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定价:28.00元
作者:李跃儿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222043312
字数:
页码:3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与其说《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书籍,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教育与爱育的差别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李跃儿,这位由酷爱艺术的女画家,到有心将自己的常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老师和母亲,在经历了太多传统教育的失败之后,终于大彻大悟;终于从高于孩子的“教育宝座”,回到了自己也曾拥有过的蓝天乐土;终于以平等的生命,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终于开始享受孩子们创造多彩世界……孩子们得救了,李跃儿也得救了,未来世界是也得救了。
人类于生就爱学习,但为什么我们孩子把学习当成一件痛苦的事,我曾经碰到这样样的事情——有的孩子甚至把学习当成了敌人!孩子的天性爱唱爱跳爱画画,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曾走进艺术课堂?
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作者李跃儿历经二十二载,亲自实践,终于摸索出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
目录
章 天使,还是上帝
节 天使,还是上帝
1.身后的小影子
2.天使,还是上帝
第二节 棍棒之下出逆子
1.柔情如钢
2.棍棒之下出逆子
3.智慧的爱与愚昧的爱
4.驯养儿子
第三节 回头一瞥的时刻
1.爱的里程碑
2.鸡毛掸子
3.回头一瞥的时刻
第二章 谁拿起了孩子的幸福
节 审问我们的价值观
1.本·是人才吗
2.审问我们的价值观
3.漏网之鱼
第二节 谁拿起了孩子的幸福
1.谁拿起了孩子的幸福
2.六重苦难
第三节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1.一对惊恐的大眼睛
2.孩子7岁在偷“情”
3.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第四节 幸福的小篮子
第三章 盲人摸象的时代
节 摧残,还是拯救
第二节 拯救,还是教育
第三节 教育,还是招数
第四节 盲人摸象的时代
第四章 不要将孩子塑造成你模样
节 张开全身毛孔
第二节 心灵的果冻
第三节 不要将孩子塑造成你的模样
第五章 高更,你在撒谎
节 天上有个太阳
第二节 孩子才是你的教案
第三节 逃跑的圆球
第四节 高更,你在撒谎
第五节 从归纳到心灵
第六节 红头发安妮
第七节 莫格太太的猫
第八节 我看见幽灵从空中飞过
第九节 他为何如何紧张
第十节 咀嚼彩云
第十一节 请抓住你的影子
第十二节 田园牧歌
附录一:李跃儿教学随笔一则
附录二:李跃儿“教材”一则
附录三:李跃儿致孩子的信
附录四:部分读者来信
附录五:北京专家研究讨会纪要
家有傻妻李跃儿(代跋)
致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既有古典文学的凝练和韵味,又融入了大量现代口语的鲜活与直接,形成了一种既优雅又接地气的独特美感。特别是那些长句的运用,结构复杂却层次分明,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仿佛作者在用一种精心打磨过的雕刻刀,慢慢雕琢着每一个句子。与那些追求情节紧凑的畅销书不同,这本书更注重内在的张力和氛围的营造。有时候,一个段落可能只有寥寥数语,但其蕴含的信息量和情感张力,却远超那些冗长的描写。它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觉得味道驳杂,但回味悠长,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复杂的层次感和醇厚的底蕴。对于热衷于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十分引人注目,那种略带忧郁的色调和模糊的人物剪影,初看之下就让人心头一紧,仿佛能感受到某种沉重的过往。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开它的,原本只是想随便看看,没想到一下子就被那种近乎自白式的叙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他(她)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情感细节,描摹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描述人物内心挣扎和矛盾冲突时,那种细腻入微的刻画,让人拍案叫绝。我常常读到某一句话,会停下来反复琢磨好久,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某种我过去未曾言明的感受。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内心对话,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更多的问题,逼迫着读者去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次值得投入时间的精神洗礼。读完之后,我的世界观似乎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看待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确实多了一层审慎和理解的厚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力,是那种安静而持久的。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读完后情绪激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复。相反,它更像是一块投入心湖的石头,激起的涟漪是缓慢的,但影响范围却极其深远。它迫使我重新审视了“幸福”这个概念,不再将其视为一个单一的、线性的目标,而更像是一种在不断流变和失衡中寻求短暂平衡的状态。书中对亲密关系中那些微妙的权力动态和沟通障碍的探讨,非常到位,尖锐而真实,让人读了忍不住想对照自身的生活。我感觉作者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已经达到了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程度。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娱乐性,而在于它提供了多少“自我觉察”的可能性。它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所有人都不愿正视的那些角落。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翻阅时,我曾一度感到有些困惑,故事的脉络似乎并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清晰明了,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记忆和意识流的交织。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对习惯了线性故事的读者来说,或许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然而,一旦你允许自己沉浸在这种流动的叙事节奏中,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通过音符的错落与停顿,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那些看似松散的段落,实则暗藏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和情绪的对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环境描写上所下的功夫,那些老旧的街道、潮湿的空气、甚至是某种特定气味,都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它们不再是背景,而是直接参与到故事的情感表达中。这本书更像是一首关于“存在”的现代诗,它不迎合大众口味,却能精准地触碰到那些对生活有更深层次探寻欲望的灵魂。看完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甚至能闻到纸张上残留的那种,属于故事里特定场景的“味道”。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人性复杂性的忠实描摹。里面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难以言说的苦衷和驱动力。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没有用说教的口吻去评判角色的对错,而是将他们置于一种近乎残酷的现实境地中,任由我们去观察、去体会。这种保持距离但又充满同理心的叙事视角,非常高明。有些情节的转折,虽然出乎意料,但回过头细想,又觉得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体现了作者对角色心理深度的把握。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为书中某些角色的选择感到揪心,甚至在深夜里,也会忍不住回想起他们面对困境时的犹豫与挣扎。它成功地做到了让读者与书中的灵魂产生深刻的共鸣,那种“原来不只我一个人这样想”的释然感,是阅读体验中最为珍贵的收获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