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完美隔代教育必用60招 9787505425101 朝华出版社

谁说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完美隔代教育必用60招 9787505425101 朝华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岳贤伦 著
图书标签:
  • 隔代教育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育儿经验
  • 祖孙关系
  • 0-6岁
  • 教育方法
  • 行为习惯
  • 情绪管理
  • 亲子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ISBN:9787505425101
商品编码:294203093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谁说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完美隔代教育必用60招

定价:29.80元

作者:岳贤伦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054251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四二一”家庭结构模式渐成主流。四位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赋闲在家,渴望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两位父母则忙于工作,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心爱的宝贝。“隔代教育”由此应运而生。如何取长补短,让隔代教育更为完美?
本书从多个方面出发,根据6~12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提供了60个教育孩子的小妙招,相信祖辈们一定能够从中受益。

目录


第1招 孩子任性,爷爷奶奶有绝招
第2招 孩子太自我,爷爷奶奶不要长期宠
第3招 帮助孩子改掉顶嘴的坏习惯
第4招 孩子说脏话,祖辈不袒护、不纵容
第5招 孩子撒谎,爷爷奶奶不做保护伞
第6招 孩子敏感,爷爷奶奶要科学引导
第7招 帮助孩子赶走忧郁,保持阳光心态
第8招 用心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第9招 控制自己的情绪,为孩子做好榜样
第10招 教育孩子,祖辈不唠叨
第11招 改掉孩子磨蹭的习惯,爷爷奶奶要身体力行
第12招 给孩子零花钱,爷爷奶奶也要有原则
第13招 告诉孩子,贪小便宜会吃大亏
第14招 孩子睡懒觉,爷爷奶奶不纵容
第15招 爷爷奶奶“懒”,孩子才会勤快 
第16招 让孩子学会自理
第17招 适时放手,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第18招 不包不揽,让孩子自己做主
第19招 给孩子上好劳动必修课
第20招 培养孩子讲卫生的好习惯
第21招 带孩子一起去锻炼身体
第22招 让孩子学会正确的看电视
第23招 和孩子一起快乐追星
第24招 爷爷奶奶不妨做孩子的“网友”
第25招 科学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
第26招 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
第27招 抓住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关键期
第28招 保护、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第29招 帮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第30招 给孩子播撒思考的种子
第31招 帮孩子开启创造力的大门
第32招 引导孩子建立数的概念
第33招 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有“法”可依
第34招 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第35招 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36招 帮助孩子提高自学能力
第37招 引导孩子学习不粗心
第38招 老人不妨教孩子读些“四书五经”
第39招 和孩子一起快乐阅读
第40招 合理引导,让孩子远离盲目攀比
第41招 带孩子带大自然中去
第42招 借助艺术手段,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第43招 教育孩子做人,先让孩子明礼
第44招 鼓励孩子和小伙伴打成一片
第45招 循序渐进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第46招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第47招 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第48招 鼓励式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第49招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爷爷奶奶要下“狠”心
第50招 通过具体活动培养孩子的耐心
第51招 减少溺爱、包办,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第52招 让宽容浸润孩子的心田
第53招 爷爷奶奶需要用心呵护孩子的同情心
第54招 让孩子的爱心之树茁壮成长
第55招 爷爷奶奶不娇惯,孩子才能懂节俭
第56招 让孩子学会感恩
第57招 教育孩子尊重父母
第58招 祖辈不妨多给孩子讲讲过去的事
第59招 用理解和沟通跨越祖孙间的鸿沟
第60招 运用运算法则,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幸福密码:亲子关系与儿童成长》 第一章:看见孩子,走进他们的世界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成年人的视角和经验,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期望和标准投射到孩子身上,却忽略了他们内在的真实需求。真正的教育,始于看见孩子。 1. 倾听的艺术: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沟通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学会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孩子说的话,更是要用心去感受他们话语背后的情绪和渴望。放下手机,停止手中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对话中。眼神的交流、点头的肯定、适时的提问,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当孩子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时,耐心倾听,不打断,不评判,让他们自由表达。如果孩子表达的情绪有些激动,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感受,用“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或者“你一定觉得很生气吧”这样的话语来回应,让他们知道你理解他们的情绪,而不是否定他们的感受。 2. 观察的智慧:捕捉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信号。敏锐的观察力能帮助我们发现孩子潜在的天赋、兴趣,也能及时觉察到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留意孩子在玩耍时的专注程度,观察他们对什么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好奇,记录下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闪光点。这些细微的观察,都可能成为我们引导和支持孩子的重要依据。例如,孩子在搭建积木时是否富有创造力?在画画时是否色彩大胆?在与同伴玩耍时是否乐于分享?这些都能反映出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潜能。 3. 共情的力量: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 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情绪。当我们能与孩子的情绪产生共鸣时,他们会感到更加安全和被爱。当孩子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感到沮丧时,与其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如去感受他们的失落,并给予温暖的安慰。通过分享自己曾经的类似经历,让孩子明白,他的感受是正常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例如,当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哭泣时,你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努力,这次没有考好,你一定觉得很委屈和难过吧。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4. 尊重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展节奏。不要将孩子与他人进行不必要的比较,而是要发掘和尊重他们自身的特点。有些孩子天生敏感,有些孩子活泼外向,有些孩子思维缜密,有些孩子动手能力强。理解并接纳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使有时他们的选择在我们看来不够“完美”,但尝试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并在过程中给予指导,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第二章:引导的智慧:点燃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自我驱动的能力。与其事事包办,不如巧妙引导,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1. 鼓励探索:让好奇心成为学习的引擎 孩子天生充满好奇心,这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开放的环境,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去尝试新事物。当孩子对某个问题提出疑问时,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一起查阅书籍,观看纪录片,或者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每一次的探索,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鼓励孩子问“为什么”,并引导他们思考“怎么样”。例如,孩子对天气变化感到好奇,可以带他们观察云朵的形状,了解雨水形成的原理,或者制作一个简易的雨量计。 2. 激发兴趣:找到学习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去学习。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耐心观察,发现孩子潜在的兴趣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拓展。可以通过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参加夏令营、兴趣班,或者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将学习融入到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中。找到让孩子“乐在其中”的学习方式,能事半功倍。例如,如果孩子喜欢恐龙,可以带他去参观恐龙化石展,阅读关于恐龙的书籍,甚至一起用橡皮泥捏出各种恐龙模型。 3. 培养习惯:让规则成为成长的基石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一生受益的财富。从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从行为规范到道德修养,都要有意识地去培养。通过建立清晰、合理的规则,并持之以恒地执行,让孩子明白界限和责任。但规则的建立并非一味地强制,而是要让孩子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自律性。例如,固定的作息时间,餐前洗手,阅读的习惯,完成作业的责任感,都应该从小培养。 4. 鼓励提问:让思考成为习惯 “为什么”是孩子思维的起点。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并认真对待他们的每一个问题。对于孩子提出的疑问,不要敷衍或制止,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提供思考的线索。即使有些问题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也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并与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提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鼓励孩子不要害怕问“笨”问题,因为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一个简单的“为什么”。 第三章:沟通的桥梁: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让他们更勇敢地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1. 创造高质量的陪伴:心在一起,胜过一切 陪伴,不是简单的“人在身边”,而是“心在一起”。放下电子产品,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可以是共读一本书,一起玩一个游戏,或者仅仅是聊聊天。高质量的陪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注,也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固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这种陪伴,不一定需要多么隆重的活动,也许只是傍晚散步时的谈心,或者睡前故事的时间。 2. 有效的表扬:肯定努力,而非仅关注结果 表扬是鼓励孩子进步的重要方式,但表扬的艺术至关重要。与其只夸奖孩子“你真聪明”或“你考了第一名”,不如肯定他们的努力过程和付出的汗水。例如,“你为了完成这个项目,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真是太棒了!”这样的表扬,更能让孩子理解努力的价值,并愿意继续坚持。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否定自己。 3. 解决冲突:在矛盾中学会成长 孩子与父母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处理冲突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避免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指责,而是尝试以理解和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诉求,并从中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孩子能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人协商,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4. 设立界限:爱与规则并行 爱孩子,不代表可以无原则地迁就。清晰、合理的界限,是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屏障。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行为的后果。这些界限,并非束缚,而是指引,能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约束的能力,避免走向极端。例如,对于零花钱的使用,可以设定一个合理的额度,并引导孩子学会理财。对于看电视的时间,也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长,并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其他事务。 第四章:潜能的挖掘:点亮孩子未来的星空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潜能,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挖掘。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耐心的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天赋,点亮他们未来的星空。 1. 发现天赋:在一蔬一饭,一颦一笑中 天赋并非遥不可及,它往往就隐藏在孩子日常的点滴之中。留意孩子在玩耍、学习、与人交往中的表现,观察他们对什么事情充满热情,做什么事情显得轻松而又出色。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还是逻辑思维能力突出?是动手能力强,还是情感细腻丰富?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开放式的提问,可以逐渐勾勒出孩子的特质。例如,孩子是否喜欢编故事,或者是否能快速理解复杂的指令? 2. 培养技能:兴趣与能力的结合 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下一步就是如何去培养。将兴趣与技能的学习相结合,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一项技能。无论是乐器、绘画、编程,还是运动,选择适合孩子个性发展和长远规划的领域。鼓励孩子持之以恒地练习,克服困难,并在过程中体验成就感。技能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更能培养他们的专注力、毅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创新:跳出思维的定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鼓励孩子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在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孩子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提供开放性的题目,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例如,在绘画时,鼓励孩子尝试新的色彩搭配;在写作时,鼓励他们构思新颖的情节。 4. 树立目标:为成长注入方向 为孩子树立清晰、可实现的目标,能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方向感。目标可以是大到未来的职业规划,也可以是近期的小目标,例如完成一个科学项目,或者掌握一项新的运动技能。帮助孩子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并一步步去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学会规划、执行和反思,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结语 教育是一场充满爱的旅程,需要智慧、耐心和包容。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爱去呵护,用智慧去引导,让他们自由地绽放,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通过理解、沟通和引导,我们可以为孩子构建一个充满安全感和支持感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爱与规则中茁壮成长,最终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育儿书籍有点“免疫”的人,总觉得那些动辄引用国外专家理论的书籍,拿到中国国情下往往水土不服,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是简单的招式罗列,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教育理念展开,比如“尊重独立性”、“兴趣驱动学习”和“情绪的接纳”。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培养生活技能”那一章,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让孩子在厨房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择菜、搅拌,这些细节之处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对童年宝贵性的深刻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总想把孩子保护得太好,反而剥夺了他们探索世界的机会。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鼓励长辈们放手,让他们成为孩子探索路上的“安全网”而非“限制器”。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几乎没有让人感到枯燥的理论堆砌,每介绍完一个“招数”,都会附带一两个非常真实的案例分析,让人感觉就像是听邻家阿姨在分享她的育儿心得,亲切又可靠。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身边的长辈们对“新式教育”往往持怀疑态度。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有效地“翻译”现代育儿理念,让老一辈的人更容易接受。它没有指责过去育儿方式的不足,而是肯定了传统智慧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升级。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将传统民间故事与现代科学常识相结合,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知识的传递变得有趣而不说教。我特别喜欢它对“耐心”这个话题的处理,作者没有空泛地谈论耐心,而是给出了具体的情景应对策略,比如孩子反复问“为什么”时,可以采取的几种不同的话术。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对于那些面对新一代孩子感到有些手足无措的长辈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全书读下来,感觉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方法,更是一种家庭内部和谐相处的哲学。

评分

从内容深度上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实用手册”的定位。它触及了更深层次的家庭关系构建问题。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强调了“榜样作用”的长期影响,即爷爷奶奶如何通过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作者非常细腻地分析了老年人的退休生活状态对孩子的影响,并鼓励长辈们保持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对生活的好奇心,这本身就是给孩子上的最好一课。书中的案例涵盖了情绪管理、品德培养、学习兴趣激发等多个维度,体系完整但丝毫不显沉重。每读完一章,我都会有一种“原来可以这样想”的豁然开朗感。它不是告诉你必须怎么做,而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看到隔代教育中那些被忽视的巨大潜力。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庭教育宣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非常抓人眼球,那种温暖又不失活泼的色调,一下子就能让人联想到家庭和亲情的温馨画面。我承认,最开始吸引我的是那个直白又有点挑衅的标题,简直就像是在向所有对隔代教育抱有刻板印象的人发出了挑战。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那种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所感染,没有太多深奥的教育理论,全是那种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实用技巧。比如,书中关于如何用游戏来引导孩子认识传统节日的章节,写得特别生动,那种手把手的指导,让我立刻就想回家试试看。它真正做到的不是说教,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立即投入实践的“工具箱”。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代沟问题的方式,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巧妙地搭建起祖辈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桥梁,让整个育儿过程变成一场合作,而不是权力斗争。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老年人智慧的尊重,让人读起来心里特别熨帖。它不仅仅是给爷爷奶奶看的,更是给全家人都在思考“爱与传承”的一本好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烟火气十足”。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读起来非常接地气,就像是坐在老家的院子里,听着长辈娓娓道来的经验之谈。我个人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与电子产品”的部分,这几乎是所有家庭的痛点。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一刀切的禁止,而是引导长辈们参与到孩子的数字世界中去,比如一起挑选高质量的教育类App,或者规定“家庭数字分享时间”。这种“疏导”而非“堵塞”的思路,显得既有远见又充满了人情味。阅读时,我多次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书中描绘的那些祖辈们笨拙但充满爱意的尝试,简直就是我家中日常的缩影。它极大地提升了长辈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依然是育儿领域不可或缺的专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