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所有小孩都是“问题儿童”
定价:38.00元
作者:(日)中川李枝子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223034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所有小孩都是“问题儿童”》是绘本《古利和古拉》作者中川李枝子的首部育儿漫谈录,作者以17年幼儿园保育员/孩子妈妈/绘本作家的身份,多角度地呈现孩子生动成长的画面,呈现孩子内心的想法,呈现不一样的育儿态度下孩子的行为与发展,让家长从孩子成长的日常焦虑中跳出来,打破原本大人俯瞰孩子的视角,正确看待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孩子调皮不听话,孩子每天弄得浑身脏兮兮,孩子撒谎说不着边际的话,孩子每天不愿意离开妈妈去幼儿园……提醒家长真正从孩子心理和行为发展的角度正确看待孩子、接纳孩子、理解孩子,育儿就会变得轻松而愉悦,陪伴孩子一起暖心成长。
目录
译序
作者的话
一、妈妈所不知道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们
每个孩子都是的“问题儿童” 3
孩子大多是脏兮兮的 7
想让你看看,孩子有多喜欢妈妈做的盒饭 10
“妈肚子上有开刀的疤痕”,这可是一种夸耀啊! 12
孩子真是个绅士 14
孩子坦露出的自己来生活 16
孩子说的话,是真的 19
我并不想再做一次小孩子 24
二、李枝子老师从孩子那儿学到的东西
孩子是妈镜子 31
妈妈了不起 34
孩子越看越可爱 38
保育的关键之处,是怎么让孩子玩儿 41
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才会玩儿 45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等等”“过一会儿”不管用 50
孩子是出色的老师 54
游戏是孩子的本分,是生活,是学习 57
三、养育孩子就是“抱着”“放下来”“撒手不管”
到了关键时刻,孩子就会很强大 63
别把孩子关在家里 65
二十四小时里,妈妈和孩子不可能一直在一起 68
如果伤了孩子的心,就要马上去抚慰 72
说孩子在婴儿时什么样,这话很无聊 75
孩子会抓住妈弱点 77
我的孩子也有令人讨厌之处 81
哪个家庭都在进行早期教育 83
我们家是三权分立 86
能够享受与孩子心灵依偎的时光,随着幼儿期结束而止 89
关系到受伤或性命危险的事,就算需要动手拍打,也要让孩子记住 92
四、书是要和孩子一起来读的
不是读给孩子听,是和孩子一起读 99
讲吓人的故事时,要给孩子准备有安全感的地方 101
读无聊的东西是浪费时间 103
在安心的地方,让孩子开始读书 105
不要断定,婴儿就得看从前的那种婴儿绘本 109
读书需要能量 112
孩子觉得有趣的书,大人也会觉得有趣 115
一直在盯着,还是有很多疏漏 117
和我自己的孩子,每晚也要一起读书 120
用书来消解想唠叨的情绪 123
好作品里有好妈妈 126
五、好妈妈是什么样的妈妈?
孩子咚地撞过来,妈妈可不能摇摇晃晃 133
妈妈拿手的事情,有一件就足够了 135
有各种各样的妈妈,妈妈有各种各样的优点 137
无视儿童内心的父母才有问题 139
孩子讨厌的是父母吵架 141
和孩子打交道,不能死心眼儿 143
好妈妈对孩子的喜悦很敏感 146
结束语 150
附录
中川李枝子作品目录 153
装饰画、插画出处一览表 157
作者介绍
中川李枝子:作家,1935 年出生于北海道札幌,毕业于东京都立高等保育学院,毕业后一直到1972 年的17 年间担任绿色幼儿园主任保育员。1962 年出版的《不不园》获得日本厚生大臣奖、日本NHK 广播公司儿童文学奖励奖、儿童出版文化奖和野间儿童文学奖推荐奖。主要著作有绘本《古利和古拉》系列、《天蓝色的种子》《狮子的绿色星期天》《桃色的长颈鹿》等;短篇随笔《我和绘本》《书·孩子·绘本》。给动画片《龙猫》的主题曲《散步》填词。绘本《古利和古拉》已经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小说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描绘了当代社会中那些被贴上“标签”的青少年群体。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任何道德上的判断,而是选择了一种近距离观察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孩子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结构性压力下的挣扎与迷茫。书中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时而像疾风骤雨,将我们卷入冲突的核心;时而又如同沉静的湖面,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情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不经意的对话,一个眼神的闪躲,都精准地勾勒出人物内心的波澜。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的戏剧性,而是因为那种切身的共鸣感——我们似乎都能在某个角落,看到自己青春期的一点影子,或者说,看到我们曾经害怕成为的那种人。它强迫我们去思考,所谓的“问题”究竟是孩子自身的缺陷,还是成人世界投射下的阴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审视角度,让那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声音,得以被清晰地听见。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虽不美观,却极其诚实。
评分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令人惊叹。那些被社会定义为“问题”的少年少女们,没有一个脸谱化或扁平化。他们有着各自复杂的成长背景和扭曲的心理防御机制。比如那个总是沉默寡言,却用极具攻击性的艺术作品表达自我的主角,他的每一个笔触都像是对成人世界的无声控诉。而另一个看似乖巧的优等生,其内在的焦虑与压抑,却在私下里以近乎毁灭性的方式爆发出来,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角色的层次感瞬间丰富起来。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受害者,而是赋予了他们能动性,哪怕这份能动性有时是负面的、破坏性的。阅读时,我甚至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故事,而是在参与一场深入灵魂的访谈。他们的逻辑、他们的辩护,甚至他们的错误,都显得如此“合理”——这种合理性,恰恰是让我们这些局外人感到不安的地方。它挑战了我们习惯性地将复杂现象简单归因于个人意志薄弱的倾向,揭示了成长环境对人格塑造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文体风格非常大胆和实验性。它似乎在有意地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大量的内心独白、穿插的日记片段,甚至一些模仿学校布告栏内容的插入页,都让阅读体验充满了碎片化的张力。这种结构上的不稳定性,非常巧妙地呼应了书中人物精神状态的动荡不安。特别是当叙事视角在不同角色间快速切换时,那种信息过载和情感冲击,让人仿佛感同身受地体验着他们被撕裂的内心世界。对于习惯了线性、流畅叙事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感到一丝阅读上的阻碍,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节奏感,便会发现它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沉浸感和真实感。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呈现”一堆散落的、等待读者自己去拼接的线索,这种参与感是极为难得的。这种高难度的叙事手法,也让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普通青春文学的范畴,更像是一次对文学边界的探索。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阅读的震撼中平静下来,这本书最令人不安的力量,来自于它对教育体制的深刻批判。它没有停留在抱怨课程压力过大这种肤浅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体制如何通过僵化的评价体系和过度的标准化管理,系统性地扼杀了年轻个体独特性和情感表达的需求。书中对教师群像的描绘也十分精准——那些既是压迫者,同时也是体制受害者的成年人形象。他们被要求维持秩序,却失去了倾听的耳朵;他们被赋予了塑造未来的权力,却往往是最先对“异类”失去耐心的群体。这种结构性的困境,让故事的悲剧性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升级为一种系统性的失灵。这本书无疑会引发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激烈讨论,因为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问题:我们所建立的“安全”和“有序”的教育环境,究竟是在培养健全的公民,还是在制造更多情绪麻木的成年人?
评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读完后能让你心情愉悦,或者获得简单心灵鸡汤的作品,那么你可能会失望。这本书的基调是沉重的,它探讨的主题——关于原生家庭的创伤、青春期的性困惑、以及面对世界不公时的无力感——都带着尖锐的棱角。然而,正因它的不回避和不粉饰,才使得它具有了持久的文学生命力。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希望,但它提供了一种更宝贵的馈赠:理解的深度。通过这些角色的经历,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叛逆”和“脆弱”的简单化定义。这本书像一记重拳打在了虚伪的平静之上,迫使人去面对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角落。它不讨好读者,但它尊重人性中那部分最原始、最挣扎的部分,因此,我认为它是一部极具力量感和思想深度的杰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