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母亲写给女儿的信,告诉读者什么是科学的育儿之道,以及如何处理好母女关系。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行为和心理发展规律。而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当然有他们的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规律,尊重规律是个大原则,也是我们的父母*容易犯错误的地方,你会发现,从0岁到20岁用一样观念养育的父母,通常是辛苦而失败的。做到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成长变化。
孙述宣,心理学硕士,主攻儿童行为发展与教育专业,早年供职于金融业,有较丰富的经济、金融和趋势研究的工作经历,在企业管理、经济及趋势研判和教育方面都有充分实践性的探索和独特看法。近年来,致力于家庭教育及父母素质提升课堂、特殊儿童教育等领域,主持开发多类课程,解决了目前家庭教育及应试化教育背景下的少儿教育问题,获得广泛性认可。
**份礼物
苦与难,是生命*好的导师
1
第二份礼物
母亲,是你所有人际关系的源头
39
第三份礼物
孩子,你亦是我的良师
51
第四份礼物
把自理还给你
61
第五份礼物
一个“逗逼”的爸爸
73
第六份礼物
爱情是个动词
83
第七份礼物
尽量给你未PS的社交和世界
99
第八份礼物
给你看世界的格局
113
第九份礼物
老师(学校)不会永远都对
125
第十份礼物
从你的生活里逐渐撤退
137
第十一份礼物
信任你,哪怕我是**
151
第十二份礼物
你拥有美丽的权力和能力
161
孙述宣:其实,当妈妈根本用不着那么辛苦
173
后记
183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一种混合了学术严谨性和文学美感的独特体裁。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但你又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作者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经典文学或心理学研究的案例,使得内容更加丰满和耐人寻味。比如,书中对“非暴力沟通”模型的引用和改编,不是生硬的照搬,而是结合了中国家庭特有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本土化的阐释,这一点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特定沟通场景时所使用的比喻,它们精准而富有画面感,让人一目了然。例如,将不恰当的批评比作“在伤口上撒盐”,将真诚的赞美比作“施肥灌溉”,这些生动的比喻让我即便是在快速阅读时也能抓住核心要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方法论,更提供了一种看待家庭互动的哲学视角,让人在实践中能举一反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柔和,排版大气,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我原本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种“看过很多类似内容”的保留态度,但翻开扉页后,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平实又充满力量的文字风格所吸引。它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娓娓道来,分享着他/她多年来在家庭生活中摸爬滚打的心得。阅读的过程,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入了一个个真实的场景,那些我们可能都经历过的尴尬、误解、甚至争吵的瞬间,都被细腻地描摹了出来。作者非常擅长捕捉那些微小的细节,比如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对世界的认知。读完第一部分后,我甚至忍不住放下书,去回想自己最近一次和家人的对话,从中反思自己是不是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心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巧,而是更侧重于建立一种健康的家庭氛围,强调“心”的连接比“术”的运用更为重要。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真正持久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倾听”的重新定义。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不错的倾听者,至少在听别人说话时不会打断,也会适当地回应。然而,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倾听远不止于此。它涉及到放下自己的预设、克服想要立即给出建议的冲动、甚至要学会“听出”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其中一个关于青春期孩子沟通障碍的章节尤其打动我。孩子表面上在抱怨学校的琐事,但深层可能是渴望被理解和被尊重。作者提供的方法不是去评判对错,而是提供了一种“镜像”的反馈技巧,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是被看见的。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沟通的防御性。我尝试在最近的一次交流中运用了其中的一个“情绪命名”的练习,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僵持的局面瞬间变得柔和起来。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操作的步骤,对于那些总是在家庭沟通中碰壁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释怀”。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伴随着很多自我怀疑和内疚。这本书似乎读懂了这份焦虑,它没有指责任何人,反而像一位温和的导师,引导我们看到问题的症结往往在于我们沟通的“模式”,而非“动机”。它教会我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是在“爱”孩子,但表达爱的方式却带着我们原生家庭的烙印,这些烙印可能并不适合现在的我们。书中强调了“自我觉察”在沟通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果自己内心混乱,就不可能有效地连接他人。这种先内观、后外求的逻辑顺序,是许多沟通书籍容易忽略的关键步骤。最终,这本书的目的似乎不是让我们成为“沟通大师”,而是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表达爱、也更懂得如何接受爱、并能以更健康的方式与家人共处的普通人。这种务实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基调,让它在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同理心驱动”的视角。很多育儿书往往聚焦于“我该如何让孩子听我的话”,而这本书的基调明显偏向于“我如何能更好地理解我的家人”。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所有家庭成员——包括伴侣、甚至年迈的父母——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指南。书中有一段关于处理冲突的论述非常深刻,它指出冲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如何“带着冲突前行”。作者倡导将每一次争执都视为一次深入了解彼此的机会,而不是一场必须分出胜负的战争。这种观念的转变,让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放松和被赋能。它没有给我制造新的焦虑,而是解除了我心中固有的“完美父母”的包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家庭关系的态度更加从容和豁达了,不再害怕矛盾的出现,而是期待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