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部分探讨了幼儿的自主及自主游戏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了自主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的独特意义。第二部分对自主游戏的一般形式作了详实介绍。首先分析了幼儿为何需要户外游戏、缺少户外游戏的缘由,并对城市中正式户外游戏场地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且为正式游戏环境的创设提供了参考原则;接着,探寻幼儿为何需要自然游戏、缺少自然游戏的原因,介绍了挪威儿童的自然游戏,以及对森林幼儿园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最后,强调风险游戏对幼儿的价值,评介了国外对打闹游戏的研究,并对打闹游戏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介绍了冰岛与爱尔兰风险游戏的现状。第三部分具体阐释了中国文化对幼儿自主游戏开展的影响、成人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原则、方法以及幼儿教师在支持自主游戏中遭遇的困境。
张国平,男,生于1979年1月,任职于宜宾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读博士,主要研究兴趣为:幼儿游戏。
第一章幼儿的自主与自主游戏概论
第一节幼儿的自主
第二节幼儿的自主游戏
第三节自主游戏对幼儿的价值
第二章户外游戏
第一节幼儿户外游戏的时长问题、归因分析及价值
第二节户外的正式游戏场地概述
第三节正式游戏场地中的安全问题
第四节正式游戏场地创设的多样性原则
第五节如何创设亲幼儿性的游戏场地
第六节游戏场地创设应遵循的其他原则
第三章自然游戏
第一节自然游戏概论
第二节挪威儿童的自然游戏
第三节森林幼儿园
第四章风险游戏
第一节风险游戏概论
第二节打闹游戏的外部影响因素及性别差异
第三节幼儿教师如何对待打闹游戏
第四节爱尔兰、冰岛幼儿园的风险游戏
第五章对幼儿自主游戏的支持
第一节中国的“听话”文化与幼儿自主性发展之间的张力
第二节教师需不需要介入幼儿的自主游戏?
第三节为幼儿提供自主游戏支持的前提
第四节介入自主游戏应遵循的原则
第五节支持自主游戏中遇到的困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厚厚的书,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啃完,但每一页的阅读体验都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幼教专家进行深度对话。它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有效学习”的传统认知。过去,我总认为,只有当孩子坐在小桌子前,拿着画笔规规矩矩地涂色,或者背诵儿歌,才算是“在学习”。然而,这本书细腻地描绘了孩子在积木区、沙水区,乃至在角落里进行角色扮演时,大脑里发生的复杂认知活动。比如关于“序列概念”的培养,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说明,孩子在搭建一座需要精确平衡的塔的过程中,所建立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感,远比死记硬背数字要牢固得多。作者在论述中穿插了许多真实的案例故事,这些故事鲜活极了,让我能立刻在脑海中勾勒出孩子实践的画面,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冲突解决”的讨论,她没有简单地给出“要和睦相处”的口号,而是深入分析了在自主游戏中,孩子如何通过协商、试错和妥协来学习社交规则,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社交技能培养。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市面上大多数育儿指南。
评分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开始阅读的,坦白说,一开始我以为这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书,但读下去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感官整合”与“自主游戏”之间关系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停留在“让孩子玩沙子、玩水”的层面,而是细致地解释了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在自主探索中的协同作用,以及不同感官刺激如何影响孩子情绪的调节和注意力的集中。书中提出的那些低成本、高效益的游戏方案,简直是为资源有限的家庭量身定制的。我立刻尝试了书中提到的“影子游戏”和“光影投射”的玩法,效果出奇地好,我的孩子沉浸其中,那种全身心的投入状态,是我用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达到的效果。作者的文字中有一种宁静的力量,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读者的教育观,让人不再急功近利,而是愿意沉下心来,真正去观察那个在游戏中闪闪发光的小小探险家。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柔和的色彩搭配上那些充满童趣的插画,一看就知道是给小家伙们准备的精品。我一直很关注儿童教育领域,尤其对如何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很感兴趣。读完这本书的导言部分,我感觉作者对“自主”的理解非常深刻,她强调的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安全、适宜的环境中,成人如何巧妙地退后一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构建认知。书中对于“游戏材料的选择”那一章节的论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窗。我以前总觉得只要玩具多、种类全就行,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极简主义的材料反而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自然物,在孩子手里可以变成无数种可能。作者的文字里充满了对儿童心灵的尊重,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教育学理论作为支撑,同时又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阐释,让一个普通的家长也能轻松理解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一种“观察者”的角色定位,它提醒我们要放下评判,真正去欣赏孩子每一次探索的努力,哪怕结果不如我们预期。这对于我这个容易焦虑的家长来说,简直是一剂良药,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耐心地陪伴。
评分作为一名刚刚从传统应试教育体系过渡到关注孩子早期发展的家长,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让我彻底放下了“抢跑”的焦虑。书中对“过度干预”的警示非常有力,作者用一系列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例子,说明了成人无意识的指导是如何扼杀掉孩子最初的探索火花。特别是关于“专注力培养”的那一部分,作者指出,真正的专注力不是被“要求坐好”的结果,而是源于孩子内心深处对某项活动的强烈兴趣和自主选择。这本书详尽地阐述了如何设计“邀请函”式的学习区,让材料本身成为吸引孩子的磁石。它的语言风格极其稳健和充满信心,很少使用夸张的词汇,却能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权威感。它让我明白了,与其担心孩子“学得不够多”,不如关注他们“学得是否深入、是否快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衡量标准——以孩子的成长轨迹为标尺,而非外部的进度表。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初衷似乎是面向专业人士的,内容密度非常高,但其知识的穿透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很多育儿书提供的是“食谱”,那么这本书提供的就是“烹饪哲学”。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环境创设”的系统性指导,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要准备什么玩具”,而是提供了一套动态调整的环境哲学——即环境是“第三位老师”,它需要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和兴趣点不断地迭代和演变。书中关于“材料的流动性”和“空间的开放性”的章节,让我重新审视了家里的客厅布局。我开始意识到,过于整洁、固定的家具反而限制了孩子对空间进行重新定义的可能性。这本书引导我思考如何为孩子预留“空白”,让孩子自己去填补,去创造。它的理论基础扎实,引用了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的核心观点,但作者的贡献在于,她将这些深奥的理论,成功地“翻译”成了日常可操作的指南,充满了对儿童天性的诗意解读。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心灵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