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儿是一场修行:积极行为引导法家长自修手记 | ||
| 定价 | 48.00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05-02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王雯静 吴珏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169000 | |
| ISBN编码 | 9787300256122 | |
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积极沟通”的书,但总觉得那些教导的句式听起来太像“机器人语言”,生硬地套用在真实的对话中,反而让孩子更警惕,甚至觉得你在演说。我希望这本《育儿是一场修行》能够真正体现“积极行为引导”的灵魂——那份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同理心。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最朴素、最日常的语言,去表达对孩子感受的肯定,同时又坚定地传达出规则的必要性。一个好的育儿工具,不应该是父母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是在日常互动中自然而然流淌出的默契。如果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放下“控制欲”,转而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那它就是一本非常成功的书。我希望读完后,我能更自信地在日常的冲突中,选择那些看似慢半拍、实则更有力量的沟通方式。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培养孩子的一些好习惯,比如按时睡觉和自己收拾玩具,但效果差强人意。很多书里教的方法,需要非常精准的时机和极高的父母情绪稳定性,对我这种经常在工作和家庭两头奔波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奢望。我正在寻找一种更具韧性和弹性的引导方式。我特别关注那些描述“积极行为引导”具体操作细节的部分,比如,当孩子没有达到预期行为时,究竟是采取什么样的语言回应,才能既不压抑孩子的感受,又能温和地设定界限。我需要那种可以快速迭代、根据孩子性格微调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套僵硬的剧本。如果这本书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设置环境来“预防”坏行为,而不是总在“处理”坏行为的策略,那对我来说价值就太大了。这感觉更像是长期主义的投资,而不是临时的灭火。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2018年,虽然育儿理念更新很快,但我更看重那些跨越时间的、关于人性的洞察。育儿的本质,在我看来,是父母和孩子双方的共同成长,是一个不断探索“我是谁”和“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母”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侧重于这种内在的转化。我常常感到,自己对孩子的反应,往往是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未解决的情绪的投射。如果“修行”指的是对自我的审视,那么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解构自己根深蒂固的教养模式,并构建起一套更健康、更成熟的亲子互动模式。如果书中能有足够的篇幅探讨父母的自我关怀和情绪管理,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如何管教孩子”,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指南,真正成为一本自我成长的参考书了。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淡雅的色调就让人感觉内心平静了不少,挺符合“修行”这个词的意境。我最近在育儿的路上磕磕绊绊,总觉得孩子就像个小小的“黑洞”,吸收了我所有的耐心和精力,然后还时不时冒出一些让我措手不及的“怪脾气”。以前总觉得是自己方法不对,买了各种育儿宝典,从“正面管教”到“蒙特梭利”,看得我眼花缭乱,实践起来更是手忙脚乱。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点望而生畏,但翻开目录,倒是发现它不像那些理论书一样堆砌晦涩的术语,反而更像是一本陪伴成长的日志,让人感到亲切和实在。我特别期待书中那种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自修”心得,毕竟,在面对熊孩子每天的“小宇宙爆发”时,比起高深的教育学理论,我更需要的是一套能立马拿来用的、让人心神安定的“急救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接地气的、能真正融入日常琐碎的智慧,而不是让我感觉自己又多了一份沉重的“学习任务”。毕竟,育儿本身已经够累了,谁都不想再给自己加码。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育儿书太多了,很多都打着“科学”、“高效”的旗号,但读完之后,感觉离自己的真实生活更远了。那些完美的父母形象和那些仿佛在童话世界里才能出现的听话宝宝,只会徒增我的焦虑。我更青睐那些敢于暴露真实困境、坦诚育儿过程中的挣扎和反思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老朋友在深夜里与你促膝长谈,而不是一个专家居高临下地指点江山。我渴望看到作者是如何面对那些让人抓狂的瞬间——比如孩子在超市里歇斯底里地耍赖,或者拒绝做任何你要求的事情时,内心是如何从最初的愤怒、挫败,一步步过渡到理解和引导的。这种真实的“修行”记录,比任何完美的理论都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它必须让我相信,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作者,也会有失手的时候,但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爬起来,继续前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