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 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 趣味科学

现货 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 趣味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 巴甫洛夫
  • 科学普及
  • 知识体系
  • 趣味科学
  • 纵览历史
  • 经典实验
  • 行为主义
  • 心理学发展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诚翔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06259
商品编码:29106855184
丛书名: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精选心理学史上绕不过去的50个实验,清晰地解析每一个实验的背景、过程、结论和含义。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实验、米尔格拉姆服从研究、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等等。

★回溯心理学的发展历程,50个实验按时间顺序排列,像50个里程碑,帮助读者搭建起基本的心理学史体系。同时涵盖面广泛,生理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均有涉及。

★这本书让你知道心理学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的。如果你对记忆、抑郁、脸盲、自闭症、自由意志、分离焦虑、偏见、从众心理、服从quan威等相关问题感兴趣,那么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心理学家对这些议题所做的各种假设和验证。你将对自己与他人所做的决定和行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没有术语,全部用通俗语言和故事将实验精髓呈现出来,非常适合学生、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趣味性强。新颖的版式和带有后现代主义、夸张、不拘一格的配图,结合活泼的文字,让心理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见内页展示)

 

内容介绍

本书从科学史的角度,依照时间序介绍了过去一 多年来zui具突破性、改写了心理学进程的50个重大心理学实验,回答了长久以来人类亟欲了解的许多问题,例如:收看暴力节目会不会让人变得暴力?偏见是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思想是否真的能控制我们的行为?这些实验本身和它们引发的讨论,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影响着无数人。不论你感兴趣的是行为学、神经心理学、脑科学、认知还是意识,这本书都能让你找到许多有趣且深具启发性的解答。

 

作者介绍

亚当·哈特-戴维斯,1943年生,英国科学家、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1990年代主持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地方英雄」和「罗马人对我们有什么贡献?」等系列节目,成为知名的科普传播人士。毕业于牛津大学莫尔顿学院化学系,于约克大学取得有机金属化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担任科学图书编辑。目前仍为英国的广播与电视节目协助幕前与幕后工作。2007年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授予荣誉会员资格。著作超过30本,包括《历史:从文明之初到》《时间之书》《薛定谔的猫:改变物理学的50个实验》等。

目录

 

引言 6

1. 开端:1848—1919 8

1881 蚯蚓有智力吗?——达尔文 10

1896 人能在上下颠倒的世界里生活吗?——斯特拉顿 13

1898 你家的猫有多聪明?——桑代克 16

1901 巴甫洛夫按铃了吗?——巴甫洛夫 19

1910 你能想象出派基番茄吗?——玛丽·切夫斯·维斯特·派基 22

2. 行为主义的挑战:1920—1940 26

1920 小艾伯特怎么了?——华生与雷纳 28

1927 你担心未完成的工作吗?——布尔玛·蔡格尼克 31

1932 你擅长讲故事吗?——巴特莱特 34

1938 动物是怎样学习的?——斯金纳 37

1939 心理学能提高生产效率吗?——罗斯利斯伯格与迪克森 40

1939 如何民主管理?——勒温等人 43

3. 研究领域的扩展:1941—1961 46

1948 老鼠可以绘制认知地图吗?——托尔曼 48

1952 孩子,你在想什么?——皮亚杰 51

1953 那是什么声音?——海勒与柏格曼 54

1956 末日已近?——费斯廷格等人 57

1956 你会向同辈压力屈服吗?——阿希 60

1959 婴儿如何发展出依恋?——哈洛与齐默尔曼 64

1960 视觉短时记忆有多短?——斯珀林 67

1961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吗?——班杜拉等人 70

1961 要加入我们“帮派”吗?——谢里夫等人 73

4. 思维、大脑与他人:1962—1970 76

1963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 78

1963 盲人可以重见光明吗?——格里高利和华莱士 81

1965 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吗?——赫斯 84

1966 医生,你确定吗?——霍夫林等人 87

1966 你是空间侵略者吗?——费利佩和索默 90

1967 如果大脑被切掉一半会怎样?——加扎尼加与斯佩里 93

1968 旁观者为什么旁观?——达利与拉塔内 96

1968 心想就会事成吗?——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 98

1970 婴儿在“陌生情境”下会怎么做?——爱因斯沃斯与贝尔 101

5. 认知革命:1971—1980 104

1971 好人会变坏吗?——津巴多 106

1971 你能选出逻辑的答案吗?——沃森与夏皮罗 110

1973 专业医生能分辨出“真假精神病”吗?——罗森汉恩 113

1973 奖励真的有效吗?——列波尔等人 116

1974 你的记忆有多准确?——洛夫特斯 119

1974 怎么做出艰难的决定?——特沃斯基与卡内曼 122

1974 你会因为恐惧而爱上一个人吗?——达顿与阿伦 125

1975 狗会抑郁吗?——米勒与塞利格曼 128

1976 你能用眼睛听吗?——麦格克与麦克唐纳 131

1978 失去一半世界是怎样的感觉?——爱德华多·比夏克 134

6.意识之内:1981— 136

1983 自由意志真的自由吗?——李贝特等人 138

1984 “熟”真的能生“巧”吗?——贝里与布罗德本特 142

1985 自闭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巴伦- 科恩等人 145

1988 祈祷可以 病痛吗?——伯德 148

1993 你脸盲吗?——麦克尼尔与沃灵顿 151

1994 超感知觉真的存在吗?——本姆与汉诺顿 154

1995 为什么你总是找不出不同之处?——西蒙斯与莱文 157

1998 这只假手是你的吗?——科斯坦蒂尼与哈格德 160

2000 为什么我们无法挠自己的痒痒?——布莱克莫尔 163

2001 你能品尝出数字7 吗?——拉马钱德兰与哈伯德 166

2007 如何能神游太虚之境?——伦根哈格等人 169

 

文摘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实验


耶鲁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想要探究被试对的服从性有多高。他的灵感来自于查尔斯·珀西·斯诺在1961 年发表的言论:“可怕的罪行更常因为‘服从’而犯下,而非‘反抗’。” “二战”期间,数 无辜的人在命令之下死于屠杀和集中营的毒气——这是一个让人痛苦的事实。


“老师”和“学生”

-

米尔格拉姆邀请了40 位被试参加一项学习实验,实验在表面上是为了测试惩罚对记忆的效果。每名被试都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中见到了另一个人,一名穿着灰色实验外套的冷漠、严肃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向他们解释了实验流程,一开始他们需要从一顶帽子中抽签,以确定哪些人做“老师”,哪些人做“学生”。实际上,抽签是事先操作好的,所有的纸条上都是“老师”,因此被试抽到的永远是“老师”。随后,“老师”会看到被绑在椅子上的“学生”和贴在学生手腕上的电极片。如果“老师”质疑这一点,研究人员便解释说:“虽然电击会造成痛苦,但它不会对人体造成性的损害。”

“老师”接着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并且只能通过麦克风和耳机与“学生”进行交流。记忆测试的过程是,“老师”朗读一系列配好对的单词,接着说出某个单词以及四个选项,“学生”必须选择出正确配对的选项。如果“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就接着念列表中的下一个单词。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便按下开关,对“学生”施加电击。有30 个排成一列的开关,“老师”从个开始按,“学生”每错一次,便向上移动一个开关。


他们何时会停手?

-

次电击只有15 伏特(“轻微电击”),但接下来的电压越来越高——30 伏特、45 伏特、60 伏特,一直到420 伏特(“危险的重度电击”)和高的450 伏特(简单地标记为“XXX”)。在实验开始之前,为了令“老师”相信发电机的真实性,研究人员给“老师”施加了一个45 伏特的样品电击。

事实上,“学生”是米尔格拉姆的同事——一名训练有素的47 岁的会计师——“电击发生器”是假的,他没有受到任何真正的电击。“学生”不停地回答问题,基本都是错误的,电压一直加到300 伏特。这时,“老师”通常会向研究人员寻求指示,研究人员会让他们给出十秒钟的等待时间,然后施加下一次更高的电击。

没过多久,“老师”会再次询问是否应该继续实验。

研究人员礼貌但坚定地给予一系列的劝告:


1. 请继续。

2. 实验要求你继续。

3. 你必须要继续。

4. 你没有其他选择,你必须继续。


你认为会有多少“老师”拒绝继续施加虐待?你或许以为大多数人会很快立即拒绝,一组心理学家预测,糟糕的情况下,将实验进行到底的被试占总体的3%。但事实上,在300 伏电压以下,没有一个“老师”停手,并且坚持到高450 伏电压的人数超过了26 个。随着每次实验的进行,所有的“老师”大量地出汗、颤抖、发抖、呻吟,指甲抠进手掌中,其中14 个人因过于紧张而突然笑出声。


责任?

-

上述系列实验的惊人结果发人深省。在21 世纪,当年纳粹集中营的许多监狱看守仍旧因战争罪被逮捕和受审,但他们当时是否只是服从命令而已?各国的众多士兵因可怕的暴行被起诉——包括强奸和杀害无辜的平民——他们是否只是服从了来自上级的指令?如果是,这是否可以减轻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的责任?这个问题至今仍具有高度的争议性。


 

........
《科学的足迹:一次穿越心理学150年的探索》 在人类漫长而曲折的求知之路上,对我们自身内心世界的探索始终是一项至关重要且充满挑战的课题。自古以来,哲学家们便已开始审视思想的本质、情感的起伏以及行为的根源,但真正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被观察、可被测量、可被系统研究的科学,则是一个相对晚近的现象。在过去的150年间,心理学这门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的方式。 本书《科学的足迹:一次穿越心理学150年的探索》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回溯心理学这门学科波澜壮阔的150年发展历程。我们并非试图呈现一个枯燥的学术编年史,而是聚焦于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探索,那些富有洞察力的实验,以及那些大胆的理论突破,它们共同绘制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宏伟图景。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心理学认知的核心理念,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演变,并最终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将目光投向心理学的发端。在19世纪末,一股将哲学思辨转化为实证研究的思潮席卷了欧洲。来自德国的威廉·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的工作标志着心理学从一门哲学分支走向一门独立科学的转折点。冯特及其追随者们,如艾德华·铁钦纳,致力于运用内省法来分析意识的基本元素,试图解构意识的结构,这便是所谓的“构造主义”。虽然这种方法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质疑,但它无疑为后续的心理学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开启了对内在精神世界的科学化探索。 然而,心理学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很快,一种更注重行为本身而非意识的观点开始崛起。约翰·B·华生提出的“行为主义”在20世纪初占据了主导地位。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只研究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而将意识、思想等不可见的内在过程排除在外。他们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学习而来。这种极端的客观化和量化倾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但也因其对人类复杂内心世界的忽视而备受批评。 在行为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些科学家并没有放弃对内在机制的探索。格雷厄姆·布莱德温等研究者,虽然也关注行为,但开始尝试理解行为背后的生理和神经基础。他们通过对动物进行实验,试图揭示学习、记忆等心理过程在大脑中的具体表现。这些早期的神经科学和行为生理学研究,为后来更加精细化的脑科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另一股强大的思潮正在暗流涌动,即将颠覆传统的心理学范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初登上了历史舞台。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潜意识冲动和童年经历的影响。他提出的压抑、本能、俄狄浦斯情结等概念,虽然充满争议,但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人类动机、人格发展以及心理疾病的理解。精神分析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单纯的意识和行为,拓展到了更深层次的无意识领域,引发了关于人类内心冲突和隐秘欲望的广泛讨论。 进入20世纪中叶,心理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浪潮。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如B.F.斯金纳,在操作条件反射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他通过精巧的实验设计,证明了强化和惩罚对行为的塑造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塑造”概念,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复杂的行为模式。斯金纳的“箱子”实验至今仍是行为主义研究的经典案例,它展示了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改变行为。 然而,对人类经验的全面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行为和潜意识。20世纪50年代,以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应运而生。人本主义者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精神分析的悲观论,强调人的自由意志、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价值。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成长动力,心理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帮助个体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疗法,至今仍是心理咨询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 几乎与此同时,一场革命性的认知革命正在悄然发生。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对斯金纳关于语言习得的观点提出了尖锐批评,他的质疑点燃了“认知革命”的火种。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心理学家们开始重新关注并系统研究人的思维过程,包括记忆、学习、问题解决、决策、语言理解等。乔治·米勒的“七加减二”神奇数字,杰罗姆·布鲁纳的“概念形成”研究,以及对信息加工模型的借鉴,都标志着心理学进入了以认知为核心的新时代。人们开始将人脑比作一台复杂的计算机,试图理解信息是如何被输入、加工、存储和输出的。 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认知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结合日益紧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先进的成像技术,使得科学家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观察大脑在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时的活动模式。这催生了“认知神经科学”这一交叉学科,它致力于揭示心理过程与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精确联系。例如,研究者们利用这些技术,不仅能够理解记忆是如何在大脑中编码和提取的,还能探索情绪产生的神经机制,以及不同脑区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如何协同工作。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多个分支领域的重要进展。发展心理学关注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变化,从婴儿的早期认知发展,到青少年期的身份认同,再到老年期的智慧与适应,都展现了人类心理的丰富性和动态性。让·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埃里克·埃里克森关于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都是该领域不可忽视的基石。 社会心理学则致力于理解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菲利普·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以及阿希的从众实验,都以令人震惊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巨大影响。这些实验不仅引发了关于伦理道德的深刻反思,也帮助我们理解了群体动力、偏见、说服等社会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人格心理学则试图理解个体之间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差异。从早期的特质理论,到后来的社会认知理论和进化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不断丰富着我们对“我是谁”的认识。它探讨了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格,以及人格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表现。 最后,《科学的足迹:一次穿越心理学150年的探索》还将展望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科学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心理学正在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例如,人工智能在理解人类认知和情感方面,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基因科学的进展,也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究心理特质的生物学基础。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继续推动我们对人类心智的理解迈向新的高度。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如何从一个稚嫩的科学,成长为一门影响深远的知识体系。我们相信,通过回顾这些科学的足迹,读者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激发对人类自身探索的热情,从而以更深刻的洞察力理解自己与这个世界。我们希望,这趟穿越150年心理学发展的旅程,能带给您一次智识上的启迪,以及对生命本身更深沉的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心理学是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做的精彩描绘。它并没有将心理学束之高阁,而是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剖析,巧妙地揭示了我们自身行为、决策背后的驱动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然后将其与书中提及的原理相对照,那种“原来如此”的共鸣感非常强烈。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影响深远的实验及其社会反响时,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它让人意识到,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这个复杂矛盾的集合体。这本“大历史”的叙事,使得原本看似孤立的实验点,串联成了一张广阔而生动的图景,让人对这门学科充满了敬意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标准化的教科书式回顾,但它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明,使得那些早已被写进历史的实验,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不只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书中对于特定理论的兴起和衰落,分析得入木三分,揭示了科学进步往往不是线性前进,而是充满了迂回和争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标志性人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们不再是刻板的面孔,而是有血有肉、充满争议的探索者。文字的张力控制得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读起来丝毫没有疲倦感。特别是对于那些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作者的处理非常审慎,既肯定了其历史地位,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局限性,这种平衡的视角令人信服。

评分

这本关于心理学史的著作,读起来真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探险。作者显然下足了功夫,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科学发展历程,描绘得如同史诗般跌宕起伏。我尤其欣赏它对关键实验的呈现方式,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和结论,而是深入挖掘了实验背后的时代背景、科学家的思想碰撞,以及这些发现如何颠覆了当时的认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亲耳听到那些经典实验中的细微声响,感受到科学家们在迷雾中摸索真理时的那种兴奋与挫败。书中对概念演变的梳理极为清晰,从早期的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的兴盛,再到认知革命的浪潮,每一步的转折都交代得逻辑严密,让人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理论简化,却又不失深度,对于我这样想系统了解心理学脉络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宝库的大门。那种“原来是这样啊”的顿悟感,贯穿了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寻下一个被揭示的秘密。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称得上是匠心独运。它不像一般的史书那样,只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相互呼应的知识网络。每一章的过渡都极为自然,仿佛是顺着一条河流在向下游探索,清晰地展现了某一思想是如何孕育、发展,最终又被新的发现所挑战和取代的过程。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心理学知识的地图。对于那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总能用精妙的比喻或恰当的例子来点亮迷津,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这种结构上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记忆的持久性。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一个跨越百年、内容庞杂的领域,提炼成了一个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的知识体系,对于想要快速建立全局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良药。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似乎也受到了潜移<bos>化的影响。它不仅普及了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种科学探究的范式——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设计验证,以及如何在实验结果面前保持批判性的自我修正。作者在讲述过程中,穿插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逸闻趣事,这些小细节像调味料一样,让原本厚重的历史变得轻松可口,极大地激发了阅读的乐趣。我尤其欣赏那种对科学的敬畏感,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看似确凿的理论,也可能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佳解释”。这种谦逊的态度,是所有科学精神的内核。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指南,而不是一本单纯的学科介绍。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理解层次,这种回味无穷的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