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有人能爱到点子上,所谓爱得得当,成长如沐春风,孩子就会如虎添翼。有的父母爱得不得当,花钱出力操心,孩子一事无成。有时候,孩子往往有那个潜力,你没有发现,等于埋没了孩子的天赋,父母则成了孩子成功的“杀手”。所以,孩子是否比别人优秀,一半取决于父母是否发现并挖掘了他的潜力,一半取决于他的成长环境以及他自身的努力。
本书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教父母如何更好地爱孩子,如何将对孩子的爱变成让孩子成功飞翔的翅膀。给父母不一样的爱的表达方式,让父母轻轻地推动孩子稳步向前
第一章 是谁剪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1
“另类孩子”,脑子有问题?/2
孩子没有性价比/7
同桌式妈妈/12
我的兴趣爱好你做主/18
痛苦的名校之路/23
疯狂的特长班/31
恨不得你一出生就成名/36
你无法设计的未来/44
第二章 为什么孩子感觉不到你的爱
苦了自己,坑了孩子/52
勤快了父母,懒了孩子/57
适度的委屈如同感冒/63
假装自己很有钱/68
像奖励员工那样奖励孩子/76
养出来的坏毛病/83
第三章 爱是无条件的接纳
以爱的名义,死磕到底/92
你是我最爱的陌生人/97
期待你说声对不起/105
一棵小草与一片草原/111
我没有你想象得那样差/120
你烦我,我也烦你/125
小时候住在农村,生活条件不好,我经常感冒生病。条件好了以后,母亲恨不能将所有的美味给我吃,对我在物质上的宠爱根本没有原则。只要我喜欢的,她都想尽办法满足我。
有一次在姐姐家,姐姐看着几岁的儿子对我说:“我要让我儿子把我没吃过的,没穿过的,都享受到。”
姐姐说这话时,我想起我们俩小时候想吃两毛钱一根的冰棍都是奢侈。所以,她有这种想法也不足为奇。母亲对我的爱,姐姐对孩子的爱,我现在对东哥的爱,都是一样的,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我说的最好的生活通常是物质生活,这也是当下父母正在做的。
有了东哥以后,我也在思索,这种最好的生活是不是有营养过剩的嫌疑?以我对儿子东哥的观察,我发现,孩子对于吃什么穿什么根本不在意,他对物质没有概念,但是,他对于快乐是有感知的。
比如,他喜欢汽车,见到车就特别喜欢。
我尽量满足他的要求,所有车模已经买得差不多了。他喜欢坐公共汽车、地铁,特别喜欢看外面的世界,对外面的一切都很好奇,我也尽量满足他。我希望以此开阔他的眼界、认知,希望他的心灵尽早长成辽阔无边的草原,而不是满目枯黄,连一棵树也没有。
我也因此想起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想起母亲对我在物质上的宠爱,但她从来没有想过在我的成长中,补充我心灵所需要的钙质与滋养,没有问过我在学校过得是否快乐,没有想到一个好朋友对我的性格形成、心理健康有多重要,更不会想到一本喜欢的书对我的阅读与理想的深远影响……
上小学三年级时,我偶然看到一个男生有图画本,特别喜欢。男生的图画本很多,经常撕掉扔了,他的父母都是挣工资的人,家里有钱,扔了旧的还有新的。男生看出我喜欢他的图画本,对我说:“给你可以,我要在你身上练三下拳击。”
不知道男生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交换条件,我像做了一笔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生意一样,生怕对方变卦,痛快地扔过一个字:“好!”
就这样,我挨了他重重的三拳,疼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但我忍住了。然后,我得到了渴望已久的从图画本上撕下来的三张纸。上面有图画,我照着上面的样子开始涂鸦,那是我在美术上的最初启蒙。从此以后,我渐渐知道了《蒙娜丽莎》,知道了梵高,知道了吴冠中的水彩画、张大千的经世之作。那些画作,给了我无限美好的联想。
读完第一部分后,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情绪上的过山车。这本书的文字功力极强,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教育学术语,而是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来描绘亲子关系中的那些微妙张力。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期望值的管理”,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父母的期望比作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而孩子则是那个试图在气球外壁上找到平衡点的杂技演员。这个比喻深深触动了我,因为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意中将过高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强加给了我的孩子,而一旦孩子表现出任何“不符合预期”的迹象,我内心的焦虑就会瞬间爆发,并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亲子互动中。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指责父母,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这种“不成功感”的根源,往往不是孩子不够努力,而是我们设置的跑道本身就不适合他们。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翻阅笔记,试图将那些醍醐灌顶的瞬间记录下来,生怕自己一转身就忘记了这种清醒的认知。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最持久的感受是获得了一种“被授权”的感觉。这种授权并非来自作者的权威,而是源于对自己直觉和判断力的重新肯定。在被海量信息和专家建议淹没的今天,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别人家的孩子”的光环里,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个体化的艺术。这本书并没有给出任何保证“保证你的孩子一定成功”的虚假承诺,它所提供的,是关于如何建立一个更健康、更有弹性的家庭生态系统的蓝图。它鼓励父母去扮演“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导演”或“修正者”。最后的章节,作者回归到了对“幸福”的定义,将成功的衡量标准从外在的成就清单,转向了内在的平和与满足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你在读完合上封面时,不是感到压力更大,而是感到一种深沉的、可以付诸行动的平静,准备好以一种更真实、更少评判的目光,去迎接每一个日出和孩子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带着一丝焦虑和探究的色彩,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会被它吸引过去。我原本对这类探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这类书太多了,很多都是老生常谈的翻版。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叙述方式却颇为新颖,它没有直接抛出“成功学”的口号,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深夜里和你进行一次坦诚的交谈。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的、难以言说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比如,书中对于“好学生”和“成功人士”的定义进行了深刻的解构,它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我们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可能本身就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偏差,这种偏差正在无形中压垮我们的孩子,也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陷入无休止的比较循环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家庭动力学时所展现的细腻观察力,那不是冷冰冰的理论分析,而是带着温度的、基于真实案例的剖析。它让我开始反思,我追求的“成功”,究竟是孩子真正的需求,还是我个人未竟的渴望在下一代身上的投射。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不得不正视自己教育理念中那些隐藏的假设和盲点,迫使你去重新校准自己对“好父母”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似乎遵循着一种“问题剖析—心理溯源—实践建议”的递进逻辑。在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对成就的过度推崇之后,作者开始转向了对“内在驱动力”的挖掘。这一点对我来说是极具启发性的。我一直以为,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是塑造孩子行为的有效工具,但书中通过几个极具说服力的案例表明,当一个孩子失去了自我探索的乐趣,仅仅为了迎合外部标准而行动时,他们的创造力和韧性就会被极大地削弱。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关于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但处理得非常自然,完全没有生硬的说教感。这些科学依据为那些看似“玄乎”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性。我特别喜欢它对“失败”态度的转变,它不再将失败视为终点,而是看作一次必要的信息收集过程,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于“不犯错”的执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同一位严谨的社会评论家,对教育产业化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时而又化身为一位充满同情心的心理治疗师,温柔地抚慰着父母们疲惫的心灵。有一段关于“社交比较陷阱”的论述,简直是字字珠玑。作者精准地指出了社交媒体时代下,父母之间隐藏的竞争性展示是如何毒化了家庭氛围的。我们习惯性地在朋友圈里分享那些光鲜亮丽的“高光时刻”,却对孩子挣扎的日常闭口不谈,这种集体性的“表演型教育”加剧了个体家庭的孤立感和无力感。这本书大胆地挑战了这种“集体沉默”,鼓励父母们去拥抱真实和不完美。它提供的工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育儿秘籍”,而更像是一套“心智重塑”的工具箱,它教会你如何有意识地抽离出外界的噪音,重新聚焦于自己孩子独特的节奏和需求。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因为文中的描述而笑出声来,那是一种被深刻理解后的释然的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