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定价:36.00元
作者:(美) 赛西·高夫, 戴维·托马斯, 梅丽莎·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10446191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 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我们怕孩子走错人生路,所以一门心思的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长。 ★“我们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 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疗自己童年的伤;当父母对孩子发火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沮丧,还是自己本来就很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自私,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恐惧万分的念头。 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内容提要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目录
作者介绍
赛西高夫,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明日之星”青少年咨询部主任。曾多次受电台邀请在节目中担任嘉宾,是各类亲子活动以及教师培训项目中广受欢迎的主讲人。已出版专著部。
戴维托马斯,社会学博士,长期为《家长生活》杂志撰稿,多次受*电视台和电台邀请担任嘉宾,现任职于“明日之星”,负责“男性及男孩”咨询部工作。
梅丽莎切瓦特桑,教育学博士,“明日之星”创始人及执行主任,教授过研究生课程,曾在多所社区和学校做专题讲座,并受邀在多家美国及加拿大电视台和电台担任嘉宾,其讲座在家长、教师以及不同龄段儿童中广受欢迎。
文摘
序言
这本新近读完的书,简直是给我的育儿观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不过是那种让人心甘情愿被炸开花的那种。我得说,它压根就不是那种塞满育儿口诀和“如何把熊孩子驯化成小天使”的鸡汤手册。恰恰相反,它像一个温和却坚定的伙伴,陪着你一起潜入那些你平时在育儿的喧嚣中刻意回避的角落。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是教你如何快速平息争吵,而是引导你去理解,每一次争执背后,孩子到底在用多大的力气,试图告诉你一些我们大人听不懂的话。举个例子,书中提到一个场景,关于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大哭,很多书会教你“转移注意力”或“讲道理”,但这本书却让我停下来,问自己:此刻我真正恐惧的是什么?是失控感?还是别人投来的目光?当我们把焦点从“如何制止哭泣”转移到“我自己的情绪反应”上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你在一个漆黑的房间里,突然找到了墙上的电灯开关。这种内观的深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谓的“教育孩子”,很多时候其实是一场自我教育的漫长旅程。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它只提供了一把把精巧的钥匙,让你自己去开启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漫长的换装,脱掉了那件总想扮演“完美父母”的盔甲,换上了一件更柔软、更能呼吸的皮肤。
评分我通常对市面上那些打着“科学育儿”旗号的书持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像是一堆用数据堆砌起来的冰冷公式,缺乏人情味和对生命复杂性的尊重。然而,这本书,哦,它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没有用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术语来把你绕晕,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真诚的连接是如何建立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倾听”这一概念的再定义。这不是让你坐在那里,等着孩子说完就发表评论,而是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全身心地、不带评判地接收信息。书中有一个关于“共情式回应”的章节,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复述孩子的话语,来确认他们的感受,而不是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这对我触动极大,因为我常常在孩子还没说完“我好生气”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你应该这样做”的整套说辞。这本书逼迫我放慢速度,去真正地“看见”那个正在经历情绪风暴的小人儿,而不是将他视为一个需要被修正的“问题”。这种慢下来、静下来的力量,比任何快速见效的技巧都要来得持久和深刻。它让我明白,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听话的工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内心宇宙的独立个体,而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成为那个能理解这个宇宙的向导。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父母身份”与“自我身份”之间关系的探讨。我们很容易在成为父母之后,把自己活成一个角色的附属品,所有的个人爱好、梦想、甚至睡眠时间,都让位于“我是谁的妈妈/爸爸”。这本书并没有批判这种奉献,而是温柔地指出,一个被掏空了、疲惫不堪的容器,是无法真正滋养另一个生命的。它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如何在一片狼藉的育儿生活中,为自己凿开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这个角落不需要很大,可能只是一杯热茶的时间,一段无须效率的阅读,或者只是对着窗外发呆五分钟。这种自我关怀,在育儿书籍里往往被一笔带过,但在这里,它被提升到了核心战略的高度。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只有当我们首先确保自己的精神水杯是满的,我们才能给予孩子真正丰沛的爱和耐心,而不是在情绪耗尽后,只能拿出敷衍或易怒的残羹冷炙。这种对“自养”重要性的强调,对我而言,是一种极具解放意义的提醒,让我重新拾起了几年前因为“太忙”而放弃的爱好,并且发现,当我自我感觉更好了,我对孩子那些小毛病也更有容忍度了。
评分坦白讲,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不耐烦的。最近工作压力大,我更需要那种能立刻拿来用的“干货”,能三步解决五岁娃挑食问题的秘籍。这本书初读起来,节奏是慢的,甚至可以说有点“散漫”,它更像是一部心灵散文集,而不是一本育儿操作指南。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的“慢”恰恰是它最大的力量所在。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大的耐心,邀请我们进入一种全新的时间观。在育儿这件事上,我们总是被“快进键”绑架了——快点学会走路,快点学会说话,快点适应幼儿园。这本书却提醒我们,生命的成长是无法被加速的,那些看似浪费时间的“发呆时间”、“无聊时刻”,其实是孩子大脑进行深度整合的黄金时段。我回忆起自己童年,那些被父母嫌弃为“不务正业”的时光,其实恰恰是我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这本书让我有勇气去保护孩子那些“无用”的瞬间,去欣赏那些在成人眼中“不值一提”的专注。它就像一股清流,冲刷掉了我心中那些被社会灌输的“效率至上”的焦虑感。我现在看待孩子在地上堆石头、画天马行空的线条时,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多了一层理解和敬畏。
评分从叙事手法上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没有采用标准的章节结构,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对话片段、哲思性的短篇故事,以及一些近乎文学性的观察笔记交织而成。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反而非常贴合现代父母的生活节奏——我们的大脑也总是被各种突发事件切割得七零八落。它不会要求你一次性读完或理解所有内容,而是允许你随时拿起,随时放下,然后在你最需要安慰或启发的那一刻,它总能精准地跳出你正在面对的那个情境。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完美育儿”时的那种坦诚,她不粉饰太平,没有把为人父母描绘成一场完美的田园牧歌,而是承认其中的混乱、挫败感和偶尔的自我怀疑。这种真实性,比任何完美的范本都更具疗愈作用。它让我不再害怕承认“我今天搞砸了”,因为书中也存在着无数个“搞砸了”的瞬间,而每一个“搞砸了”的后面,都潜藏着一次更深刻的连接和学习。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高质量的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孩子,更是我们自己面对生活挑战时,最真实、最人性化的反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