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小孩都是“问题儿童”

所有小孩都是“问题儿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中川李枝子 著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
  • 问题行为
  • 教育理念
  • 家庭教育
  • 儿童发展
  • 正面管教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3431
商品编码:2942044366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所有小孩都是“问题儿童”

定价:38.00元

作者:(日)中川李枝子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223034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所有小孩都是“问题儿童”》是绘本《古利和古拉》作者中川李枝子的首部育儿漫谈录,作者以17年幼儿园保育员/孩子妈妈/绘本作家的身份,多角度地呈现孩子生动成长的画面,呈现孩子内心的想法,呈现不一样的育儿态度下孩子的行为与发展,让家长从孩子成长的日常焦虑中跳出来,打破原本大人俯瞰孩子的视角,正确看待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孩子调皮不听话,孩子每天弄得浑身脏兮兮,孩子撒谎说不着边际的话,孩子每天不愿意离开妈妈去幼儿园……提醒家长真正从孩子心理和行为发展的角度正确看待孩子、接纳孩子、理解孩子,育儿就会变得轻松而愉悦,陪伴孩子一起暖心成长。

目录


译序

作者的话

一、妈妈所不知道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们

每个孩子都是的“问题儿童” 3

孩子大多是脏兮兮的 7

想让你看看,孩子有多喜欢妈妈做的盒饭 10

“妈肚子上有开刀的疤痕”,这可是一种夸耀啊! 12

孩子真是个绅士 14

孩子坦露出的自己来生活 16

孩子说的话,是真的 19

我并不想再做一次小孩子 24

二、李枝子老师从孩子那儿学到的东西

孩子是妈镜子 31

妈妈了不起 34

孩子越看越可爱 38

保育的关键之处,是怎么让孩子玩儿 41

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才会玩儿 45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等等”“过一会儿”不管用 50

孩子是出色的老师 54

游戏是孩子的本分,是生活,是学习 57

三、养育孩子就是“抱着”“放下来”“撒手不管”

到了关键时刻,孩子就会很强大 63

别把孩子关在家里 65

二十四小时里,妈妈和孩子不可能一直在一起 68

如果伤了孩子的心,就要马上去抚慰 72

说孩子在婴儿时什么样,这话很无聊 75

孩子会抓住妈弱点 77

我的孩子也有令人讨厌之处 81

哪个家庭都在进行早期教育 83

我们家是三权分立 86

能够享受与孩子心灵依偎的时光,随着幼儿期结束而止 89

关系到受伤或性命危险的事,就算需要动手拍打,也要让孩子记住 92

四、书是要和孩子一起来读的

不是读给孩子听,是和孩子一起读 99

讲吓人的故事时,要给孩子准备有安全感的地方 101

读无聊的东西是浪费时间 103

在安心的地方,让孩子开始读书 105

不要断定,婴儿就得看从前的那种婴儿绘本 109

读书需要能量 112

孩子觉得有趣的书,大人也会觉得有趣 115

一直在盯着,还是有很多疏漏 117

和我自己的孩子,每晚也要一起读书 120

用书来消解想唠叨的情绪 123

好作品里有好妈妈 126

五、好妈妈是什么样的妈妈?

孩子咚地撞过来,妈妈可不能摇摇晃晃 133

妈妈拿手的事情,有一件就足够了 135

有各种各样的妈妈,妈妈有各种各样的优点 137

无视儿童内心的父母才有问题 139

孩子讨厌的是父母吵架 141

和孩子打交道,不能死心眼儿 143

好妈妈对孩子的喜悦很敏感 146

结束语 150

附录

中川李枝子作品目录 153

装饰画、插画出处一览表 157

作者介绍


中川李枝子:作家,1935 年出生于北海道札幌,毕业于东京都立高等保育学院,毕业后一直到1972 年的17 年间担任绿色幼儿园主任保育员。1962 年出版的《不不园》获得日本厚生大臣奖、日本NHK 广播公司儿童文学奖励奖、儿童出版文化奖和野间儿童文学奖推荐奖。主要著作有绘本《古利和古拉》系列、《天蓝色的种子》《狮子的绿色星期天》《桃色的长颈鹿》等;短篇随笔《我和绘本》《书·孩子·绘本》。给动画片《龙猫》的主题曲《散步》填词。绘本《古利和古拉》已经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出版。

文摘









序言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星星》 一、 那些模糊的轮廓,和闪闪发光的梦想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年少轻狂的夏天?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汗水的味道,操场上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仿佛永远不会停歇。那时的我们,青涩得像一颗还未完全成熟的果实,内心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们仰望着夜空中最亮的星,想象着自己也能拥有那样耀眼的光芒。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星星》并非一本单纯的怀旧读物,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探索,一次对成长本质的温柔回望。它讲述的是一群普通的孩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如何一步步地认识自己,如何用稚嫩的肩膀扛起那些看似沉重的梦想,又如何在跌跌撞撞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书中的主人公,小宇,是一个内向而敏感的男孩。他不擅长与人交流,常常躲在自己的世界里,用画笔描绘着内心五彩斑斓的幻想。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他或许有些“怪异”,但他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对音乐的执着热爱。他偷偷攒下零花钱,买了人生第一把吉他,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秘密练习。每一次拨弦,都是一次与内心的对话,每一次走音,都是一次向梦想靠近的尝试。 还有小雅,那个扎着马尾辫,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的女孩。她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是老师眼中的“三好学生”。然而,在光鲜的外表下,她却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她渴望自由,渴望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却常常感到无力。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戏剧社,在舞台上,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真实的自我,第一次找到了释放压力的出口。 书中也描绘了胖墩墩的小磊,他总是惹是生非,被贴上“调皮捣蛋”的标签。然而,在粗犷的外表下,他却有着一颗善良而正义的心。他会悄悄地把自己的午餐分给饥饿的同学,会在有人被欺负时挺身而出。他渴望被理解,渴望证明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一次学校的运动会上,他凭借着惊人的爆发力,在赛场上奔跑,用汗水和努力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这些孩子,他们或许都有着各自的“与众不同”,有着不被理解的时刻,有着被误解的经历。但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灵魂。这本书,就是要去捕捉这些细微的闪光点,去展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困惑、喜悦和坚持。 二、 成长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也是一次勇敢的拾起 成长,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词语。它意味着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意味着要面对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但同时,它也是一次不断拾起勇气、拥抱未来的过程。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星星》不仅仅是关于几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个读者曾经或正在经历的成长轨迹。我们都曾是那个小心翼翼试探世界的孩子,都曾为了一件小事而欣喜若狂,也曾因为一次挫折而黯然神伤。 书中,小宇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遭遇了来自父母的反对,他们认为音乐不切实际,无法养家糊口。小宇曾一度陷入深深的绝望,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然而,在一次学校的才艺表演中,他的吉他演奏征服了所有人,包括他一直以来反对的父亲。那一刻,小宇明白了,坚持自己的热爱,终究会有被看见的一天。 小雅在戏剧社的经历,让她逐渐找到了自信。她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与人合作,如何面对舞台上的挑战。她开始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与父母坦诚沟通。她明白,真实的自己,比任何包装都更具力量。 小磊在一次意外的比赛中,展现了他的运动天赋。他因此获得了老师的关注和同学们的尊重。他不再是那个只会惹麻烦的孩子,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他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关键在于如何去发掘和培养。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成长的多重面向。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蜕变,而是无数个细微瞬间的累积。是第一次尝试新事物的勇气,是面对失败后的重新站起,是理解他人,也更理解自己的过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孩子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各种互动,展现了他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成长,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和价值观。 书中,我们能看到孩子们之间纯粹的友谊,有时是并肩作战,有时是默默支持;也能看到他们与老师、家长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有误解,有冲突,但更多的是爱和期盼。这些情感的交织,共同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三、 那些藏在角落的微光,照亮前行的路 我们之所以会怀念那些年,不仅仅是因为那时的时光无忧无虑,更因为那时的我们,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对未来的无限可能。即使面对困难,我们也总能从细微之处找到前行的力量。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星星》正是要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那份关于希望和勇气的记忆。书中,小宇在吉他练习中遇到瓶颈,几度想要放弃。然而,在一个雨夜,他偶然翻到一本旧的音乐杂志,里面一位老乐手的访谈深深地打动了他。那位乐手说:“音乐就像人生,即使偶尔失声,也依然可以选择继续弹奏。”这句话,像一道光,重新点燃了小宇的热情。他重新拿起吉他,更加坚定地投入到练习中。 小雅在排练话剧时,因为一次失误,导致整个剧组的进度受到影响。她感到无比自责和沮丧。这时,戏剧社的指导老师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一次的失败,并不能定义你,重要的是你从这次失败中学到了什么,以及你是否有勇气再次尝试。”老师的话,让她重新振作起来,她更加努力地排练,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演出。 小磊在一次重要的比赛中,因为紧张发挥失常,与奖牌擦肩而过。他非常失落,觉得自己辜负了大家的期望。然而,在比赛结束后,他的教练走到他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说:“一次的胜负,并不能决定你是否优秀。你在比赛中展现出的拼搏精神,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教练的话,让他感受到了被肯定,他明白了,努力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价值。 这本书,通过这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成长并非总是坦途,总会遇到荆棘和坎坷。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有梦想,有坚持,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那些藏在平凡生活中的微光,那些不经意间的鼓励和支持,都可能成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的指引。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星星》是一本写给所有曾经是孩子、现在也依然在追逐梦想的人的书。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力,让我们相信,即使是最平凡的孩子,也能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这本书,是一次关于理解、关于接纳、关于爱的呼唤,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珍视,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守护。 当你翻开这本书,你或许会看到曾经的自己,看到那些和你一样,在成长中努力过、奋斗过的身影。你会跟着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感受那份纯粹而炽热的青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与心的连接,一次对生命美好最真挚的歌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小说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描绘了当代社会中那些被贴上“标签”的青少年群体。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任何道德上的判断,而是选择了一种近距离观察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孩子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结构性压力下的挣扎与迷茫。书中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时而像疾风骤雨,将我们卷入冲突的核心;时而又如同沉静的湖面,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情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不经意的对话,一个眼神的闪躲,都精准地勾勒出人物内心的波澜。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的戏剧性,而是因为那种切身的共鸣感——我们似乎都能在某个角落,看到自己青春期的一点影子,或者说,看到我们曾经害怕成为的那种人。它强迫我们去思考,所谓的“问题”究竟是孩子自身的缺陷,还是成人世界投射下的阴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审视角度,让那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声音,得以被清晰地听见。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虽不美观,却极其诚实。

评分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令人惊叹。那些被社会定义为“问题”的少年少女们,没有一个脸谱化或扁平化。他们有着各自复杂的成长背景和扭曲的心理防御机制。比如那个总是沉默寡言,却用极具攻击性的艺术作品表达自我的主角,他的每一个笔触都像是对成人世界的无声控诉。而另一个看似乖巧的优等生,其内在的焦虑与压抑,却在私下里以近乎毁灭性的方式爆发出来,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角色的层次感瞬间丰富起来。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受害者,而是赋予了他们能动性,哪怕这份能动性有时是负面的、破坏性的。阅读时,我甚至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故事,而是在参与一场深入灵魂的访谈。他们的逻辑、他们的辩护,甚至他们的错误,都显得如此“合理”——这种合理性,恰恰是让我们这些局外人感到不安的地方。它挑战了我们习惯性地将复杂现象简单归因于个人意志薄弱的倾向,揭示了成长环境对人格塑造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文体风格非常大胆和实验性。它似乎在有意地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大量的内心独白、穿插的日记片段,甚至一些模仿学校布告栏内容的插入页,都让阅读体验充满了碎片化的张力。这种结构上的不稳定性,非常巧妙地呼应了书中人物精神状态的动荡不安。特别是当叙事视角在不同角色间快速切换时,那种信息过载和情感冲击,让人仿佛感同身受地体验着他们被撕裂的内心世界。对于习惯了线性、流畅叙事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感到一丝阅读上的阻碍,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节奏感,便会发现它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沉浸感和真实感。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呈现”一堆散落的、等待读者自己去拼接的线索,这种参与感是极为难得的。这种高难度的叙事手法,也让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普通青春文学的范畴,更像是一次对文学边界的探索。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阅读的震撼中平静下来,这本书最令人不安的力量,来自于它对教育体制的深刻批判。它没有停留在抱怨课程压力过大这种肤浅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体制如何通过僵化的评价体系和过度的标准化管理,系统性地扼杀了年轻个体独特性和情感表达的需求。书中对教师群像的描绘也十分精准——那些既是压迫者,同时也是体制受害者的成年人形象。他们被要求维持秩序,却失去了倾听的耳朵;他们被赋予了塑造未来的权力,却往往是最先对“异类”失去耐心的群体。这种结构性的困境,让故事的悲剧性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升级为一种系统性的失灵。这本书无疑会引发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激烈讨论,因为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问题:我们所建立的“安全”和“有序”的教育环境,究竟是在培养健全的公民,还是在制造更多情绪麻木的成年人?

评分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读完后能让你心情愉悦,或者获得简单心灵鸡汤的作品,那么你可能会失望。这本书的基调是沉重的,它探讨的主题——关于原生家庭的创伤、青春期的性困惑、以及面对世界不公时的无力感——都带着尖锐的棱角。然而,正因它的不回避和不粉饰,才使得它具有了持久的文学生命力。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希望,但它提供了一种更宝贵的馈赠:理解的深度。通过这些角色的经历,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叛逆”和“脆弱”的简单化定义。这本书像一记重拳打在了虚伪的平静之上,迫使人去面对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角落。它不讨好读者,但它尊重人性中那部分最原始、最挣扎的部分,因此,我认为它是一部极具力量感和思想深度的杰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