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24堂课 |
| 作者 | 骆巧弟 |
| 定价 | 32.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 ISBN | 9787510704420 |
| 出版日期 | 2011-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258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现实中,任何一个男孩都不能只活在家长的梦想里。所以,培养男孩就需要父母从他小的时候开始,脚踏实地地引导他积累成功的能力和品质。《培养了不起男孩的24堂课》是父母培养男孩的辅导手册。《培养了不起男孩的24堂课》既可以让孩子在书中寻找到的榜样,又可以让父母在书中得到很好的启迪。 |
| 作者简介 | |
| 骆巧弟,男,汉族,1975年11月出生,本科,长期在教育部门从事孩子教育工作,尤其对3—16岁年龄段的孩子教育管理颇有感悟。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孩子本是一块璞玉,就看父母是不是能工巧匠,将其塑造成才!面对男孩成长中诸多的问题,做父母可谓是天底下繁重的“工作”。我们都知道,生孩子只是一个开始,养孩子,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培养了不起男孩的24堂课》是父母培养男孩的辅导手册。它既可以让孩子在书中寻找到的榜样,又可以让父母在书中得到很好的启迪。 |
| 文摘 | |
| “人类本质里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这是美国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过的话,确实,每个人都渴望被赞美,被尊重、被认可、被理解……一旦这种精神需求得以满足,人就会自信满满、动力十足地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中。 心灵如水晶般透明的男孩,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需要我们的呵护与赏识。如果父母忽视了男孩的行为和想法,就会深深地伤害到他们的心灵。给孩子适当的赞美有利于父母与男孩进行心灵的沟通,更有利于对男孩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当然,父母的赞美要发自内心,要真诚而自然。 拿破仑·希尔是全世界的励志大师,他创建了成功哲学和十七项成功法则。他永远如火如荼的热情,鼓舞了美国千百万人,因此有人称他为“百万富翁的创造者”。 拿破仑·希尔的母亲在他很小时就去世了。有一天,他的父亲把继母接回家。从这位陌生女人进入家门的那一天起,拿破仑·希尔就很担心她以后会对自己有不好的态度,于是就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用愤怒的眼神凝视她,没有丝毫欢迎的意思。 父亲对继母说:“这是拿破仑,他是希尔兄弟中坏的一个。”接下来的事情让拿破仑·希尔终生难忘:他的继母把双手搭在他的肩上,用温柔、慈爱、坚定的目光看着他的眼睛,说:“他是坏的孩子吗?我觉得完全不是。他好像是这些孩子中伶俐的一个,而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把他所有的伶俐全发挥出来。”一句简简单单的赞美却打动了拿破仑·希尔的内心。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将永远拥有一位亲爱的继母。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一直温顺地听从继母的教导,并通过努力,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人。 赞美的力量就是如此神奇,永远要比批评的力量大。父母要知道,世界上糟糕的、教育者忌讳的事情,莫过于动不动就给孩子提意见、挑他的毛病。尤其是对小孩子,更不要凶巴巴地指责和批评他,而是要适当地给孩子表扬和赞美。 我们都知道,男孩重要的就是拥有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并非天生,它更多是来源于初养育他的人身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语,都是自信的种子,播撒在男孩的心田里,都会成为参天大树。因此,男孩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千万不要吝惜你的鼓励和赞美,这会使你在教子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虽然“赞美”是男孩的“振奋剂”,但是在赞美时也应讲究方法和技巧,不要随意滥用,否则会把男孩宠坏的,使他今后听不得批评,经不起失败。那么,我们该如何赞美呢?父母应注意赞美要细化,不要过于笼统。“儿子真棒!”、“儿子真厉害!”、“儿子真好!”类似这样的表扬对我们来说是轻车熟路。在你的眼里,从男孩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他会笑了,他能翻身了,他会走路了,他能说话了……于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父母已经习惯于随口夸奖孩子。殊不知,这种心不在焉、张嘴就来的赞美会带来负面影响。它虽然符合以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毫无意义。 比如某天,儿子帮你倒了一次垃圾。你可能会感到很欣慰,因为儿子能帮自己干活了,于是兴高采烈地表扬他说:“儿子,你真棒!”这会让孩子感觉很茫然,你不妨这么告诉他:“谢谢你帮我倒垃圾,我很高兴!”总是笼统地表扬男孩,会让他无所适从;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表扬则更容易让男孩理解和接受,他会知道今后具体该如何做、如何努力。 当父母了解了“夸具体”的赞美原则时,可能在刚开始难以运用好。没关系,现在就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多,尽管来说”。也就是说,我们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男孩的努力,这样自然会引起他的共鸣,达到我们夸奖的目的。 另外,父母要赞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他的聪明。聪明是父母夸奖孩子惯用的词汇。父母喜欢用“聪明”去激励男孩的每一个进步。然而,这却不是一个聪明的表扬方式。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错,用“聪明”去夸他,结果只会导致他把“好成绩”与“聪明”画等号,而在“好成绩”和“努力”之间画上不等号。这一方面会使男孩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可能会使他们今后在面对挑战时采取回避态度,因为不想出现“不聪明”的情况。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研究人员又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90%的被夸努力的孩子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父母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时,在你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之后,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详细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一语概括了主题……”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还有,父母要赞美事情本身,而不是赞美孩子的人格。“好孩子”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父母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当然,如果父母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 |
| 序言 | |
这本书简直是育儿领域的一股清流,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贴近我们普通家庭的日常。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分享的那些看似微小却能产生巨大影响的教育细节。比如,她怎么处理孩子发脾气的那段描述,我真是深有共鸣。我以前总是选择压制或者讲道理,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但书里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倾听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孩子的情绪背后其实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这种“看见”比单纯的“纠正”有效得多。读完那一部分,我回家就尝试着运用,虽然刚开始还有些生涩,但效果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孩子不再是那个一有不如意就炸毛的小怪兽,而是开始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不仅仅是培养了一个听话的孩子,更是培养了一个懂得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情商高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一个如同园丁般细致入微的引导过程,需要耐心、理解,以及最重要的——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它让我从“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了一个更像“陪伴者”的角色,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对整个家庭氛围的改善都是立竿见影的。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动辄宣扬“成功学”的育儿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把养育孩子这件事描绘得太过理想化,不接地气。然而,这本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聚焦于培养“了不起”的内在品质,而不是外在的炫耀。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真诚,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姐姐在跟你掏心窝子聊天一样。她不回避养育过程中的挫折和迷茫,那些真实的案例,让我觉得“原来别人家孩子也不是完美的”,极大地缓解了我自身的焦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挫折教育”的那几个章节。我们太习惯于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结果就是培养出一个玻璃心。书中提出的观点,要学会给孩子设置“刚刚好的困难”,这个度非常难把握,但作者通过丰富的实例,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框架。我尝试着放手让孩子去面对一些本可以由我代劳的小挑战,虽然过程中他哭闹了好一阵子,但最终成功完成后的那种成就感,是他以往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教我们如何退后一步,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和勇气。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教育观经历了一次彻底的重塑。过去,我总是在追逐分数和外界的评价,总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落后。这本书却一直在引导我看向更长远的目标——如何培养一个独立、有韧性、能自我驱动的人。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我触动极大。她分析了当下许多家长如何无意中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把学习变成了一种应付差事。我反思自己过去辅导作业时的种种表现,确实有太多“代劳”的成分。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提问才能激发孩子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些技巧看似简单,但需要极强的自控力去实践。我试着在孩子遇到难题时,不再急于介入,而是引导他去寻找资源和方法,我发现他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不是教你怎么“搞定”你的孩子,而是教你怎么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引导者,去激发他内在的潜力,这才是真正的“培养了不起男孩”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它既充满了成熟的智慧,又不失温暖的烟火气。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使得即便是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家长,也能轻松理解并吸收其核心思想。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男性特质”的正面解读和引导。在很多传统观念中,对于男孩的教育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过度压抑情感,要求坚强;要么是放任自由,导致散漫。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平衡点,教我们如何去接纳男孩的探索欲、竞争心,同时教会他们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表达脆弱和同理心。她提出的那些关于“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比如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去参与一些需要动手能力的活动,让我意识到,很多重要的品质,是书本教不出来的,必须在真实的、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才能沉淀下来。这本书就像一个贴心的“教育导航仪”,在迷茫的育儿道路上,为我们指明了既有温度又有方向的航线。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成长日记与方法论的完美结合体。每一“堂课”的主题都直击痛点,从生活习惯到学习态度,从情绪管理到人际交往,几乎覆盖了小学阶段乃至更广阔范围内的关键养育议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每一点时,都会引用一些经典的教育理念,但绝不是空泛地引用,而是紧密地结合到当代中国家庭的具体情境中去解读和应用。这使得理论不再是高悬的口号,而是可以立马落地执行的工具箱。比如,关于“责任心”的培养,书中提出了一些非常具象化的家庭任务分配法,而不是空泛地要求孩子“懂事”。我按照书里的建议,重新设计了我们家的“家务积分制”,效果出奇地好,孩子不再觉得做家务是“被惩罚”,而是“为家庭做贡献”,这种内在动力的激发,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提供的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升级,让我从碎片化的应对模式,转变为一个有全局观的教育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