象力培养亲子游戏229
作者介绍
罗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积木宝贝国际早教副总裁兼首席教育官,《积木宝贝闯世界》特邀专家,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静观育儿》主讲人,天津卫视、山西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嘉宾,《北京晨报》、《我和宝贝》杂志、《营养与优生》杂志专栏作者。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理论化,毕竟现在市面上的育儿书,很多都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读起来晦涩难懂,更像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参考手册。但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把那些复杂的教育理念,通过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和案例展现了出来,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负担。比如,书中对于“界限设定”那一章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我过去常常在“严厉”和“溺爱”之间摇摆不定,担心自己一松手孩子就野了,一收紧又怕扼杀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作者没有给我们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强调了“有温度的坚持”。她举了一个关于睡前阅读的例子,孩子总是想再看一个故事,我通常会心软妥协,结果就是全家都精疲力尽。书里建议的做法是,事先约定好次数,然后坚定地执行,但执行的语气却是充满爱意的,比如“我知道你还想看,但是我们今天要遵守约定,明天我们再继续这个精彩的故事,好吗?” 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在我尝试后的第二天就显现了。孩子虽然有些许不情愿,但接受了规则,并且第二天表现得更合作。这种实操性极强的指导,让我感觉自己手里的工具箱一下子丰富了起来,不再是拿着一把钝刀乱砍。它教会我,真正的权威不是靠吼叫建立起来的,而是靠前后一致的行动和真诚的共情来赢取的。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章节划分都非常人性化。它不是那种一页接一页无休止的文字堆砌,而是恰到好处地穿插了一些思考性的留白和精炼的金句总结。这对于忙碌的现代父母来说非常友好,即使只有碎片化的时间,也能快速抓住重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高敏感孩子”这一话题时的细致入微。我的女儿就属于对外界刺激反应比较强烈的类型,过去我总以为她是“娇气”,需要被“磨炼”。但书中详细分析了高敏感儿童的神经系统特征,让我第一次从科学和理解的角度接纳了她的特质。作者建议的应对策略,比如创造“感官安全区”、提前告知变化等,都非常具体可行。我尝试着在带她去人多拥挤的商场前,先和她预演一下场景,并给她一个“退场信号”,这种预先的心理建设,大大降低了她当场崩溃的几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因材施教”在家庭教育中是多么重要。我们不能用一套标准模具去套所有孩子,而是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在操作系统”,然后用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去引导,去爱护。这本书无疑提供了理解不同“操作系统”的说明书。
评分这本新书的问世,简直像是及时雨,正中我这个在教育孩子路上摸索的家长的下怀。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里,很多时候都太关注“分数”和“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感受。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有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她没有一味地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非常温暖、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来看待亲子关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如何识别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含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不听话”或者“发脾气”。比如,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时,我们常常会直接斥责,要求他们“懂事点”。但这本书引导我们去思考,这种爆发是不是孩子在用他有限的语言能力在表达“我感到无助”、“我需要你的关注”的信号。我试着运用书里提到的“积极倾听”技巧,在孩子情绪爆发时,先不急着给建议,而是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用平静的语气描述我观察到的他的感受:“你看起来非常生气,是不是因为积木搭不起来让你很沮丧?” 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的情绪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一个出口,愿意和我交流他真正卡在哪里了。这种从“管理”孩子转向“理解”孩子的思维转变,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可能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听话的“成品”,而是陪伴一个真实成长的“过程”。整本书的文笔非常细腻流畅,读起来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朋友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层次的冲击,在于它对“爱与自主权”之间平衡的探讨。过去我总觉得“为你好”就是最好的爱,所以常常替孩子做决定,从穿什么衣服到学什么特长,都希望提前规划好一条“最优路径”。但这本书像一位温和的哲人,提醒我:真正的爱,是给予他们试错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哪怕这个选择看起来不那么“高效”或“完美”。书中关于“放手”的论述,让我这个控制欲较强的家长感到震撼。它并不是鼓励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在确保安全和原则的大框架下,将决策权逐渐下放给孩子。例如,关于周末的活动安排,以前是我说了算,现在我尝试着给孩子提供两到三个选项,让他自己拍板。刚开始他显得很茫然,不知道如何选择,这恰恰说明他缺乏锻炼决策能力的土壤。当我们鼓励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时,即使结果不如预期,我们也会一起分析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批评。这种“赋权”的过程,慢是慢了点,但孩子脸上的那种“我能掌控自己生活”的自信,是我用任何昂贵的兴趣班都换不来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育手册,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有力量的个体的心灵蓝图。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自我成长”和“父母角色”的重新定义。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改造孩子”上,却忽略了我们自身情绪的管理和成长。作者敏锐地指出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环境的塑造者。如果父母自己长期处于焦虑、内耗的状态,那么孩子接收到的“养分”自然也是带着杂质的。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反复咀嚼:“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问自己,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 这句话像一记当头棒喝。我开始反思自己面对工作压力时的处理方式,是否也无意中示范了“逃避”或“暴躁”。书中提供的那些自我觉察练习,比如“每日情绪复盘”,虽然简单,但执行起来非常考验毅力。它要求我们像观察自然现象一样去观察自己的情绪波动,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这不仅改善了我和孩子的互动模式,也意外地让我个人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松弛。与其说这是一本育儿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如何成为一个更稳定、更平和的成年人”的指南。它让我明白了,养育孩子,其实是一场持续的自我修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