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把月嫂请回家:2:催乳按摩与母乳喂养专家指导 |
| 作者: | 周英 |
| 定价: | 38.0 |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12714472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主要介绍了催乳按摩及宝宝辅食添加两部分内容。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产妇乳房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一学就会的催乳按摩法及方法,母乳喂养的营养饮食疗法及饮食禁忌,母乳喂养成功的技巧等。此外,还包括宝宝辅食添加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如何给宝宝断奶等内容。 |
| 目录 | |
母乳喂养的好处·1 母乳是妈妈给宝宝的礼物·2 母乳中的主要营养成分·3 1.蛋白质·3 2.脂肪·3 3.碳水化合物·3 4.矿物质·4 5.维生素·4 6.免疫成分·4 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好处·5 1.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5 2.为宝宝提供全面营养·5 3.增进母子感情,有助于婴儿情商及智商的发展·6 4.无菌、经济方便·6 5.预防肥胖·6 6.降低过敏风险·7 母乳喂养对妈妈的好处·7 1.有助于子宫复原·7 2.有助于产后体形的恢复·7 3.降低妈妈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8 4.推迟更年期的到来·8 5.哺乳有利于母亲身体放松,心情愉快·8 母乳喂养对家庭及社会的好处·9 乳房的生理结构·11 乳房的外部结构·12 1.乳头·12 2.乳晕·12 3.乳房体·12 乳房的内部结构·13 乳房畸形的种类有哪些·15 1.副乳·15 2.乳房不对称·16 3.巨乳症·17 4.小乳症·18 5.乳头内陷·18 6.扁平乳头(小乳头)·18 7.巨大乳头·19 乳房的发育及生理变化·19 1.青春期·19 2.月经周期·20 3.妊娠期·20 4.哺乳期·20 5.绝经期·21 乳汁的分泌与生成·23 乳汁是怎样产生的·24 乳汁分泌全过程·24 母乳各阶段的成分及营养·25 1.初乳·25 2.过渡乳·26 3.成熟乳·26 4.晚乳·26 前奶和后奶的区别·26 1.前奶·26 2.后奶·27 母乳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27 为什么有的新妈妈会缺乳·27 孕期乳房按摩·29 1.孕早期·29 2.孕中期·30 3.孕晚期·30 母乳不足的原因·31 1.乳量的多少与乳房的腺体组织有关·31 2.与乳腺管是否畅通有关·31 3.与饮食调理有关·31 4.与宝宝是否吸吮有关·32 5.与喂养方法有关·32 6.与精神因素有关·32 7.与身体因素有关·33 8.过早添加配方奶或其他食品·33 导致泌乳减少的心理因素·33 1.不顺利的分娩·33 2.伤口疼痛·33 3.不适应角色·34 4.心理因素引起的体内激素变化·34 5.错误观念·34 6.不良的家庭环境·35 7.缺乏育儿经验·35 8.乳头异常·35 促进乳汁分泌的技巧·36 1.做到“三早”·36 2.按需喂奶,排空乳房·36 3.保证睡眠充足、心情愉快·36 4.满足营养需要·37 5.树立成功喂养的信心·37 6.开奶、按摩催乳·38 一学就会的催乳按摩法·39 什么是催乳按摩·40 催乳按摩的作用·40 1.减少疼痛·40 2.疏通乳腺管,增加乳汁分泌,预防乳腺增生·41 3.预防和缓解乳腺增生·41 4.防止乳房松弛、下垂·41 催乳按摩的注意事项·41 1.保持卫生·41 2.使产妇心情舒畅·42 3.使产妇姿势舒适·42 按摩辅助用品的选择·42 催乳按摩手法的技巧与运用·42 催乳按摩的基本手法·43 1.梳法·43 2.揉法(指揉法、掌揉法)·43 3.摩法(指摩法、掌摩法)·44 4.按法(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45 5.推法·46 6.拿法·46 7.捏法·46 8.滚法·47 9.掐法·48 10.搓法·48 催乳的主要穴位及功效·48 1.催乳的主要穴位·48 2.穴位的位置与功效·49 泌乳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54 如何准确找到穴位·55 1.标志取穴法·55 2.指量法·56 3.找反应·56 开奶的按摩方法与步骤·57 1.开奶与催乳的区别·57 2.开奶时间·57 3.开奶的好处·57 4.开奶方法及作步骤·57 产后各种缺乳的按摩方法·58 1.普通型缺乳·58 2.气血虚弱型缺乳·60 3.肝郁气滞型 |
| 编辑 | |
| 本书作者为母婴护理师,根据多年的实战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实用而有效的催乳按摩及母乳喂养的方法。另外,还讲述了如何正确给宝宝添加辅食。书稿内容简单实用,容易上手,是新妈妈成功进行母乳喂养的实用指导书。 |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非常迷茫的阶段,刚生完宝宝没多久,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心里更是充满了对未来如何照顾宝宝的焦虑。尤其是关于新生儿护理这一块,总觉得书上说的那些标准操作和自己实际操作起来总是有差距。比如,宝宝哭闹不止的时候,我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安抚才好,是饿了?尿布湿了?还是只是需要抱抱?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针对我的困惑给出逐条解答,但它营造出来的那种平静、科学的育儿氛围,却让我心里踏实了不少。它让我意识到,育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需要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理解宝宝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章节,虽然我不是因为催乳或哺乳问题买的书,但它里面提到的一些抚触和安抚宝宝情绪的技巧,对我这个新手妈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几种温和的安抚方式,发现宝宝的反应确实比以前更积极了,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读起来很舒服,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身边轻声细语地指导你,而不是生硬的教科书。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封面上的“专家指导”几个字去的,因为我希望找到一些更深入、更具权威性的育儿见解,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经验分享。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布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很多育儿书那样,把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分章节、有逻辑地展开。虽然我个人的主要需求是应对产后身体的恢复和情绪调适,而不是书中聚焦的某个具体技术点,但这本书所体现出的那种严谨的医学和心理学基础,让我对育儿这件事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照顾好宝宝的同时,妈妈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恢复同样至关重要。书中的某些理论分析,虽然没有直接涉及我的具体产后恢复进度,但它对“身心合一”的论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休息和营养摄入。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记录自己的情绪波动,并对照书里提到的应对策略进行调整。这种从宏观角度提升育儿认知的方法,对我来说比单纯的学习操作技巧更有价值,因为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育儿,而不是仅仅“执行”育儿。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知识体系的补充,而非基础教程。我本身已经阅读过几本基础的婴幼儿护理指南,对基础的喂养和清洁流程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更多的是在寻找那些“进阶”的、能帮助我提升育儿质量的内容。虽然我的核心问题并非是哺乳困难,但我对书中提及的“科学喂养的理念”非常感兴趣。它如何将宝宝的个体差异融入到通用的喂养指南中,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标准化的流程固然重要,但如何灵活地根据自己宝宝的反应进行微调,才是真正的育儿智慧。书中对“观察”的强调,贯穿始终,这一点与我自身追求的精细化育儿目标不谋而合。我开始学习用更系统的视角去观察宝宝的进食反应、睡眠模式,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这种提升观察能力的指导,即使不涉及具体的操作步骤,也极大地提升了我作为母亲的专业感和掌控感。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一种“预防性学习”的心态,希望能够提前了解一些可能会遇到的挑战,以便在它们发生时能够从容应对。虽然我目前还没有遇到书中重点讨论的那些特定问题,但这本书所蕴含的“积极育儿”和“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育儿方式。它让我从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正确的观念:育儿不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而是一段需要耐心和理解的旅程。书中对如何与伴侣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的讨论,虽然篇幅不大,但点出了关键,让我和先生在育儿分工和情绪支持上有了更清晰的沟通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不止于技术操作层面的指导,它更关注的是父母的心理建设和家庭关系的和谐。这种人文关怀和科学指导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在我的育儿书架中占有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给予我的,是一种面对未知挑战的底气和智慧。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看书的时候总喜欢在脑子里对比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差异。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框架,虽然我没有用到书中关于哺乳技巧的具体描述,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编写每一部分内容时所下的功夫——那种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常见误区的预判。例如,书中对“规律作息”的讨论,虽然不是专门讲如何“建立作息”,但它强调了环境和感官刺激对宝宝发育的重要性,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更加留意给宝宝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睡眠环境,以及在白天如何进行适度的感官刺激,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宝宝自己适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沉稳、不煽情的类型,这正是我喜欢的。它避免了过度渲染焦虑,而是用一种非常理性的口吻来引导父母。这种风格让我在阅读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因为某些描述而过度紧张,反而能更专注于如何科学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突发状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