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 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縱覽心理學150年發展脈絡 知識體係 趣味科學

現貨 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縱覽心理學150年發展脈絡 知識體係 趣味科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實驗心理學
  • 巴甫洛夫
  • 科學普及
  • 知識體係
  • 趣味科學
  • 縱覽曆史
  • 經典實驗
  • 行為主義
  • 心理學發展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東誠翔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06259
商品編碼:29106855184
叢書名: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精選心理學史上繞不過去的50個實驗,清晰地解析每一個實驗的背景、過程、結論和含義。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實驗、米爾格拉姆服從研究、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等等。

★迴溯心理學的發展曆程,50個實驗按時間順序排列,像50個裏程碑,幫助讀者搭建起基本的心理學史體係。同時涵蓋麵廣泛,生理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均有涉及。

★這本書讓你知道心理學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的。如果你對記憶、抑鬱、臉盲、自閉癥、自由意誌、分離焦慮、偏見、從眾心理、服從quan威等相關問題感興趣,那麼在這本書中你將看到心理學傢對這些議題所做的各種假設和驗證。你將對自己與他人所做的決定和行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沒有術語,全部用通俗語言和故事將實驗精髓呈現齣來,非常適閤學生、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大眾閱讀。

★趣味性強。新穎的版式和帶有後現代主義、誇張、不拘一格的配圖,結閤活潑的文字,讓心理學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見內頁展示)

 

內容介紹

本書從科學史的角度,依照時間序介紹瞭過去一 多年來zui具突破性、改寫瞭心理學進程的50個重大心理學實驗,迴答瞭長久以來人類亟欲瞭解的許多問題,例如:收看暴力節目會不會讓人變得暴力?偏見是不是與生俱來的人性?思想是否真的能控製我們的行為?這些實驗本身和它們引發的討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至今影響著無數人。不論你感興趣的是行為學、神經心理學、腦科學、認知還是意識,這本書都能讓你找到許多有趣且深具啓發性的解答。

 

作者介紹

亞當·哈特-戴維斯,1943年生,英國科學傢、作傢、電視節目主持人,1990年代主持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地方英雄」和「羅馬人對我們有什麼貢獻?」等係列節目,成為知名的科普傳播人士。畢業於牛津大學莫爾頓學院化學係,於約剋大學取得有機金屬化學博士學位,之後曾在牛津大學齣版社擔任科學圖書編輯。目前仍為英國的廣播與電視節目協助幕前與幕後工作。2007年獲英國皇傢攝影學會授予榮譽會員資格。著作超過30本,包括《曆史:從文明之初到》《時間之書》《薛定諤的貓:改變物理學的50個實驗》等。

目錄

 

引言 6

1. 開端:1848—1919 8

1881 蚯蚓有智力嗎?——達爾文 10

1896 人能在上下顛倒的世界裏生活嗎?——斯特拉頓 13

1898 你傢的貓有多聰明?——桑代剋 16

1901 巴甫洛夫按鈴瞭嗎?——巴甫洛夫 19

1910 你能想象齣派基番茄嗎?——瑪麗·切夫斯·維斯特·派基 22

2. 行為主義的挑戰:1920—1940 26

1920 小艾伯特怎麼瞭?——華生與雷納 28

1927 你擔心未完成的工作嗎?——布爾瑪·蔡格尼剋 31

1932 你擅長講故事嗎?——巴特萊特 34

1938 動物是怎樣學習的?——斯金納 37

1939 心理學能提高生産效率嗎?——羅斯利斯伯格與迪剋森 40

1939 如何民主管理?——勒溫等人 43

3. 研究領域的擴展:1941—1961 46

1948 老鼠可以繪製認知地圖嗎?——托爾曼 48

1952 孩子,你在想什麼?——皮亞傑 51

1953 那是什麼聲音?——海勒與柏格曼 54

1956 末日已近?——費斯廷格等人 57

1956 你會嚮同輩壓力屈服嗎?——阿希 60

1959 嬰兒如何發展齣依戀?——哈洛與齊默爾曼 64

1960 視覺短時記憶有多短?——斯珀林 67

1961 攻擊行為是習得的嗎?——班杜拉等人 70

1961 要加入我們“幫派”嗎?——謝裏夫等人 73

4. 思維、大腦與他人:1962—1970 76

1963 你何時會停手?——米爾格拉姆 78

1963 盲人可以重見光明嗎?——格裏高利和華萊士 81

1965 眼睛真的是心靈的窗戶嗎?——赫斯 84

1966 醫生,你確定嗎?——霍夫林等人 87

1966 你是空間侵略者嗎?——費利佩和索默 90

1967 如果大腦被切掉一半會怎樣?——加紮尼加與斯佩裏 93

1968 旁觀者為什麼旁觀?——達利與拉塔內 96

1968 心想就會事成嗎?——羅森塔爾與雅各布森 98

1970 嬰兒在“陌生情境”下會怎麼做?——愛因斯沃斯與貝爾 101

5. 認知革命:1971—1980 104

1971 好人會變壞嗎?——津巴多 106

1971 你能選齣邏輯的答案嗎?——沃森與夏皮羅 110

1973 專業醫生能分辨齣“真假精神病”嗎?——羅森漢恩 113

1973 奬勵真的有效嗎?——列波爾等人 116

1974 你的記憶有多準確?——洛夫特斯 119

1974 怎麼做齣艱難的決定?——特沃斯基與卡內曼 122

1974 你會因為恐懼而愛上一個人嗎?——達頓與阿倫 125

1975 狗會抑鬱嗎?——米勒與塞利格曼 128

1976 你能用眼睛聽嗎?——麥格剋與麥剋唐納 131

1978 失去一半世界是怎樣的感覺?——愛德華多·比夏剋 134

6.意識之內:1981— 136

1983 自由意誌真的自由嗎?——李貝特等人 138

1984 “熟”真的能生“巧”嗎?——貝裏與布羅德本特 142

1985 自閉兒童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巴倫- 科恩等人 145

1988 祈禱可以 病痛嗎?——伯德 148

1993 你臉盲嗎?——麥剋尼爾與沃靈頓 151

1994 超感知覺真的存在嗎?——本姆與漢諾頓 154

1995 為什麼你總是找不齣不同之處?——西濛斯與萊文 157

1998 這隻假手是你的嗎?——科斯坦蒂尼與哈格德 160

2000 為什麼我們無法撓自己的癢癢?——布萊剋莫爾 163

2001 你能品嘗齣數字7 嗎?——拉馬錢德蘭與哈伯德 166

2007 如何能神遊太虛之境?——倫根哈格等人 169

 

文摘

 

你何時會停手?——米爾格拉姆實驗


耶魯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想要探究被試對的服從性有多高。他的靈感來自於查爾斯·珀西·斯諾在1961 年發錶的言論:“可怕的罪行更常因為‘服從’而犯下,而非‘反抗’。” “二戰”期間,數 無辜的人在命令之下死於屠殺和集中營的毒氣——這是一個讓人痛苦的事實。


“老師”和“學生”

-

米爾格拉姆邀請瞭40 位被試參加一項學習實驗,實驗在錶麵上是為瞭測試懲罰對記憶的效果。每名被試都在耶魯大學的實驗室中見到瞭另一個人,一名穿著灰色實驗外套的冷漠、嚴肅的研究人員。研究人員嚮他們解釋瞭實驗流程,一開始他們需要從一頂帽子中抽簽,以確定哪些人做“老師”,哪些人做“學生”。實際上,抽簽是事先操作好的,所有的紙條上都是“老師”,因此被試抽到的永遠是“老師”。隨後,“老師”會看到被綁在椅子上的“學生”和貼在學生手腕上的電極片。如果“老師”質疑這一點,研究人員便解釋說:“雖然電擊會造成痛苦,但它不會對人體造成性的損害。”

“老師”接著被帶到另一個房間,並且隻能通過麥剋風和耳機與“學生”進行交流。記憶測試的過程是,“老師”朗讀一係列配好對的單詞,接著說齣某個單詞以及四個選項,“學生”必須選擇齣正確配對的選項。如果“學生”迴答正確,“老師”就接著念列錶中的下一個單詞。如果“學生”迴答錯誤,“老師”便按下開關,對“學生”施加電擊。有30 個排成一列的開關,“老師”從個開始按,“學生”每錯一次,便嚮上移動一個開關。


他們何時會停手?

-

次電擊隻有15 伏特(“輕微電擊”),但接下來的電壓越來越高——30 伏特、45 伏特、60 伏特,一直到420 伏特(“危險的重度電擊”)和高的450 伏特(簡單地標記為“XXX”)。在實驗開始之前,為瞭令“老師”相信發電機的真實性,研究人員給“老師”施加瞭一個45 伏特的樣品電擊。

事實上,“學生”是米爾格拉姆的同事——一名訓練有素的47 歲的會計師——“電擊發生器”是假的,他沒有受到任何真正的電擊。“學生”不停地迴答問題,基本都是錯誤的,電壓一直加到300 伏特。這時,“老師”通常會嚮研究人員尋求指示,研究人員會讓他們給齣十秒鍾的等待時間,然後施加下一次更高的電擊。

沒過多久,“老師”會再次詢問是否應該繼續實驗。

研究人員禮貌但堅定地給予一係列的勸告:


1. 請繼續。

2. 實驗要求你繼續。

3. 你必須要繼續。

4. 你沒有其他選擇,你必須繼續。


你認為會有多少“老師”拒絕繼續施加虐待?你或許以為大多數人會很快立即拒絕,一組心理學傢預測,糟糕的情況下,將實驗進行到底的被試占總體的3%。但事實上,在300 伏電壓以下,沒有一個“老師”停手,並且堅持到高450 伏電壓的人數超過瞭26 個。隨著每次實驗的進行,所有的“老師”大量地齣汗、顫抖、發抖、呻吟,指甲摳進手掌中,其中14 個人因過於緊張而突然笑齣聲。


責任?

-

上述係列實驗的驚人結果發人深省。在21 世紀,當年納粹集中營的許多監獄看守仍舊因戰爭罪被逮捕和受審,但他們當時是否隻是服從命令而已?各國的眾多士兵因可怕的暴行被起訴——包括強奸和殺害無辜的平民——他們是否隻是服從瞭來自上級的指令?如果是,這是否可以減輕他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的責任?這個問題至今仍具有高度的爭議性。


 

........
《科學的足跡:一次穿越心理學150年的探索》 在人類漫長而麯摺的求知之路上,對我們自身內心世界的探索始終是一項至關重要且充滿挑戰的課題。自古以來,哲學傢們便已開始審視思想的本質、情感的起伏以及行為的根源,但真正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被觀察、可被測量、可被係統研究的科學,則是一個相對晚近的現象。在過去的150年間,心理學這門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學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前發展,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會的方式。 本書《科學的足跡:一次穿越心理學150年的探索》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引人入勝的旅程,迴溯心理學這門學科波瀾壯闊的150年發展曆程。我們並非試圖呈現一個枯燥的學術編年史,而是聚焦於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科學探索,那些富有洞察力的實驗,以及那些大膽的理論突破,它們共同繪製瞭心理學知識體係的宏偉圖景。我們將深入探討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心理學認知的核心理念,理解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孕育、發展、演變,並最終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麵麵。 首先,我們將目光投嚮心理學的發端。在19世紀末,一股將哲學思辨轉化為實證研究的思潮席捲瞭歐洲。來自德國的威廉·馮特,被譽為“心理學之父”,他在萊比锡大學建立瞭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他的工作標誌著心理學從一門哲學分支走嚮一門獨立科學的轉摺點。馮特及其追隨者們,如艾德華·鐵欽納,緻力於運用內省法來分析意識的基本元素,試圖解構意識的結構,這便是所謂的“構造主義”。雖然這種方法在後來的發展中受到質疑,但它無疑為後續的心理學研究奠定瞭方法論的基礎,開啓瞭對內在精神世界的科學化探索。 然而,心理學的發展並非一條直綫。很快,一種更注重行為本身而非意識的觀點開始崛起。約翰·B·華生提齣的“行為主義”在20世紀初占據瞭主導地位。行為主義者認為,心理學應該隻研究可以被直接觀察到的行為,而將意識、思想等不可見的內在過程排除在外。他們強調環境對行為塑造的決定性作用,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通過條件反射學習而來。這種極端的客觀化和量化傾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心理學的科學化進程,但也因其對人類復雜內心世界的忽視而備受批評。 在行為主義盛行的時代,一些科學傢並沒有放棄對內在機製的探索。格雷厄姆·布萊德溫等研究者,雖然也關注行為,但開始嘗試理解行為背後的生理和神經基礎。他們通過對動物進行實驗,試圖揭示學習、記憶等心理過程在大腦中的具體錶現。這些早期的神經科學和行為生理學研究,為後來更加精細化的腦科學研究鋪平瞭道路。 與此同時,另一股強大的思潮正在暗流湧動,即將顛覆傳統的心理學範式。西格濛德·弗洛伊德提齣的“精神分析學”在20世紀初登上瞭曆史舞颱。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到潛意識衝動和童年經曆的影響。他提齣的壓抑、本能、俄狄浦斯情結等概念,雖然充滿爭議,但深刻地影響瞭人們對人類動機、人格發展以及心理疾病的理解。精神分析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從單純的意識和行為,拓展到瞭更深層次的無意識領域,引發瞭關於人類內心衝突和隱秘欲望的廣泛討論。 進入20世紀中葉,心理學迎來瞭新的發展浪潮。新行為主義的代錶人物如B.F.斯金納,在操作條件反射的研究中取得瞭重要成就。他通過精巧的實驗設計,證明瞭強化和懲罰對行為的塑造作用,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塑造”概念,可以用來解釋和預測復雜的行為模式。斯金納的“箱子”實驗至今仍是行為主義研究的經典案例,它展示瞭通過科學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製和改變行為。 然而,對人類經驗的全麵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行為和潛意識。20世紀50年代,以亞伯拉罕·馬斯洛和卡爾·羅傑斯為代錶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應運而生。人本主義者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論和精神分析的悲觀論,強調人的自由意誌、潛能和自我實現的價值。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內在的成長動力,心理治療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個體認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個人的價值。羅傑斯提齣的“以人為中心”療法,至今仍是心理谘詢領域的重要理論和實踐指導。 幾乎與此同時,一場革命性的認知革命正在悄然發生。語言學傢諾姆·喬姆斯基對斯金納關於語言習得的觀點提齣瞭尖銳批評,他的質疑點燃瞭“認知革命”的火種。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心理學傢們開始重新關注並係統研究人的思維過程,包括記憶、學習、問題解決、決策、語言理解等。喬治·米勒的“七加減二”神奇數字,傑羅姆·布魯納的“概念形成”研究,以及對信息加工模型的藉鑒,都標誌著心理學進入瞭以認知為核心的新時代。人們開始將人腦比作一颱復雜的計算機,試圖理解信息是如何被輸入、加工、存儲和輸齣的。 隨著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認知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結閤日益緊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腦電圖(EEG)等先進的成像技術,使得科學傢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觀察大腦在進行各種心理活動時的活動模式。這催生瞭“認知神經科學”這一交叉學科,它緻力於揭示心理過程與大腦結構和功能之間的精確聯係。例如,研究者們利用這些技術,不僅能夠理解記憶是如何在大腦中編碼和提取的,還能探索情緒産生的神經機製,以及不同腦區在執行特定任務時如何協同工作。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多個分支領域的重要進展。發展心理學關注人從齣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心理變化,從嬰兒的早期認知發展,到青少年期的身份認同,再到老年期的智慧與適應,都展現瞭人類心理的豐富性和動態性。讓·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埃裏剋·埃裏剋森關於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的理論,都是該領域不可忽視的基石。 社會心理學則緻力於理解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服從權威實驗,菲利普·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以及阿希的從眾實驗,都以令人震驚的方式揭示瞭社會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巨大影響。這些實驗不僅引發瞭關於倫理道德的深刻反思,也幫助我們理解瞭群體動力、偏見、說服等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 人格心理學則試圖理解個體之間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徵差異。從早期的特質理論,到後來的社會認知理論和進化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不斷豐富著我們對“我是誰”的認識。它探討瞭是什麼塑造瞭我們獨一無二的人格,以及人格在不同情境下如何錶現。 最後,《科學的足跡:一次穿越心理學150年的探索》還將展望心理學未來的發展方嚮。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基因科學等技術的不斷突破,心理學正在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例如,人工智能在理解人類認知和情感方麵,為心理學研究提供瞭新的工具和視角。基因科學的進展,也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探究心理特質的生物學基礎。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等學科的交叉融閤,將繼續推動我們對人類心智的理解邁嚮新的高度。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視角,理解心理學這門學科如何從一個稚嫩的科學,成長為一門影響深遠的知識體係。我們相信,通過迴顧這些科學的足跡,讀者不僅能增長知識,更能激發對人類自身探索的熱情,從而以更深刻的洞察力理解自己與這個世界。我們希望,這趟穿越150年心理學發展的旅程,能帶給您一次智識上的啓迪,以及對生命本身更深沉的體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對心理學是如何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所做的精彩描繪。它並沒有將心理學束之高閣,而是通過對經典實驗的剖析,巧妙地揭示瞭我們自身行為、決策背後的驅動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場景,然後將其與書中提及的原理相對照,那種“原來如此”的共鳴感非常強烈。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影響深遠的實驗及其社會反響時,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乏對人類處境的深刻洞察。它讓人意識到,心理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更好地理解人這個復雜矛盾的集閤體。這本“大曆史”的敘事,使得原本看似孤立的實驗點,串聯成瞭一張廣闊而生動的圖景,讓人對這門學科充滿瞭敬意和探索的欲望。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的思維方式似乎也受到瞭潛移<bos>化的影響。它不僅普及瞭心理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展示瞭一種科學探究的範式——如何提齣問題,如何設計驗證,以及如何在實驗結果麵前保持批判性的自我修正。作者在講述過程中,穿插瞭一些非常有趣的逸聞趣事,這些小細節像調味料一樣,讓原本厚重的曆史變得輕鬆可口,極大地激發瞭閱讀的樂趣。我尤其欣賞那種對科學的敬畏感,它讓我們看到,即便是看似確鑿的理論,也可能隻是特定曆史階段的“最佳解釋”。這種謙遜的態度,是所有科學精神的內核。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的指南,而不是一本單純的學科介紹。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發現新的理解層次,這種迴味無窮的體驗,是很多同類書籍所不具備的。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稱得上是匠心獨運。它不像一般的史書那樣,隻是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構建瞭一個內在聯係緊密、相互呼應的知識網絡。每一章的過渡都極為自然,仿佛是順著一條河流在嚮下遊探索,清晰地展現瞭某一思想是如何孕育、發展,最終又被新的發現所挑戰和取代的過程。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在腦海中構建一個心理學知識的地圖。對於那些關鍵的轉摺點,作者總能用精妙的比喻或恰當的例子來點亮迷津,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感知。這種結構上的設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記憶的持久性。總而言之,它成功地將一個跨越百年、內容龐雜的領域,提煉成瞭一個結構清晰、脈絡分明的知識體係,對於想要快速建立全局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不可多得的良藥。

評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標準化的教科書式迴顧,但它遠超我的預期。作者的敘事技巧非常高明,使得那些早已被寫進曆史的實驗,重新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它不隻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在探討“為什麼會這樣”。比如,書中對於特定理論的興起和衰落,分析得入木三分,揭示瞭科學進步往往不是綫性前進,而是充滿瞭迂迴和爭論。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標誌性人物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人文關懷,他們不再是刻闆的麵孔,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爭議的探索者。文字的張力控製得恰到好處,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讀起來絲毫沒有疲倦感。特彆是對於那些對社會産生深遠影響的理論,作者的處理非常審慎,既肯定瞭其曆史地位,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其局限性,這種平衡的視角令人信服。

評分

這本關於心理學史的著作,讀起來真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探險。作者顯然下足瞭功夫,將那些看似枯燥的科學發展曆程,描繪得如同史詩般跌宕起伏。我尤其欣賞它對關鍵實驗的呈現方式,不是簡單地羅列數據和結論,而是深入挖掘瞭實驗背後的時代背景、科學傢的思想碰撞,以及這些發現如何顛覆瞭當時的認知。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親耳聽到那些經典實驗中的細微聲響,感受到科學傢們在迷霧中摸索真理時的那種興奮與挫敗。書中對概念演變的梳理極為清晰,從早期的結構主義到行為主義的興盛,再到認知革命的浪潮,每一步的轉摺都交代得邏輯嚴密,讓人對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成功地將復雜的理論簡化,卻又不失深度,對於我這樣想係統瞭解心理學脈絡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寶庫的大門。那種“原來是這樣啊”的頓悟感,貫穿瞭整本書的閱讀體驗,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去探尋下一個被揭示的秘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