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家长怎么办 (姜萌)
定价:29.80元
作者:姜萌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044828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等等问题实实在在存在于众多中国家庭当中,这些教育问题对于各位家长来说可算是普世的话题。然而归根结底需要家长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与孩子到底是什么关系?教育是怎么一回事?姜萌编著的《中国家长怎么办》从家庭教育本质出发,关注家庭角色之间的关系、立场,剖析家庭生活细节问题,给出家庭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全文诠释了中国家庭教育根深蒂固的家庭关系问题,并给与了颠覆传统的批判与解读;作者以辛辣的笔调解读家庭教育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提供解决一切家庭类似问题的方法。近三十年的家庭教育图书,从未如此犀利!
内容提要
姜萌编著的《中国家长怎么办》是一本引导中国 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图书,打破家长”神圣”的概念 ,从哲学角度对比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提出家长 与孩子平等理念。由此引申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其实是 家长的自我管理问题。家长要具备结果思维,着力培 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抓大放小,做 一个有层次有见识的家长。《中国家长怎么办》结合 世界*理论,从需求、性格和个性化三个维度提出 了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为 中国的家庭教育困局指明道路。
目录
1 师出无名:父母原来不神圣 1.1 从动机来看,何来神圣 1.2 从义务来看,何来神圣 1.3 从门槛来看,何来神圣2 人人平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2.1 养育关乎信仰,平等源于独立 2.2 平等的核心:别人的事儿你管不着 2.3 同事模式:只是建议和引导3 家庭“教育”不存在,责任全都在家长 3.1 所谓家庭教育,不过是人格的较量 3.2 家长“自杀”:管住自己就是好的教育 3.3 惨的家长:被孩子踢出个人世界4 监护不等于过度保护,抚养不等于饲养 4.1 为孩子好,不等于孩子好了 4.2 不让孩子犯错,终会铸成大错 4.3 从“妈妈打桌子”看责任教育的缺失5 小事儿别计较,大事儿别糊涂 5.1 努力事小,选择事大 5.2 成绩事小,成才事大 5.3 成功事小,幸福事大6 家长没见识,孩子没本事 6.1 大的见识,是知道自己没见识 6.2 意识的八个层次:不做低层次的家长 6.3 增长见识:无法回避的终身学习7 孩子的需求,家长的机会 7.1 需求:孩子的方向盘与发动机 7.2 替代与重建: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上瘾 7.3 无条件的爱:懂需求的家长让孩子离不开8 因材施教:性格色彩与家庭教育 8.1 自我认知:不同家长不同色 8. 2 对症:不同孩子不同色 8.3 亲子互动:性格色彩大碰撞9 个性化教育:让孩子做的自己 9.1 定制化:满足的个性需求 9.2 持续化:顺着孩子的生命力量前行 9.3 全人化:知识、能力与良知的全面提升后记:以爱之名,不忘初心
作者介绍
姜萌,全羽教育创始人、首席专家,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清华大学硕士。曾受邀担任清华大学职业辅导月辅导师,浙江大学特聘生涯顾问讲师,曾受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数十所高校进行生涯规划讲座,出版多本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类畅销书,曾多次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专访。
文摘
序言
我最不满意的一点是,这本书在“个体差异化”的处理上显得有些苍白。它似乎在默认所有中国家长都面临着相似的社会结构压力和文化背景,从而给出了一个相对统一的“解决方案”框架。但我的孩子,她有她独特的性格和学习节奏,我作为家长,也有我独特的性格盲点和情感弱点。好的育儿书,应该能提供一个灵活的调整机制,让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套精美的图纸,但这张图纸似乎只适用于建造一种特定型号的房子。当我试图将书中的某些观点代入我混乱的日常生活时,总会因为现实的摩擦而产生巨大的不适感,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指引,而是在接受一项过于严苛的社会指标考核。这种强行套用的感觉,让我难以真正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育儿哲学。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是扎实的,叙事结构也搭建得相当巧妙,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话剧,层层递进地揭示着现代家长群体普遍存在的焦虑源头。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克制,像是一个站在高处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剖析着“完美父母”光环背后的种种不堪重负。但是,这种冷静的剖析,反而让我这个身处“战火”中的个体感到一丝疏离。我读到那些关于社会竞争压力、阶层固化等宏大命题时,深有同感,但随后,我就会疑惑:知道这些根源性的问题,能帮我解决我孩子今天下午不肯练琴的僵局吗?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集体困境,却没能提供一面放大镜,让我看清自己下一步该如何精准施策。它成功地放大了焦虑,却在提供解药这一点上显得力不从心,让我读完后,除了更深刻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外,手头能抓住的有效工具箱似乎并没有增加多少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具有文学性,它巧妙地将社会学分析与个人反思穿插在一起,读起来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作者擅长使用一些富有张力的比喻,将教育的困境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使得这本书在众多育儿读物中显得卓尔不群,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但是,这种过于注重“宏大叙事”的倾向,却牺牲了对具体情境下“可操作性”的关注。它更像是一份宣言,慷慨激昂地陈述着我们身处的泥潭有多深,但当我们放下书本,准备回到现实中去“战斗”时,却发现自己手里的武器依旧是空泛的口号,缺乏能即时应对孩子哭闹、分数下滑等具体挑战的实用技巧。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平衡自身职业发展与家庭责任的探讨,以及更具建设性的,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基于信任而非控制的伙伴关系的具体对话脚本。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是在参加一场高规格的研讨会,充满了各种理论框架和引经据典,对于提升思想境界无疑是有益的。它引导你跳出日常琐碎,去审视教育的本质意义。然而,对于一个需要立刻下班回家、做饭、辅导作业的普通工薪阶层家长来说,这种“超越性”的思考,在实际操作层面显得过于理想化和遥远。我希望读到的是如何与“内卷”的教育环境达成和解,如何培养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沉溺于对外部环境无力改变的叹息。书中对各种教育流派的梳理非常到位,逻辑严密,但这些学派之间的权衡取舍,到了实际家庭教育中,往往因为家长的精力和资源有限,变得难以执行。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的目录,告诉你哪些是高尚的目标,但对于“如何从零基础,在现有资源下,一步步爬上去”的路线图,却描绘得相当模糊。
评分这本所谓的“育儿宝典”,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抱着很大的期望的。毕竟现在社会对“鸡娃”现象的讨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作为一名身处其中的普通家长,我太需要一些真知灼见来指点迷津了。然而,读完之后,我的感受复杂得难以言喻,与其说它提供了解答,不如说它抛出了更多我本来就已经在苦苦思索,却无从下手的困境。它似乎更侧重于对现有教育体制进行宏观的批判和现象的罗列,而不是深入到家庭内部,那些家长们每天晚上辗转反侧、为了一道数学题和孩子争得面红耳赤的微观场景中去。书中引用的数据和案例虽然权威,但总感觉少了那么一丝人情味,像是在看一份学术报告,而不是一本真正能走进我们生活,告诉我明天早上该如何与孩子进行一次有效沟通的实操手册。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我拍案叫绝,立刻就能调整自己行为模式的“金句”或者具体方法,但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我们都错了,但错在哪里,你得自己去体会”的哲学思辨,这对于一个急需救火的家长来说,无疑是隔靴搔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