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五个人:我们和儿女一起成长
定价:20.00元
作者:曲宝琴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8017330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却有着很多家庭羡慕有成长经验。曾经是一个工人的妈妈凭着一种信念,培育着三个女儿——她们分别以获奖保养和两个高考理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之后三人又分别留学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华盛顿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三所世界名校。更为可贵的是,这位曲妈妈,还创办了较早的一所女子高中。在培养女儿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父母依然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是一本对千万家庭极具启发的故事,一本难得的家庭教育读本。它适合妈妈,适合孩子,更适合妈妈和孩子一起阅读。
内容提要
这是一位平凡的母亲,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曾经是一名工人的曲宝琴女士和她的三个女儿们,从某种角度说,有着很多家庭羡慕的成长经验:刘天时、刘天昀和刘天昭,分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其中有两个获得高考理科第二名,之后三人又分别留学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华盛顿大学和伦敦大学三所世界名校;而可贵的是,曲女士本人在精心培养女儿的同时,从教30余年,创办并主持了两所欣欣向荣、声誉优良的学校。《五个人——我们和女儿一起成长》采用了大量日记和书信等手材料,讲述了一个母女共同成长,一个家庭携手进步的故事。它适合妈妈、适合孩子、更适合妈妈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是一本对千万家庭极具启发的故事,一本难得的家庭教育读本。在读者寻找和建设美满的道路上,这本书,试图以其个人活泼的日常生活、教育经验,带动理性的思考。
目录
前言(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章 我是这样做妈
节
做个乐观开放的带队人,爱得充分、爱得适当、爱得有孩子也有自己、爱得有现在也有未来——基本前提与基本原则
我的做妈原则,也就是爱的原则:
“用心”的概念,要贯穿在养育儿女的每一个细节里。我的经验是,用心是比花钱、花时间都有难度、有收效的办法。
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榜样,我认为是教育成败的关键。父母能自制才能约束孩子,一个制定规则的人不守规则,那就别指望别人严肃对待你的规则。
“爱要有度”,并且“爱孩子但更要爱自己”。爱要爱得有尊严,不要让对孩子的爱代替了自爱,不要让对孩子手期盼代替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不要让孩子在你“无私的爱”的重压下无所适从。
第二节
做个有恒心的共进伙伴,新鲜丰富的智力启蒙、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以身作则的心灵开发——具体操作与实践经验
一、关于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像力的早期培养
对孩子来说,“想”是要循序渐进、需要引导的。要善于抓住孩子思维上的一点点进步,给予鼓励,循序渐进,把步骤分细,让孩子在“想”当中获得乐趣,感动成功的愉悦,然后又激发新的思考,以此进入良性循环。
二、关于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的养成
对于每个孩子和家长秋,要想塑造自觉的人生,这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想得清清楚楚的问题。这个问题夯实了,努力的动力才会源源不绝。这个动力的形成。这个“为什么,靠什么”的问题,好不是灌输,要培养自觉,要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分析得来。
三、关于培养孩子的品质与情操
要鼓励孩子们对存在、宇宙、人的本质等看似无关紧要的抽象问题的思考。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寻求解答的过程,也许迷惘,也许艰难,也许没有答案,但总是勇敢的,好的。它们了人生的另一个层面,比衣食、比婚姻、比职业更深广的一个层面、的层面。
第二章 十一年
第三章 离别与出发——大学时代
第四章 再离别与再出发——留学岁月
第五章 今天
第六章 家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读完了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书,它让我对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深刻地剖析了现代家庭中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当父母自身也在经历成长与转变时,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没有采用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拉扯与和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代际差异”的处理方式,它提醒我们,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双向的学习过程。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引领者,但很多时候,孩子教会我们的东西远比我们教给他们的要多。那种在日常琐碎中寻找教育契机,并在冲突中实现共同进步的描绘,极大地触动了我。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处理家庭矛盾的一些僵硬模式,并尝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孩子成长中必然会出现的“失控”时刻。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家庭体检,虽然过程有些触动,但最终收获的是更坚实的连接和更清晰的方向感。这本书无疑为那些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感到迷茫和疲惫的读者,提供了一盏温暖而务实的明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亲和力,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而充满了对自身局限性的自嘲与反思,读起来丝毫没有负担感。它成功地平衡了“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之间的关系。许多育儿书往往过于理想化,让人难以在鸡飞狗跳的现实生活中付诸实践,但这本书的每一个建议,都建立在对真实生活场景的深刻理解之上。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处理“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讨论,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禁令,而是提供了一套基于家庭价值观和共同协商的框架,这让我茅塞顿开。它不再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零和博弈,而是一场共同制定规则的“家庭治理实验”。读完后,我感到一股久违的轻松感,仿佛被允许可以不再追求“完美父母”的称号,而是可以安心做一个“真诚的、正在学习的父母”。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赋权,让我们敢于在育儿的征途上,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在这种不完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节奏和步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情感张力着实令人称道,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育儿方法的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完整的人”的心灵自传。作者在探讨如何与下一代建立有效沟通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暴露了自己作为个体在面对生活压力、职业发展与家庭责任叠加时的挣扎与迷惘。这种坦诚,让读者感到极大的安慰,因为我们知道,完美的父母是不存在的,我们都在摸索中前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那几章,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控制情绪”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识别、接纳并转化父母自身未解决的情绪包袱,以免不自觉地投射到孩子身上。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路径,比那些教人如何“管理孩子行为”的书籍要深刻得多。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革命,始于父母对自身的革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卸下了一些不必要的道德重负,开始用一种更放松、更具实验性的态度去面对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这本书带来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具弹性的思维框架,这才是持续成长的关键所在。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家庭议题融入了一种富有画面感和哲思性的叙述之中。不同于市场上那些堆砌着“十大技巧”“五步法则”的工具书,这本书更像是朋友间的私密对话,充满了人情味和恰到好处的幽默感。作者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发展的观察细致入微,无论是青春期叛逆的火花,还是学龄期对规则的试探,都描绘得入木三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允许失败”的重要性,并将其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即,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规避错误,而在于从错误中淬炼出智慧和韧性。这种宏大的视角将日常的管教行为提升到了关乎生命意义的讨论。我甚至在一些段落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对某个特定场景的描述,那场景之熟悉,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咖啡香和孩子在房间里堆积玩具的声音。它让“育儿”这个常常被视为苦差事的行为,重新充满了诗意和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它对“界限感”的重新定义。过去我总认为设立清晰的界限是管教的核心,但这本书指出,在亲密关系中,界限需要是流动的、可协商的,并且需要随着孩子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它探讨了如何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又维系深度的情感联结,这在当下这个“过度卷入”的育儿环境中尤其宝贵。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伴侣在教育理念上的摩擦与磨合,展示了成熟的家庭关系是如何通过持续的沟通和彼此的尊重来维持平衡的。这不仅是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经营长期亲密关系的教科书。它教会我,在孩子的成长故事中,我们是伙伴,而不是总指挥。每当我感到自己又要忍不住插手干预时,书中的某些观点便会跳出来提醒我:退后一步,观察一下,给他们空间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世界。这种“克制”的力量,远比强硬的“控制”要持久和有力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