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
一个华人精英家庭,穿越一个世纪的教养沉淀
改变的是落脚的地方,不变的是智慧的传承
在海外华人圈传扬的42堂经典人生家教课
美国新时代独立图书奖决选图书!
给所有伟大的母亲!给所有渴望美好人生的女人!
海报:
年少时,孩子或多或少都对妈妈的管教感到窒息。而一个智慧的妈妈,严格管教之外更能让孩子认清自我、厘清追求,明白该坚守的信念,该拥有的行事分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如何从容面对不同的挑战。
《妈妈教我的人生课》中的妈妈,正是如此。作为一个时代女性主义者,历经战火、离乱之后,她依然笑对生活。
妈妈经营幸福人生的智慧跨越两岸三地,历经一个世纪,被女儿精心凝结成42堂教养课,每一课都是一种让孩子受益终身的美好品格。
钟郁君,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曾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研究中心、美国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EWC人口研究学院、新加坡东南亚研究学院等学术机构。
作为家庭教育的资深研究者,钟郁君博士曾出版《身为父母的难题》 《孩子的价值》等关于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
【前言】
我的妈妈——一个时代女性主义者
【修养篇】
第一课
在意自己的容貌
第二课
注意用餐礼仪
第三课
健康是一切的根本
第四课
倾听你内心的声音
第五课
爱自己,为自己而活
第六课
你是自己最大的支柱
第七课
对你自己诚实
第八课
谨言
第九课
竞争和比较
第十课
心存感激
第十一课
了解金钱的真正价值
第十二课
不要成为势利的人
第十三课
人生就是在不停地权衡与抉择
第十四课
比受欢迎更珍贵的回报
第十五课
正确看待权位
第十六课
别人的失误,给了你表现的空间
第十七课
对信仰抱持宽容
第十八课
优雅地变老
【待人篇】
第十九课
尊重但不要无条件地服从
第二十课
和兄弟姐妹相亲相爱
第二十一课
关于结婚和离婚的选择
第二十二课
对孩子的管教
第二十三课
朋友永远都在你身边
第二十四课
做个善解人意的主人和客人
第二十五课
微笑和礼貌的重要性
第二十六课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个性
第二十七课
尊重他人的意愿
第二十八课
让别人也赢
第二十九课
宁可人负我,不要我负人
第三十课要
有慈悲之心
第三十一课助人的艺术
【处世篇】
第三十二课
准时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第三十三课
先来后到
第三十四课
有始有终
第三十五课
做任何事都要全力以赴
第三十六课
不要把事情复杂化
第三十七课
保守别人的秘密
第三十八课
只承诺你做得到的事
第三十九课
花钱谨慎,并要懂得储蓄
第四十课
负面的行为产生负面的结果
第四十一课
行事要适当
第四十二课
凡事都要乐观且务实
【后记】
妈妈最忠实的支持者——我的爸爸
妈妈在世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她有任何不平凡和特别之处,对我而言,她是一个极有原则、严谨、守纪律的母亲。妈妈不准我做的事,列出的清单比我任何一个朋友的家长规定他们的都来得长。朋友举办的交谊活动,我通常不被允许参加,原因不是地点太远,就是因为必须在朋友家过夜。就算好不容易可以出席,我通常也会是第一个离开的人。同时我也是一个在舞会时会接到妈妈电话的人,她会询问有无发生什么事,以及理所当然地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到家。禁令清单还会不断地增加:不可以在公共场所嚼口香糖,不可以把脚放在茶几上,不可以瘫痪般地坐在沙发上,爸妈责备时不可以顶嘴。我常常被妈妈永无止境,看起来完全没有道理的规矩给气得半死。
可是,随着年纪的慢慢增长,我或多或少逐渐了解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坚持我们必须遵守一些规矩,对她来说,要我们过着正确的生活是重要的事,包括在任何场合都要举止合宜。妈妈是个非常重视细节的人,许多年来她以自己的生活和亲朋好友的实例,来让我了解她的想法和做法。
我开始体会到妈妈是一个多么特殊的女性和不凡的母亲,她以自己和所认识的人的人生经历,教会我很多生命中重要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她都身体力行并成为我学习的榜样。虽然我年轻时有时会觉得妈妈的管教令人窒息,可是她的确让我更了解自己,明白自己该追求什么,以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抱持这些信条和学得的知识,让我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得以面对诸多不同的挑战。
在这本书中,我希望和大家分享妈妈教我的道理,但唯有了解我的妈妈所扮演的角色--女儿、妻子、母亲、女性和普通人,才能对她的教诲有更全面的体会。
妈妈 1908年出生于广州市,她是一个传统家庭里第一个念普通学校与第一个拿到大学文凭的女性。她觉得我外公帮她取的名字太过女性化而决定改名,这在当时是非常勇敢的行为。
妈妈知道财务独立的必要性,因此在我外公过世后,断然拒绝哥哥要资助她到美国念研究所的提议。她后来也没依照传统,和我外婆希望的对象成亲,而是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婚。
在妈妈身上融合了多重特质,她拥有中国的传统美德--孝顺、责任感,也有着完整的现代价值观而能独立思考,为了捍卫自己的信念,在必要时甚至不惜挑战传统。
我妈妈的这些教诲就好像一道道菜,其中充满了酸甜苦辣的不同滋味,伴随着每一个实际的生活例子。有些人也许会觉得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与网络化和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我绝对相信它们存在的必要。这些课题都是关乎人类的基本价值和原则,有许多已经为人所忘,或是在追求进步的快速步调时被忽略了,其实它们历久不衰,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合宜的。
……
外婆和妈妈都称得上是美女,可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是,妈妈从不认为需要依靠很多化妆品来装扮自身。然而,妈妈的想法并不为家中其他人所认同。当我两岁的时候,我的五姨,也就是妈妈的姐姐,趁着妈妈不在家的时候,用胭脂唇膏把我狠狠装扮了一番。妈妈回来后,对化了妆的我很不以为然。虽然五姨认为那样的我很漂亮,但是妈妈觉得我看起来非常不自然,一点也不像个孩子该有的模样。
这本书在主题的深度上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拓宽,它超越了单纯的亲情赞颂,成功地将个体经验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书中关于“时间观”的探讨尤为引人深思。母亲教导孩子,时间不是线性的河流,而更像是一个不断重叠的圆环,过去的经验总会在未来的某个节点上重新闪现并发挥作用。这种对生命连续性的理解,极大地缓解了我对“逝去时光”的焦虑感。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现在都是过去积累的结果,也是未来可能被回顾的“当下”。此外,本书还涉及了关于“边界感”和“独立性”的讨论,这些主题在当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没有将母亲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的圣人形象,而是坦诚地展现了母亲在教育过程中的挣扎与学习,这使得书中的教诲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温暖人心,又能引发深刻反思的佳作,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慰藉,更是一种面对复杂世界的清醒和韧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它并非那种一味说教或高屋建瓴的“成功学”读物,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生活片段集锦。作者非常擅长运用细节描写来烘托主题。比如,在谈及“延迟满足”的重要性时,书中并没有直接罗列理论,而是花了相当篇幅描绘了一个童年场景:母亲如何引导孩子等待收获自家院子里一颗需要漫长时日才能成熟的果实。那种对期盼与坚持的细腻捕捉,让读者仿佛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那种缓慢积累带来的巨大成就感。语言风格上,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清晨的薄雾般轻柔,时而又像夏日午后的雷阵雨般酣畅淋漓,情感的张弛有度,避免了阅读过程中的审美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巧妙地在不同的章节之间设置了相互呼应的线索,使得整本书的结构紧密而不显刻意,读完一个单元后,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接下来的内容的好奇心。这种结构上的匠心,体现了作者在组织材料上的深厚功力,让“人生哲理”的传达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可读性。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这源于作者对普世情感的精准捕捉。书中描绘的许多场景,尽管可能不是我个人经历的原版复刻,但其中蕴含的母爱、对失败的恐惧、对真诚友谊的渴望等,却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底色。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了“接受不完美”的课题,作者用母亲教导孩子缝补一件破损毛衣的故事来阐释,针脚的歪斜和线的颜色不一,非但没有让毛衣变得更糟,反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痕迹”。这句话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完美主义”的执念。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没有试图为你提供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而是让你明白,通往成熟的每一步都可能伴随着跌倒和修正。它像一位睿智的引路人,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通过故事引导你去发现自己的答案,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灌输更有力量。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面对挫折时,是否因为太过关注表面的瑕疵,而错失了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温暖而有力量的感觉。封面采用了一种柔和的米黄色调,上面点缀着几笔手绘风格的图案,像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美好瞬间。字体选择上,主标题“妈妈教我的人生课”采用了略带圆润的手写体,仿佛是母亲在信纸上工整地写下的寄语,让人立刻联想到亲情的温度。我特别喜欢封底那段简短的推荐语,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张的辞藻,只是平静地叙述着“那些最朴素的道理,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智慧”。这种内敛的处理方式,恰恰精准地抓住了全书想要传达的核心精神——回归本真,从日常点滴中汲取力量。内页的纸张质地也非常考究,触感细腻,阅读时眼睛不会有任何疲劳感,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依然能保持愉悦的心情。翻开扉页,扉页上印着一句不知名古人的小引,一下子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沉思的氛围,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做了绝佳的铺垫。可以说,光是拿到这本书,从视觉到触觉的体验,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对心灵的初步洗礼,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位“妈妈”究竟传授了哪些珍贵的“人生课”。这种从外在包装到内在气息的统一感,实在难得。
评分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散文质地极为纯粹和干净。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白话的流畅性。她擅长运用比喻和象征,让抽象的人生概念变得具象化。例如,她将“勇气”比作冬日里破土而出的第一棵草芽,强调了它蕴含的坚韧与生命力。这种文学性的提升,让这本书摆脱了许多同类型读物可能出现的平淡直白,而拥有了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视角上的灵活转换,时而以孩童的懵懂视角去观察世界,充满了童趣和发现的喜悦;时而又切换到成熟的审视者角度,对往事进行深刻的回溯与提炼。这种双重视角的交织,使得全书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让不同年龄层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悟。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场关于如何用优美而精确的语言去描摹生活的修行。
评分推荐!
评分第一章 清晨,宁静的海面,粼粼微波中,闪耀着初升太阳的金色光芒。 离海岸一英里的地方,一艘渔船在下饵捕鱼,海鸥们有早饭了,这个消息在长空旋即传开。刹那间,成千上万只海鸥飞来,东躲西闪争抢一点早饭。又一个忙碌的日子开始了。 只有海鸥乔纳森.利文斯顿远离群鸥、海岸和渔船,在远处独自练习飞翔。 飞到一百英尺的高空时,他垂低蹼足,仰起尖喙,努力把双翅弯成一条曲线。他开始放慢速度,直到风在耳边低语,直到海洋在身下恢复了平静。他眯起双眼,集中精力,屏住呼吸,努力使身体再弯一些……再……弯……一……英寸……突然间,羽毛蓬散开来,他失速了,向下坠去。 你知道,海鸥从不畏缩,从不失速。生为海鸥,在半空中失速简直丢脸、可耻。 但,海鸥乔纳森.利文斯顿并不感到羞愧。他重新伸展双翅,再颤抖着弯成曲线一一放慢速度,再放慢,又失速坠落…… 他是那样非同一般。 大多数海鸥不愿自找麻烦去学更多的飞翔技巧,只满足于简单地飞到岸边觅取食物,然后再飞去。他们并不在乎飞翔,在乎的只是吃。然而,对于这只海鸥,飞翔远比吃重要。 他发现,这种想法使他不受欢迎。甚至连父母也不理解他为什么整日独处,成百上千次地苦练低空滑翔。 有些事他也不明白,比如,要是在离水面不到半翼幅的高度飞行,他就能在空中停留更久一点,也不太费力。他滑翔结束时,不是像普通海鸥一样双脚朝下踩人海中,溅得水花四起,而是双脚紧贴身体,以流线型触及海面,只留下一道又平又长的水痕.当他收着双脚滑到海滩上,然后步测自己在沙中滑行的距离时,目睹这一切的父母真是忧虑万分。 “为什么?乔,为什么?”母亲问道,“难道像大家一样就那么难吗?为什么你不能放下低飞的事让鹈鹕和信天翁去做呢?为什么不吃点东西?儿子,你已经瘤得皮包骨头了!’ “妈妈,我不管什么皮或骨头。我只想知道我在天上能干什么,干不成什么,只想知道这些。” “你看,乔纳森,”父亲不无慈爱地说,“冬天快来了,船也少了,水面的鱼要深游了。要是你非学不可,就学学怎么抢食吧。飞行当然是好事,可是,滑翔不能当饭吃呀。别忘了,会飞不过是为了吃。” 乔纳森顺从地点点头。接下来的几天,他努力像别的海鸥一样做。他真的努力了,在码头和渔船周围与群鸥一起尖叫、盘旋,争抢小鱼小虾或面包渣。可是,他做不下去。 太没意思了!他一边想着,一边故意把一只辛苦得来的凤尾鱼抛给在后面追逐的饥饿的老海鸥。我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学习飞翔。要学的东西还有那么宏!
评分还没看,等看了再做追评!
评分第三十七a课保守别人的秘密 第四十二课凡事都要乐观且d务实 更多好书: 年少时,孩子或多或少都h对妈管教感到窒息。而一个智慧的妈妈,严格管k教之外更能让孩子认清自我、厘清追求,明白该坚n守的信念,该拥有的行q事分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如何从容面对不同的u挑战。 《妈妈教我的人生课》中的妈妈,正是如此。作为一个时代女性x主义者,历经战火、离乱之后,她依然笑对生活。 妈妈经营幸福人生的C智慧跨越
评分书还好,其他几家都没有卖的
评分和想象的差不多。字大,行距也大。
评分该懂得道理,学会了就是财富
评分个人十分喜欢。以后教养孩子可以用,先约束自己。
评分还没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