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中成长”。文字陪伴作者,作者也让文字陪伴着孩子成长。在书中,与智者谈心,获得智慧,汲取力量,让自己丰盈。
“读书为己,己立立人”。 在这本书里,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潺潺流水,绵长不绝,秀丽隽永,请君品尝。
本书以“教师妈妈”为视角打量教育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问题。
“同心·共育”板块,从习以为常的小事里捕捉教育资源,进行理性探讨。小学生的写作困扰,结合自身的育人体验,从家庭文化建设和家庭教育的角度提出建议,集中在“写作,不仅在写”这一部分。针对目前教育中诗歌的缺失,精选了14首中外作品,配合语言实践活动的设计,汇集在“语言的结晶—诗歌”板块。“有陪伴,有故事”板块,作为一个总在祈求孩子健康的母亲,作者沉浸在文学的人物长廊里,汲取,思考,让自己先成长起来,丰盈起来……
毛煦静, 1975年3月生,女,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小学高级教师。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长,上海闵行区优秀班主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曾获上海闵行区第四届中青年教师论坛之星一等奖。撰写的多篇学生个案获得区等第奖。2006年,在《家庭教育时报》组织的“师爱在家庭中闪光”评比中获得上海市优秀家庭教育指导者的殊荣。
多年来,她坚持思考和写作,先后在一些报刊和杂志上设立了专栏。近两年,她还担任了《小学生写作学本》的编写任务,是黄玉峰老师领衔的《语文太重要》系列丛书小学阅读卷的主要负责人。
第一部分 同心·共育
冷静下来,才能清醒过来——汲取前人的营养,思考教育的本质,就从实实在在的身边小事里,走好教育的每一步。
第二部分 写作,不仅在写
教而知困,困而后发——我坚持自己写,同时指导自己的孩子写,班里的学生写。当我把这三方面的心得贯穿起来,视角就突破了狭小的三尺讲台……
第三部分 语言的结晶——诗歌
诗歌,是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第四部分 有陪伴,有故事
有了他们,我们可以再孩子气一次,回到童年那无忌的时光……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当老师
在六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接触过许多青年教师,可谓阅人无数。其中,毛煦静无疑是我赏识的才女之一。
记得本世纪初,我从《新民晚报》夜光杯陆续读到毛煦静的文章,被她的真情和文笔所吸引。原以为,笔者是一位有相当阅历的资深教师。不料,在区骨干教师培训班相见之后,方知那些老道、睿智的文字竟然出自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教师之手!欣赏之余,心中陡升几分敬意。
之后,建青实验学校的吴校长请我担任他们小学部的导师,与我对接的正是时任语文大组长的毛煦静。在历次教研活动中,无论是解读教材,还是设计教案,她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表现出对先进教学理念的孜孜追求。慢慢的,我在心中默默认定,这是一棵“好苗子”!
当我与黄玉峰先生合作创办《童心童言》时,就决定请毛煦静在刊物上办专栏,写文章。2011年起,我们与丁炜教授合作,开展编制《小学生写作学本》的研究,她成了研究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主编之一徐家良先生对她赞赏有加,称她是最能领会编写意图的人。后来,黄玉峰先生主编《语文太重要》系列丛书,要我负责小学分册的三本书的组稿,我第一个就想到了毛煦静。由她主要负责编写的《小学现代文品读》选文精美,点评精到,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如今,闵行区中小幼教育基金会决定为毛煦静出版文集,实为慧眼识珠。我想,出版文集不仅是对毛煦静个人教育、教学工作的肯定,更为了广大青年教师树立一个榜样,引领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这个金秋收获的季节,我有幸成为《教师的头脑+母亲的心肠》的第一位读者。打开书稿,不知不觉勾起我阵阵回忆。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我的感觉是幸福的!幸福来自毛煦静的茁壮成长,来自我们的理想和追求,来自我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读完书稿,掩卷沉思,心中不禁浮想联翩。我想的最多的是,我们可以从这本文集中学到些什么?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当老师?
书稿给我最大的启发,莫过于“在读书中成长”。毛煦静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她不图虚名,不求功利,读书只为沉浸在文学人物的长廊里,与先哲对话,与智者谈心,从中获得智慧,汲取力量,让自己丰盈起来。“读书为己,己立立人”,这是一个真正读书人的人生境界!由于种种原因,现今教师中认真读书的不多。与之相比,缺少的就是一种心劲和定力。也许,这正是优秀和平庸之间的区别!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清醒的教育工作者。在这纷纷扰扰的浮华岁月,面对现实中的种种烦恼和矛盾,毛煦静抱着一颗求“真”求“善”的拳拳之心,不停地琢磨,不断地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违本心,坚持走自己的路,做该做的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如果每位教师都事事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更不趋炎附势,那样的话,我们的教坛将会呈现一派怎样的景象?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人”。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最基本的特质应当是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还要有一颗慈母般的仁爱之心。毛煦静坚持以“教师的头脑+母亲的心肠”从事教育工作,视学生为朋友,待女儿如姐妹,这样的教师怎会不受欢迎?
我特别欣赏一句口号:“教孩子五年,要为他们的成长想五十年,为国家的兴旺想五百年!”这是何等的豪迈!教师肩负着社会的责任,时代的使命。每一个追求卓越的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情怀,有这样的担当!
愿以此祝福毛煦静老师!
愿以此与青年朋友共勉!
徐鹄
2017年10月15日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理解”一词的深度挖掘。它没有一味地强调“控制”或“塑造”,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感需求。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透视眼”,能够穿透孩子表面的任性或反抗,看到隐藏在深处的恐惧、渴望与无助。尤其是一些关于情绪管理的篇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如何命名情绪、如何接纳情绪,而不是简单地压制情绪。这种细腻的笔触,让身为读者的我,仿佛在阅读一部心理学经典,却又完全没有枯燥感。它教会我,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一个听话的工具,而是陪伴一个完整的人格的形成。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全文,是其最动人心魄之处。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出乎意料的精彩,它不是按部就班地介绍理论,而是像一部结构精巧的交响乐,有着清晰的层次感和递进的韵律。开篇的几章,作者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描绘了家庭场景中的各种“微型战争”,那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从未真正停下来审视过的瞬间。随着阅读的深入,笔锋逐渐转向更宏大的议题,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社会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切换,让读者始终保持着新鲜感。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探讨严肃问题时,从不使用晦涩的术语,而是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去触碰问题的核心。读完最后一章,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是因为得到了最终的答案,而是因为作者成功地引导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提问方式。这种引导性的写作,远比直接给出结论更具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魅力,简直可以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它没有采用那种强硬的论断句式,而是大量使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教育理念具象化。比如,作者在描述家庭氛围对孩子创造力的影响时,使用了关于“土壤”和“阳光”的比喻,既形象又充满诗意。阅读体验极其流畅舒适,仿佛沉浸在一片宁静的森林中,每翻一页都能闻到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更令人称奇的是,这种优美的文笔,丝毫没有牺牲内容的深度。它巧妙地在美感和力量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读完后,我不仅在教育方法上有所启发,甚至连自己日常的表达方式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更加注重文字的画面感和情感的精准传达。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充满陈词滥调的“成功学”式育儿读物,但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极其独特,它没有把自己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导师,反而更像是一个坦诚分享自己摸索过程的“同行者”。作者毫不避讳地记录了自己在教育路上的失误和挫折,正是这些真实的“瑕疵”,让整本书显得无比可信和亲切。当他描述自己如何面对一个糟糕的早晨,如何处理自己内心的焦虑时,我简直能感同身受,仿佛书中的主角就是我本人。这种高度的代入感,使得书中的建议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急救包”。它强大的地方在于,它承认教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从而给予读者极大的心理安慰: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这无可厚非。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独树一帜,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片段,瞬间转化成了引人深思的哲学探讨。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深奥,而是因为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人性细微之处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感叹其文字功底的深厚。它不像那种说教式的育儿指南,而是更像一场与智者在午后茶叙时的对话,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温暖的智慧。特别是书中对于“规则与自由”之间微妙平衡的描绘,那种既不偏激又不失原则的态度,为我这个正在摸索如何界限的家长提供了极佳的参照。那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尊重,那种将每一次冲突都视为成长的契机,都体现了一种成熟且富有弹性的教育观。这种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种心境上的提升,让人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多一份从容和底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