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独二代”家庭教育指导新方略,家庭教育指导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独树一帜地提出培养学生“五素养”、家长“四素养”的教育观点,将“独二代”学生家庭教育的干预和指导对策,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学生的家庭教育之中。
本书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首部系统研究"独二代"家庭教育的学校指导之理论研究、现状调查研究和实践研究兼具、以实践研究为主的论文类研究成果。本册共选录了研究报告类成果约36篇,其中,研究总报告1篇,一级子课题研究报告12篇,专题教育、学科渗透教育、主题活动教育等实践型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12篇,"独二代"家长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心得体会11篇。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如何指导学校有效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对于新一代家长如何有效发展自身素养并实施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金卫东,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浦东新区政治学科带头人,浦东新区德育领军人物,上海市名校长后备。曹明,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历史)、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
第一篇 研究报告篇
(一) 研究总报告
(二) 一级子课题研究报告
第二篇 专题总结篇
(一) 专题总结(教师篇)
(二) 专题总结(家长篇)
所谓“独生子女”,是指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独二代”(大都出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指“独一代”(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子女;“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长者对儿女辈的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学校支持”是指学校在把握家庭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等的选择与学生成长之间的相关性的基础之上,帮助家长有效地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在本课题,学校主要解决支持什么、怎么支持和支持情况的评价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学校和教师实施“独二代”家庭教育知道提供依据,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更全面地了解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逐步改进家庭教育的行为(简称家长“四素养”),更好地促进孩子生活、学习、品行、身心、休闲素养(简称学生“五素养”)的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家长明显增强了家庭教育的意识,全面地了解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进一步懂得或拓展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提升了更好地把握家庭教育目的、内容和实施策略的方式方法,去指导孩子会生活、善学习、端品行、健身心、懂休闲的“五素养”,进而能对孩子施加更为积极有效的影响,推进了学校特色建设。
翻开内页,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实在感。我通常对纯理论性的文集敬而远之,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却非常人性化,关键论点和研究数据都有清晰的标识,即便是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家长,也能快速抓住核心思想。其中一篇关于“精神继承与自我超越”的文章尤其抓人眼球。它探讨了父母那一辈“拼命努力”的奋斗史如何无形中压垮了“独二代”的喘息空间。这种精神上的代际传递,往往比物质上的富足更加难以处理。作者没有简单地指责任何一方,而是冷静地分析了这种“期望的重量”,并提供了一套可以逐步松绑的沟通策略。我能想象,许多正深陷于“不被理解”的父母和孩子,读到此处一定会有一种被真正洞察的释然感,仿佛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理性对话的第三方视角。
评分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反思之旅。我发现自己过去很多基于直觉或经验的教育方式,在这本书的专业梳理下,显得既盲目又片面。特别是关于如何培养“独二代”的抗挫折能力这一章节,它没有提供任何速成的“秘籍”,而是强调了“允许失败”的教育哲学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结构性的家庭文化。作者们用大量案例说明,过度保护的结果不是培养出更强的下一代,而是制造了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不安全感的“玻璃人”。这种直指人心的剖析,让人不得不放下父母的骄傲,诚恳地去审视自己教育实践中的“失误地带”。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一次小小的冲击,这种被挑战、被引导、最终被赋能的感觉,是阅读一本优秀指导性著作最宝贵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又不失力量感,那种深邃的蓝和跳跃的橘色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寻找平衡的艰难旅程。我一直对“独二代”这个群体抱有复杂的情感,他们是独生子女政策的直接产物,却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多重期待。拿到这本厚厚的文集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专业性。这显然不是一本空泛的口号式读物,而是汇集了众多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的深度思考结晶。每一篇论文的标题都直击痛点,例如如何平衡祖辈的溺爱与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如何引导这些在资源集中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关于“情感真空”的探讨,毕竟独生子女在手足之情上的缺失,往往需要家庭在其他维度进行精准补偿。阅读这些论述,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精心绘制的家庭成长地图,虽然路途崎岖,但每一步的指示都清晰有力,让人对下一阶段的挑战充满敬畏却又不失信心。
评分最后,这本书的结语部分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落入“问题已解决”的乐观陷阱,而是将焦点转向了“持续性的家庭生态平衡”。作者们认识到,教育指导不是一次性的干预,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他们提倡建立一种“协商式家庭”关系,即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到家庭规则的制定中来,这种权力结构的去中心化,对于正在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独二代”尤为关键。整本书读完后,给我的感觉是:沉重而踏实。它没有许诺一个没有风暴的港湾,但它却教会了我们如何打造一艘更坚固的船,去迎接必然会到来的风浪。这绝对是任何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家庭成员,都应该细细品读的案头重器,它提供的思考深度远超同类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结构精妙,它并非孤立地看待“独二代”的成长问题,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变迁背景之下进行剖析。有一部分论述将目光投向了“独二代”在职场中的表现,分析他们高压下的完美主义倾向和对确定性的过度依赖。这与我日常观察到的现象高度吻合——他们对风险的承受力似乎不如父辈,这并非胆怯,而是被从小到大的“高价值保护”所塑造的结果。更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引入了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在全球化语境下,“独二代”群体如何在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夹缝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这种国际化的视野,让原本局限在本土经验中的家庭教育问题,瞬间拓展到了更广阔的人类发展课题层面,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