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旅美钢琴家茅为蕙与琴童家长的一席谈(铂金版)
定价:39.80元
作者:茅为蕙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551002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她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孙女
被列入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施坦威艺术家行列
她是名气跟郎朗李云迪不相上下的国际钢琴家
她在本书中为中国千万琴童家长出招——
让孩子快乐学习钢琴的秘诀
让孩子不再抵触练琴的方法
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懂音乐的人
让父母懂得——成为快乐的琴童比成为郎朗更重要!
内容提要
中国数万万孩子在学习钢琴,而学钢琴对中国孩子意味着什么?却是每位琴童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
漫长而辛苦的学琴之路,让多少父母和孩子遭受困惑、迷茫、失落、泪水和忧伤……有的孩子终在父母的“逼迫”下,走上了专业道路;有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学琴而痛苦不堪,父母不得不半途而废,放弃钢琴,放弃音乐;还有的孩子通过规范的学习和长期坚持练琴,终考过了钢琴业余级*十级……
旅美钢琴家茅为惠通过自己的学琴经历和作为一名钢琴教育专家,在本书中与中国数万万学习钢琴的父母和孩子分享钢琴人生。本书除了针对钢琴学习的专业知识指导,还与父母分享——
孩子学钢琴父母应该建立怎样的良好心态;
不懂钢琴的父母如何辅导孩子学琴;
对时下热门的钢琴考级的深刻反思与剖析;
如何让孩子通过钢琴学习提高音乐素养,爱上音乐;
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琴;
父母如何才能建立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父母不逼,不累!孩子终因为钢琴而收获幸福!
目录
铂金版序 和我的书一起成长
推荐序 我不再有顾虑
序 此书为谁写
前言
上篇 钢琴与成长(入门篇)
章 音乐人生,从正确选择开始
节 父母为孩子打开音乐之门
音乐胎教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乐感
胎宝宝为什么喜欢听莫扎特
钢琴亲子早教课让孩子走进音乐世界
第二节 他是钢琴神童吗
通过手、耳、记忆力做判断孩子的音乐潜质
-孩子选择学习钢琴,是为他还是我?
对孩子“都是你们叫我学琴,我自己不想学”的问题时,我们该如何回答?
孩子如果是音乐神童,是否孤注一掷
第三节 弹响个音符
-小提琴、电子琴、钢琴,先学哪个
-学琴的佳年龄是几岁
第四节 钢琴老师,重要角色出场了
如何为孩子选择好的钢琴培训机构
怎么辨别钢琴老师的水平
上门上课,是不是上策
第二章 八十八个琴键,十个弱小的手指
节 一架合格钢琴是前提
-钢琴是越贵越好吗?要给孩子买多贵的琴
-钢琴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怎么保养
第二节 钢琴课开始了
钢琴教材,学琴之本
钢琴教室里的特殊学生:妈妈
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技巧
琴谱,让孩子自己拿
第三节 陪练这件事
初学琴童,妈妈一定要陪练
练琴,规矩、规律重要
放松,姿势就会正确
陪练,还要陪听
中篇 家有琴童初长成(瓶颈篇)
第三章 练琴生活不枯燥
节 识谱、背奏,学琴事半功倍
小蝌蚪是不是一开始就要认识
从正式开始学钢琴起,就需要认识五线谱
背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
业余可以,随便不可以
第二节 成功路上,父母出招
他需要一个钢琴偶像吗
鼓励比批评更有力量
家长自测:是我让孩子不再爱钢琴吗
第三节 突破瓶颈,就是胜利
如何面对“你们逼我学琴”的质问
真的进入瓶颈期了吗
旅行时期,以玩为主,钢琴练习,尽力而为
第四章 黑白键上的童年
节 再一次认识钢琴
流行乐也可以从钢琴开始
不是音乐世家,也能培养出孩子吗
第二节 学业VS琴业
写作业和练琴不打架
什么时候该换钢琴老师了
我们聊聊音乐会吧
第三节 表演、比赛开始了
表演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吗
比赛前,做好这些准备
下篇 开启音乐人生(收获篇)
第五章 做钢琴家还是钢琴爱好者
节 重新审视钢琴
考过10还能做什么
钢琴,人生应该有这一章华彩
第二节 考级,绕不过的现实
考级的好处和坏处
如何考级,才能避害趋利
第三节 是时候了解专业钢琴教育了
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和音乐学院
出国学钢琴怎么样
水平越高,比赛越重要
第六章 当个快乐琴童比争取做未来的郎朗更重要,更实际
节 快乐琴童,幸福一家
不练琴之后,如何和音乐相处
钢琴让全家更快乐
第二节 业余钢琴家
哪些曲子适合业余爱好者表演
业余钢琴家里的大名人
后记 在黑白琴键上,弹出我的彩色人生
附:茅为蕙博士简历
中外媒体评价
目录
铂金版序 和我的书一起成长
推荐序 我不再有顾虑
序 此书为谁写
前言
上篇 钢琴与成长(入门篇)
章 音乐人生,从正确选择开始
节 父母为孩子打开音乐之门
音乐胎教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乐感
胎宝宝为什么喜欢听莫扎特
钢琴亲子早教课让孩子走进音乐世界
第二节 他是钢琴神童吗
通过手、耳、记忆力做判断孩子的音乐潜质
-孩子选择学习钢琴,是为他还是我?
对孩子“都是你们叫我学琴,我自己不想学”的问题时,我们该如何回答?
孩子如果是音乐神童,是否孤注一掷
第三节 弹响个音符
-小提琴、电子琴、钢琴,先学哪个
-学琴的佳年龄是几岁
作者介绍
茅为蕙,旅美钢琴家、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茅为蕙钢琴艺术中心创始人。
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孙女。父亲是小提琴家,母亲是钢琴老师。
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二年级,每年参加拍摄一部电影,先后有《从奴隶到将军》《等到满山红叶时》《巴山夜雨》《绝代名姬》等,并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女配角奖。
她3岁时学拉小提琴,后来改学钢琴。1983年,茅为蕙从100多位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孩子里脱颖而出,成为10位幸运者之一。16岁的茅为蕙赴美留学。茅为蕙在不断获得国际比赛大奖的同时,每年在欧美及亚洲地区举办近60场音乐会,和众多世界的乐团合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朴素,坦白讲,在书店里一堆花花绿绿的教辅材料中并不显眼。我当时是冲着“旅美钢琴家”这个头衔去的,毕竟在音乐教育领域,有海外背景的老师总能让人多几分期待。翻开第一页,作者的语气就非常亲切、坦诚,不像有些教育书籍那样高高在上,摆出一副“我就是真理”的架势。我特别欣赏她叙事的方式,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复杂的音乐理论,而是像拉着你坐在客厅里喝茶聊天一样,从自己走过的弯路、遇到的困惑讲起。那种感觉,仿佛不是在接受说教,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分享“武功秘籍”的入门心法。她很早就点明了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孩子学钢琴,家长的心态调整远比孩子手指的力度更重要。这一点,对于我这个每天都在纠结孩子练琴效率的父亲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记得她提到一个关于“有效练习时间”的划分,不是简单地堆时间,而是强调质量和专注度。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到一股清流,它没有给我任何速成的捷径,却给了我一个更坚实、更长远的心灵支架,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音乐教育的急躁和功利。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非常沉稳、内敛,透露着一种经历过时间沉淀后的智慧光芒。它不像那些追逐热点的教育读物那样,用夸张的标题和耸动的论调来吸引眼球,而是像一位老友在深夜里,用沉静的声音为你剖析一件复杂的事情。茅老师的笔触,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美育”本质的尊重。她反复强调,钢琴学习的终极目标,是陶冶情操、培养专注力和审美能力,技术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这种对教育核心价值的坚守,在当今这个追求“速成”和“量化成果”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和稀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把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点,从“过程的享受”偏移到了“结果的展示”上。这本书成功地把我拉回了起点,提醒我: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陪伴与引导,而不是一场高压的竞赛。它带给我的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教育观,而不是一时的灵感迸发。
评分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价格来衡量的。很多育儿书,读完后感觉一堆理论,真到实操时却无从下手,这本书则完全相反。它里面蕴含了大量的、可以立刻付诸实践的微小策略。比如,对于如何应对孩子练错音时的情绪爆发,作者提供了一套“三步暂停法”,具体到连“暂停的时间长度”都给出了建议。这体现了作者非凡的细致和对实际场景的深刻洞察。我曾尝试过用书里提到的“不带评价的反馈”模式和我的孩子交流,结果出乎意料地好,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立刻进入防御状态,而是更愿意敞开心扉去接受建议。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制造焦虑,而是提供了解决焦虑的工具箱。它没有贩卖“完美家长”的幻象,而是教你如何在不完美中,与孩子共同成长。这种脚踏实地、充满同理心的指导,让我在为人父母的育儿路上,找到了一份难得的心灵慰藉和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设计得非常巧妙,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像是精密演奏的赋格曲。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从A讲到Z的指南,而是更像是一幅围绕着“家庭音乐氛围”构建的立体地图。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把“家长学习”这件事,不看作是纯粹的技能补课,而是上升到了“自我认知”和“亲子关系重塑”的高度。我尤其喜欢其中几段关于“听”的章节,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家长如何从一个挑剔的耳朵,转变成一个懂得倾听孩子“声音本质”的伙伴。这种从外在技巧转向内在心性的引导,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深度。它引导你思考,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钢琴匠,还是一个有音乐灵魂的人?这种思考的深度,迫使我重新梳理了自己过去几年对孩子音乐学习的期待值。书中提出的“情景模拟”练习法,也相当实用,它不要求家长立刻成为演奏家,而是教会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最简单的方式介入到孩子的练习流程中去,使得原本枯燥的督促,变成了一种愉快的互动游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跳脱出了传统乐理书籍那种刻板的教条主义叙事模式,读起来完全没有“啃书”的感觉,更像是在欣赏一篇精心打磨过的散文集,只不过它的主题围绕着钢琴启蒙和家庭教育的张力。茅老师的遣词造句,带着一种微妙的诗意和哲思,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孩子练习中常见的“小宇宙爆发”时刻,那种描绘的细腻程度,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回味。比如,她对“挫败感”的解析,没有用心理学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琴键上的小小山丘”来比喻,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地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浮现出我女儿坐在琴凳上那副不情愿的样子,那种共鸣感是非常强烈的。更难得的是,在强调家长“先上课”的同时,她非常注意平衡,避免将家长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楷模。书中坦诚了不少自己当年也是“糊涂家长”的经历,这种反向的叙述策略,极大地增强了书的可信度和亲和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获得的不仅仅是育儿经,更像是一堂关于如何与孩子进行深度情感交流的艺术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