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感悟有效教学90例 林高明,徐玉烟 9787549921249

名师感悟有效教学90例 林高明,徐玉烟 97875499212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高明,徐玉烟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教学
  • 有效教学
  • 教学案例
  • 名师经验
  • 课堂教学
  • 教学方法
  • 中小学教学
  • 林高明
  • 徐玉烟
  • 教学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9921249
商品编码:293743878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名师感悟有效教学90例

定价:30.00元

作者:林高明,徐玉烟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49921249

字数:276000

页码:2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的智慧与艺术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学记》有言,“教学相长”。教师只有经常性地对名师的教学智慧与艺术进行感悟与剖析,才能提升自己有效教学的能力。林高明和徐玉烟主编的《名师感悟有效教学90例》中,作者遴选了90个体现名师教学智慧和艺术的短篇,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感悟,对一线教师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教育的火花:点亮智慧的殿堂 前言 教育,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基石,是塑造个体命运、推动社会进步的灵魂工程。每一位怀揣教育理想的辛勤园丁,都渴望在三尺讲台上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在他们心中播撒梦想的种子,最终收获累累硕果。然而,教育之路并非坦途,教学的智慧如同浩瀚星辰,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领悟与实践。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更不是一套僵化的“教学秘籍”。它源自一群在教育一线耕耘多年的资深教师,他们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反复锤炼的教学方法、以及在面对教育难题时灵光乍现的顿悟,凝聚成了一篇篇鲜活而深刻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如同一面面折射教育真谛的棱镜,将复杂的教学现象分解,折射出教学的核心要素,闪耀着教育的智慧之光。 我们深知,教育并非工业化的流水线,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性格、兴趣、认知方式和成长节奏。因此,真正的有效教学,绝非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才能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本书正是致力于展现这种“因材施教”的艺术,呈现那些在实践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智慧。 我们相信,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获得一套方法,更重要的是,您将有机会走进这些名师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对教育的深沉热爱,理解他们对学生成长的殷切期盼。您将看到,教学的艺术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是心灵的沟通,是智慧的启迪。 本书所收录的每一个案例,都力求做到: 情境真实: 它们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是老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巧妙化解的真实写照。 方法鲜活: 案例中提出的教学方法,并非照搬书本理论,而是经过实践检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借鉴性。 感悟深刻: 每一位作者都倾注了自己的教育思考,分享了他们对教学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哲学思考。 启迪无限: 案例的价值在于引发读者的思考,鼓励读者将这些智慧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 我们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教育旅途中的一位良师益友,伴您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点亮您心中的教育之光,最终收获更加丰硕的教育成果。 目录 (此处应为本书的详细目录,由于是生成简介,暂不列出具体章节,但会涵盖教学的各个维度) 第一部分:课堂的魔力——激活每一个学习的细胞 “听”的艺术: 如何让学生从被动聆听者变成主动参与者,如何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捕捉关键信息,并进行深度思考。 “说”的勇气: 如何营造安全、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观点,清晰陈述自己的想法,甚至挑战权威。 “思”的深度: 如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以及探究性思考。 “动”的智慧: 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知识的乐趣。 “评”的价值: 如何运用有效的评价方式,既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进步。 第二部分:智慧的碰撞——师生互动的艺术 提问的艺术: 从“问住学生”到“问活学生”,探讨不同类型问题的设计策略,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之间的提问与互动。 倾听的力量: 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并在倾听中给予适时的指导与鼓励。 引导的艺术: 如何在不直接给出答案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沟通的桥梁: 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化解教学中的冲突与误会。 合作的智慧: 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协作中共同进步,学会分享与倾听。 第三部分:情感的温度——塑造积极的学习心态 激发兴趣的火花: 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培养自信的羽翼: 如何通过正面的肯定与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闪光点,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应对挫折的智慧: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中的困难与失败,并从中汲取经验,重新站起来。 建立归属感的港湾: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温暖与接纳,成为积极的课堂群体一员。 点燃内驱力的引擎: 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内在动机,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享受学习。 第四部分:教学的创新——突破与超越的实践 跨学科的融合: 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 技术赋能的课堂: 如何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与吸引力。 情境创设的魅力: 如何设计真实或虚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探究与解决问题。 个性化发展的探索: 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支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反思的进阶: 如何将教学反思从“记录”上升到“提炼”与“创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持续动力。 正文部分(节选样例,非实际内容): 案例一:点燃“沉默的羔羊”的语言热情 张老师发现,班上的小李同学,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闻,即使被点名,回答问题也是简短而敷衍。这让张老师感到担忧,他知道小李并非没有想法,只是缺乏表达的勇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张老师决定从“倾听”入手,尝试一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他没有急于点名小李发言,而是鼓励其他同学多表达,并对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给予真诚的肯定与细致的引导。当小李偶尔提出一个非常规的问题时,张老师没有立刻纠正,而是微笑着说:“小李提了一个很有趣的点,大家一起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通过这种方式,张老师创造了一个“安全的”表达空间,让小李感受到他的声音是被重视的。 在一次讨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活动中,张老师特意将与“造纸术”相关的资料交给小李,并暗示他这个发明背后可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一次,小李主动举手,用他略带颤抖的声音,讲述了他查阅资料后发现的,关于蔡伦改进造纸术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以及他克服困难的执着。他的讲述虽然略显稚嫩,但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 张老师抓住时机,热情地肯定了小李的发现,并借此引导全班同学思考:“一个看似简单的发明,背后却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这告诉我们什么呢?”。通过这次成功引导,小李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他开始敢于举手,也开始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张老师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但“沉默的羔羊”已经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声音,是教育者最想听到的回报。 张老师的感悟: 有效教学,并非一味地要求学生“做得好”,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做”。当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当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能得到积极的回应时,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便会被悄然点燃。倾听,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肯定,是滋养学生自信的土壤。 (以上为示例,本书将包含更多详细、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覆盖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 结语 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而有效教学,则是这场探索中最耀眼的光芒。本书所呈现的,是无数教育者在实践中淬炼出的智慧结晶,是他们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生动写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能够激发您对教育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您在教育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成为一名真正影响学生心灵的教育者。愿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在这场智慧的碰撞中,收获成长,点亮属于自己和学生的教育星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教学细节有偏执要求的老师,总觉得那些宏大的教育理念读起来太空泛,真正落地执行时总觉得差点火候。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细节管理”的关注。举个例子,它详细讨论了如何进行课堂的过渡和收尾,这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实际上是影响学生专注度的大问题。我过去总是在一节课快结束时匆忙布置作业或者总结,结果学生的心思早就飞到下一个目的地了。书中提到的一些“无缝衔接”策略,比如利用一个小故事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或者设置一个“知识点连连看”的小游戏作为课末挑战,效果立竿见影。而且,它对不同学科的教学难点也考虑得比较周全,比如在数学课上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概念的可视化模型,提供了好几种不同的教具使用方法,这比我过去自己摸索要高效得多。读完后感觉,原来教学的精髓就藏在这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小动作”里,这本书成功地把这些“潜规则”搬到了台面上,让我们可以公开学习和借鉴。

评分

坦白说,我刚开始对这种“案例集”类的书籍是抱有一定警惕的,总怕内容重复,或者案例的背景和我的教学环境相差太远,无法借鉴。但这本书的案例组织非常巧妙,它似乎建立了一个“问题难度递增”的体系。最开始是一些非常基础的课堂管理和学生互动技巧,适合新入职的老师快速建立信心。随着阅读深入,案例开始触及到更深层次的认知建构和差异化教学。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后进生”问题上所展现的耐心和策略。书中有一个案例是关于如何让一个长期缺乏自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表扬”方式,而是设计了一个需要他独特观察力的任务,让他成为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个案例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对“差生”的定性判断,意识到真正的有效教学,是如何去“发现”而非“弥补”学生的特长。这种对个体成长的关注,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出了单纯的教学技巧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那种学术著作的佶屈聱牙,读起来有一种与老朋友对话的感觉,非常舒服。它擅长用一种“你懂的”的语气来描述教学现场的尴尬与无奈,比如找不到合适的教具、学生注意力分散到窗外的小鸟身上等等,这种共鸣感是很多教辅材料所缺乏的。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笑出声来,因为它准确地捕捉到了我们教师群体中的一些“槽点”。然而,笑声过后,总能跟着一个非常实用且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课堂上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它提供了一套“三步走”原则,既能稳住场面,又不失教学的连贯性。这套原则的描述极其简洁,但经过实际操作检验后,发现它的鲁棒性非常强,几乎可以应对80%以上的意外干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做什么”,更教你如何在“压力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灵活的反应”。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感到“相见恨晚”的,那就是这本书在“教学反思”环节的引导。很多书籍会强调反思的重要性,但很少有能具体教你“如何反思”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反思框架,它不要求你事无巨细地记录一天的教学过程,而是聚焦于“一个核心突破点”和“一个待解决的悖论”。我过去的反思总是流于表面,要么是“今天很成功”,要么是“下次要改进”。但按照书中的引导,我开始学会分析成功背后的“触发条件”和改进方向背后的“深层阻力”。这种有目的、有深度的反思,极大地加速了我的专业成长速度。它让我明白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不是靠某一次灵光乍现,而是依靠日复一日、结构化的自我修正和迭代。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位资深导师,在你身旁,循循善诱,助你攀登教学的高峰。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的“武功秘籍”!我刚翻开目录就被那种务实的气息扑面而来,感觉作者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讲理论的专家,而是真正浸润在一线,把那些平日里让我们头疼不已的教学难题,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拆解开了。特别是关于如何设计提问环节,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是习惯于问那种“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导致课堂沉闷得像块石头。但书里介绍的那些开放式、探究式的提问技巧,比如“如果……会怎么样”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的问法,让我茅塞顿开。我试着在上一节历史课上用了其中一个技巧,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们开始争相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人提出了我都没想到的角度。这种即时反馈的教学效果,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深信不疑。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操作手册”,每一个案例都带着清晰的脉络: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做、预期的效果是什么,非常适合我们这种希望快速提升课堂效率的老师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