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妈妈家,爸爸家
作者: 晏凌羊; 王静思
市场价: 35.00
ISBN号: 9787111594499
版次: 1-1
出版日期:
页数: 40
字数: 32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生命的励志作品,里面有生命、亲情、离别、和成长。
本书通过讲述鱼儿和小鸟之间的故事,帮助家长给孩子解释父母离婚这件事,给孩子做好情绪疏导,让孩子明白小鱼不能飞上天空,小鸟不能游在水里,再好的伙伴也不可能长久地住在一起玩耍,只有回到自己的天地中,各自才很开心的观点,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父母的选择。这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生命中,重要的并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看待他们,并从中收获什么。
定价:¥45.00
作者:(美)罗纳德·理查森
I S B N :978-7-111-58733-0条码书号:9787111587330上架日期:2018/1/4出版日期:2018/1/1版 次:1-1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丛 书 名:页 数:234
本书以原生家庭治疗技术为基础,帮助你改进人际关系,提升自尊感。其中有些有启发性的观点,如①很多人成年后在恋爱中遇到问题,是因为原生家庭内没有很好地建立“良好分化”的人格。②两个人通常都在寻找自己合适的亲密程度,这个程度靠两人共同维持,有时一人扮演疏离的角色,另一人则扮演寻求亲密的角色。
目录
第1章 简介 / 1
第2章 家庭是奇怪的生物 / 13
髋骨与股骨的结合:家庭关系运行的原理 / 14
必须服从:家庭中的各种规则 / 20
第3章 你从来不跟我说话: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与疏远 / 28
关系可以更近一些,但不要过分 / 29
表面现象是迷惑人的 / 34
全世界的人都想要个妈妈 / 36
第4章 你不比我更好,只是跟我不同:家庭分歧的处理 / 41
我说东,你说西:家庭分歧导致的焦虑 / 42
按照我的方式来做,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夫妻之间对协同一致的追求 / 44
第5章 如何在保持真我的同时维持亲密关系 / 60
做真正的自我:保持真我,并且知道自己是谁 / 61
融合:陷入泥潭之中 / 69
是你让我做的! —为自己负责 / 77
还是留给妈妈做吧! —功能过度与功能不足 / 80
结论 / 85
第6章 人际关系中的三角模式 / 88
这里有一群人:“三角关系”到底是什么 / 89
三角关系是如何运行的 / 97
你和我一起对付她:三角关系中同盟的意义 / 105
世界就是个舞台:三角关系中的各类角色 / 114
第7章 谁是长子或长女:原生家庭中子女出生顺序与性别序列 / 119
长子或长女 / 127
幼子或幼女 / 135
出生顺序居于中间的子女 / 143
独生子女 / 148
双胞胎 / 153
第8章 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 156
第1步 家庭谱系:你的家人都有谁 / 159
第2步 你好,妈妈,还记得我吗?联系家庭成员 / 164
第3步 创建一段家庭历史纪事 / 169
第4步 发现家庭内部运行模式 / 171
第5步 你可以回家了:探亲与家访 / 179
第6步 这就是我,无论你是否喜欢:自我分化 / 189
第7步 重做一遍 / 197
第9章 我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 200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2017年05月11日开 本:32开纸 张:纯质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11563822
所属分类:
图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
快速直达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 录
前 言
媒体评论
免费下载读书APP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有些父母是
生理上的父母
心理上的孩子
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不成熟父母问题专家
琳赛?吉布森博士 代表作
美国亚马逊同类书畅销榜遥遥领先
泛心理学社区KnowYourself撰文导读
想要避免过去的痛苦经历
在你和下一代的生活中反复上演,
关键是要理解不成熟的父母对你有何负面影响,
以及你该如何从中解脱出来。
内容简介
你是否遇到或正在变成不成熟父母?情感孤独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些父母就是无法沟通?
作者简介
琳赛?吉布森(Lindsay C. Gibson)
心理学博士,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20多年来专门研究和解决不成熟父母问题,为拥有不成熟父母的成年人提供心理治疗,对不成熟父母的破坏性本质和长远影响有深刻洞察。吉布森博士著有畅销书《不成熟的父母》和《你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于美国知名杂志《潮流女性》有固定专栏。吉布森博士曾在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和欧道明大学兼任研究生的心理学助理教授。
目 录
赞 誉
导 读
引言 /1
第1章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如何影响他们孩子的生活 /7
父母的忽视与拒斥会对一个人的自信以及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第2章 认识情感不成熟的父母 /32
这些父母童年通常生活在不利于心智发展的家庭中,因此很难与自己的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第3章 和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相处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62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毫不在意别人的感受,只专注于别人是否让他们舒服。
第4章 四类情感不成熟的父母 /86
这四类分别是情绪型父母、驱动型父母、消极型父母、拒绝型父母。
第5章 不同孩子对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养育会如何表现 /107
为了在家中有一席之地,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形成治愈型幻想,也会扮演角色型自我。
第6章 作为自我掌控者是怎样一种感受 /132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2016年10月01日开 本:32开纸 张:纯质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11548454丛书名:我心优雅
所属分类:
图书>亲子/家教>亲子关系
图书>心理学>心灵疗愈
快速直达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 录
前 言
媒体评论
书摘插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
编辑推荐
无分别的爱理念的倡导者、畅销书作家林巨老师新作,其作品《妈妈,请这样爱我》销售10万册,入选为2013十大家庭教育图书。
当女儿日渐长大时,无论她的个性和其母亲相差多远,一旦她自己成为母亲,她对自己儿女的态度不知不觉会打上其母亲的烙印。
本书作者通过在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选取了20多位典型的妈妈们的故事,带读者们走进这些母亲童年的伤痕,疗治原生家庭母女关系,冰释和妈妈的“爱恨情仇”,打破养育惯性。
10年工作积累、25个典型案例、一本书让你走出遗传教养误区。
内容简介
为何我们对妈妈既爱又恨?
如何疗愈内心的伤痕?
如何得到妈妈的更多的理解和接纳?
如何让我和妈妈之间冰冷的墙壁消融……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和妈妈相遇的那一刻,争执、愤怒、委屈、沮丧、难受、焦虑、害怕、懦弱、叛逆、攻击、烦躁、战争……总是出乎我们意料,完全不受我们控制般的,爆发出来。
在这本书中,汇聚了二十多位向作者求助的女性的心路历程。我相信,你一定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故事,看到自己伤痕,看到自己的悲伤、委屈和愤怒,同时,也可以找到修复与自己母亲关系的方法。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林巨
畅销书作家。北大心理系毕业,花径教育机构创始人,无分别的爱的理念的开创者,国内首个将家庭教育与生命成长相结合的家庭教育专家,是中国新教育的领军人物之一。
先后担任过北京电视台《家有儿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节目嘉宾;《妈咪宝贝》《母子健康》等育儿杂志的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优优宝贝频道以及众多网络媒体的特约专家。
林巨老师代表著作:《妈妈,请这样爱我》、《妈妈,我可以这样吗》、《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林巨老师的生命教育和生命成长著作,在广大读者中有良好口碑,影响深远。其中《妈妈,请这样爱我》,入选为2013十大家庭教育图书。
目 录
序一 回到人性,走向爱
序二 妈妈的天空
第一章 改变,从理解本能开始
童年的伤痕,都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疗愈这些伤痕,理性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只能依靠感性的力量,依靠感性的本能力量。
01 忽视的故事 释放你的情绪 ... 002
童年的伤痕,都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疗愈这些伤痕,只能依靠感性的力量。
02 满足的故事 在哭泣中清理 ... 012
消极情绪,是生命的下水道,负责排空生命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伤害。
03 吵架的故事 沟通从争吵开始 ... 021
吵架,是情绪发泄的一种常见方式,不鼓励,但也不要过于自责,多多接纳就好了。
04 游戏的故事 游戏的魅力 ... 034
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执着,都非常根深蒂固。这两个执着,互不退让,才是人生悲剧之因。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妈妈的天空
妈妈,曾经是我们每个人的天空。
只是这片天空,并不总是云淡风轻、湛蓝无垠、温暖辽阔。
这片天空,狂风暴雨、雾霾沙尘、冰雹雪霜的日子,实在也是不少。
每次灾难天气来临的时候,作为依靠这片天空庇护方能生存的我们,一如在大风雪中的草原上奔跑的小狼,难免瑟瑟发抖、恐惧焦虑、心力交瘁……
年幼的我们,是如此的稚嫩,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于是,几乎每一次打击,都会击穿我们的皮毛,直接打中我们的心灵,留下或深或浅的伤痕。这些伤痕会渐渐结疤,隐藏在灵魂深处,不让我们看见。我们就这样,带着这些刻到灵魂深处的看不见的疤痕,渐渐长大。
好不容易,我们长大了;好不容易,那些“灾难”和“伤害”,都已经忘却了;终于,生活可以掀开新的一页了。我们在心底深处,对自己说: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母女关系,应该是中国家庭*纠结的关系,以我现在的了解,纠结程度或许比婆媳关系还要厉害,但因为媳妇攻击婆婆是允许的,大不了还可以离婚,所以婆媳关系得以探讨,但女儿攻击妈妈仍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这方面探讨很少。
——著名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者武志红
许多类型的心理问题,总是根源于家庭问题,特别是家庭关系的伤害,导致人的情绪的、人格的、精神的障碍,进而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因此,走进家庭关系,建立健康的家庭价值,培养健康的人格,才是正本清源的根本之策。
——资深心理学家、浩途家长俱乐部创始人王学富
在人类几种*基本的关系中,母女关系是*重要、*值得研究的。和父女关系、母子关系不同,母女关系随着母亲和女儿年龄的变化会演变出一种回归曲线的效果。也就是说,当女儿日渐长大时,无论她的个性和其母亲相差多远,一旦她自己成为母亲,她对自己儿女的态度不知不觉会打上其母亲的烙印。
——美国缅因州缅因大学主持妇女研究计划的L?Shally博士
书名:依恋的形成:母婴关系如何塑造我们一生的情感
作者:【美】凯伦(Karen, R.)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书号;9787518406494
作者极为罕见地成功将复杂的心理问题用适合于普罗大众的语言表述出来。品读《依恋的形成》是如此引人入胜,其写作成就非凡。
——《当代心理学》(Contemporary Psychology)
精神分析理论及研究是个晦涩难懂的神秘世界,而《依恋的形成》一书却是个机智过人、和蔼可亲的好向导。
——美国版Elle杂志
富于雄辩、充满戏剧性和启发性的大师之作。
——玛丽.安斯沃斯
心血之作……文笔优美,如沐春风,每一位父母或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都不应错过。
——迈克尔.巴斯克
母婴关系是一座宝藏,它蕴含着无数线索,能够解答深深触动每个人心灵的疑问——
“我如何成了今天的我?”
●我们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的角力,为何会在我们成年后重现于我们和其他人的相处之中?
●为什么我们明明讨厌父母的某些行为,却会无法克制地将其施加于自己的孩子?
……
本书作者心理学家及专栏作家罗伯特·凯伦博士,从追溯依恋理论的历史出发,对大众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了敏锐而深刻的剖析,从而解答了人类情感生活中那些一直令人感到困惑、棘手的众多根本性问题;二十年来,始终备受英文读者推崇。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选摘(2017年4月):
明明是临床理论,读起来却像一部小说!了不起的研究,了不起的文笔。凯伦博士,谢谢你!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选摘(2008年1月):
这本书我才读了2/3,但我忍不住要说:它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罕见地同时具备了专家的学术素养、综合运用多个领域文献的能力、非凡的写作天分、处理棘手议题时迎难而上的意志以及面对读者的真诚之心——没有丝毫自说自话的企图,对读者的智力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本书信息量较大,其中有些部分也许会令普通人觉得吃不消。然而,作者一直牢牢把握着叙述的线索,吸引我不断地读下去,学下去,并且对他将所有这些材料优美地组织起来的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选摘(1998年6月):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外行人也很容易读懂。它用优雅的笔触介绍了许多复杂的观点和事件,对依恋理论的总结可谓面面俱到,对专业人士和外行人来说同样都非常有用。我并不是学心理学的,但凯伦博士的这本书帮了我大忙。是温暖的人性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怀促使他就依恋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因此,我想向所有心理学专业人士、老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和孩子们一起工作的人推荐这本书。同时,我也要向那些正在叩问自己心灵的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目 录
引言 我们如何成了今天的样子?
第一部分 孩子需要什么?
第1章 母爱:最坏的情况
第2章 走进鲍尔比:探究关系理论
第3章 鲍尔比和克莱因:幻想与现实
第4章 精神病态者的形成:44个少年犯
第5章 战号吹响: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第6章 第一战场:“两岁儿童就医”
第7章 小鹅与小孩:依恋理论的诞生
第8章 “给鹅做什么精神分析?”:混乱、敌对与争论
第9章 猴子之爱:温暖、安全、持续性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浅显的自助读物,但它深入挖掘了依恋理论的核心,并且将其与日常的人际互动无缝衔接起来。它探讨了“被看见”和“被接纳”对于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形成安全感基石的重要性,读到“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这一部分时,我几乎落泪。那是一种被深深理解的感觉,仿佛作者直接读取了我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被母亲无条件肯定的孩童。书中对不同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紊乱型)的描述精确到令人心惊,我立刻对号入座了我的回避倾向。更棒的是,它没有停留在“贴标签”,而是详尽分析了每种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可能出现的行为陷阱和应对策略。对于那些在爱情中反复受伤,总是在追逐或者逃离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必读的指南针,它能帮你锚定自己,找到情感的稳定点。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心理学入门的绝佳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感到困惑的人来说。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阐述出来,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我尤其欣赏它对“边界感”的探讨,过去总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亲密无间,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的依恋关系恰恰建立在清晰的个体边界之上。书中举了很多关于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成年后择偶观和亲密关系模式的案例,每一个都像在我身上复刻了一遍,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深思。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立即付诸实践的工具箱。比如如何识别出那些让你感到窒息的控制型依恋,以及如何逐步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模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的人,尤其是伴侣,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共情。这不仅仅是理解他们,更是理解我自己为何会做出某些反应。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长期笼罩在迷雾中的世界突然被阳光照亮,清晰可见。对于想要修复童年创伤,或者仅仅是想提升沟通效率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宝典。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拿起这本书是因为书名里“超越原生家庭”这几个字吸引了我。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我的很多不安全感都源于童年时期父母的某些处理方式,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这本书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帮你解剖那些潜藏在你性格深处的“自动驾驶模式”。它没有过度指责父母,而是着重于“我能做什么”来改变现状。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不成熟的父母”的章节,它清晰地划分了父母的责任和子女的责任。我终于明白,我为父母的情绪负责,或者试图去“拯救”他们,其实是一种角色倒置。书中提供的方法论非常系统,从识别模式到行为矫正,每一步都设计得非常严谨。我开始尝试在伴侣争吵时,有意识地调用书中提到的“冷静期”策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情绪上头,立刻陷入僵局。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沟通的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爱别人,而是如何首先成为一个完整且自洽的个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真正平等的、互相滋养的关系。
评分如果你对心理学抱有长期的兴趣,并且希望从根源上理解自己为什么会以现在的方式与世界互动,这本书无疑是你的“心灵地图”。它将家庭系统理论、依恋理论和沟通理论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图景。我发现,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和我在其他地方零散读到的信息形成了有力的印证和补充,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框架。它强调了“关系”是一个动态系统,我们不是孤立地与伴侣互动,而是带着整个童年投射进去的“剧本”在演戏。理解了剧本,才能重写剧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鼓吹完美,而是鼓励“足够好”的父母和“正在学习中”的自己。这是一种非常温暖的、接纳性的态度。它让你卸下自我批判的重担,转而专注于建设性的改变。对于那些渴望深度自我剖析,并致力于构建更健康人际网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成熟,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急于给出“解药”,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观察和体验。它更像是一次深度访谈,而不是一篇说教式的文章。我特别喜欢它对“人际沟通心理”部分的处理,它不仅仅关注我们说了什么,更关注我们没有说出来、却通过肢体语言和潜意识表达出来的意图。例如,书中分析了“沉默”在关系中的不同含义,有时是拒绝,有时是防御,有时只是信息处理的延迟。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倾听能力。我开始在与同事和朋友交流时,放慢自己的反应速度,尝试去捕捉对方话语背后的真正需求。这种对沟通层次的解构,让我在职场中的人际摩擦也明显减少了。整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知识点之间层层递进,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迫不及待地想要再读一遍,去捕捉第一次可能忽略的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