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十年3:1994-1996

读书十年3:1994-199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扬之水 著
图书标签:
  • 读书笔记
  • 个人成长
  • 文化评论
  • 90年代
  • 文学
  • 思想
  • 阅读
  • 回忆
  • 散文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70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564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4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读书十年(1994-1996)(精)》由扬之水所著,本书是《〈读书〉十年》系列的第三册,记叙作者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至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五日调离《读书》编辑部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另附录关于《读书》杂志的旧文两篇。最后为全三册的人名索引,收录人名一千二百个,以方便读者检索。读者在本册中看到的,有一如既往的编著往来、读书买书、异地的旅行,也有作者第1次披露的母亲一方的家世,又以沉痛笔墨记叙了“文革”中一位小学老师的遭遇。日记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已转向《诗经》名物研究,至此奠定了作者后来的学术方向。读者们或许已明白这三册稍加整理后出版的日记,从微观的角度表现了八九十年代之交知识界风气的转移与中国社会的变化,那些月旦人物的“私语”、老先生们的言谈也给我们带来许多趣味和有益的思考,同时这也的确是一个勤奋认真的读书人,在芜杂浮躁的岁月里,沉潜静思、转益多师,从年轻的杂志编辑成长为一位学者和学问家的真实记录。

内页插图

目录

一九九四年
一九九五年
一九九六年
附录
“不三不四”的《读书》
营造文化阁楼--再说“不三不四”的《读书》
后记
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读书十年:1984-1993 卷首语 献给所有在文字中寻求慰藉与力量的灵魂 我们即将翻开的,是“读书十年”系列中承前启后的一卷。如果说前两卷(1984-1987,1988-1990)记录了我在知识海洋中摸索前行的青涩与激情,那么这一卷,《读书十年:1984-1993》,则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跨度——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强劲拂过,到世纪之交的前夜,中国社会与个体精神世界剧烈嬗变的十年。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阅读清单的罗列,而是一份时代精神的侧写,是我个人认知地图的重建过程。在这一时期,我不再满足于对古典名著的仰望,也不再沉溺于纯粹的文学审美,而是开始以一种更为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打量那些塑造我们时代底色的思想巨著与前沿思潮。 一、 思想的碰撞与坐标的确定(1984-1989):从启蒙到反思 1980年代中后期,是思想界空前活跃的“黄金十年”。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松动,思想的闸门也随之打开。我清晰地记得,那时的书店,仿佛是通往世界的秘密通道。各种西方思潮的译本,以几乎令人目眩的速度涌入读者的视野。 哲学的回归与对“人”的重新定义: 在这一阶段,对于西方现当代哲学的饥渴是无法抑制的。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哲学”,如同惊雷般震撼了我对传统道德体系的认知。我不再将世界视为黑白分明的两极,而是开始理解生存的复杂性、价值的相对性,以及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寻求自我立足点的艰难。 萨特的存在主义,尤其是关于“自由即被判处自由”的论断,深刻地影响了我对个人责任的理解。那时,许多年轻人都在追问:在一个价值重估的时代,我该如何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本真”存在?这并非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机遇与困境息息相关的迫切问题。 历史的纵深感: 伴随哲学思辨的,是对历史宏大叙事的审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虽然在后来的时间里被更精细的研究取代,但在那个年代,它提供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全球视野,将中国的历史放入一个更广阔的坐标系中去衡量。更重要的是,我对本土历史研究的关注显著增加。那些关于近代史转折点的严肃学术著作,让我开始尝试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矛盾与代价。 文学的转向——对现代性的追问: 文学方面,我不再只关注语言的精妙,而是深入探究文学如何承载时代的重量。卡夫卡的疏离感、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提供了一种看待现实的全新“滤镜”。我们开始用更成熟的眼光去阅读本土的先锋文学作品,那些作品对语言的实验,对传统叙事的颠覆,正是我们渴望挣脱束缚、寻求表达自由的佐证。 二、 时代的转折与个人内向化的探索(1990-1993):在沉寂中积蓄力量 进入九十年代初,外部世界的剧烈震荡,使得许多讨论从公共领域转入了更私密、更内向的探索。书籍成为逃离喧嚣、沉淀思绪的庇护所。这一时期的阅读,更注重知识体系的夯实与心智的磨砺。 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介入: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我深知,如果不理解驱动这个新世界的底层逻辑,任何思想都将是空中楼阁。因此,这一时期是我的经济学启蒙期。亚当·斯密的经典理论固然重要,但更具实践意义的是对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的梳理,以及对发展经济学案例的研究。我试图通过这些工具,理解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如何被财富的再分配所重塑。 与此同时,对社会学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我开始阅读涂尔干、韦伯的经典文本,尝试理解“社会事实”、“理性化”这些概念如何解释我们所处的快速变迁的社会形态。我着迷于观察传统社群的解体与新型社会关系的构建过程。 心理学的探索与自我的重建: 在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化时,向内求索成为一种必然。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荣格的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理论,为我提供了一套理解人类行为深层驱动力的框架。这不仅仅是兴趣,更是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外部世界中,保持心智稳定、清晰认知自身欲望与局限的生存技术。我开始认识到,一个真正成熟的个体,必须先学会剖析自己的“内在世界”。 经典的再阅读与体系的构建: 在接触了大量新思潮之后,反而促使我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作“常识”的经典。黑格尔的辩证法、康德的批判哲学,在经历了前十年的思辨洗礼后,我能以一种更深刻、更少教条主义的眼光去重新品读它们。我开始着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试图将碎片化的阅读经验熔铸成一个相对自洽的认知结构。 结语:时间的馈赠与未来的期许 回顾这十年(1984-1993),我所阅读的,是思想解放的浪潮,是社会重构的图景,是个人在宏大叙事中寻找微小而坚实的立足点的挣扎与成长。这些书籍,如同一粒粒精确测量的沙子,共同构筑了我对世界的基本坐标系。它们教会我提问,教会我怀疑,更教会我在拥抱新知的同时,不忘对历史与人性的敬畏。 此刻,站在新的门槛前,我深知,每一次阅读的完成,都意味着下一次探索的开始。那些被吸收的智慧,已内化为我观察世界的底色,它们将继续指引我,走向下一个十年、乃至更远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阅读状态时所采用的那些极具画面感的语言。他将沉浸于书本世界的体验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与文字进行深度对话时的心流状态,几乎可以透过纸面感染到屏幕前的我。他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阅读过程具象化,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滋养是如何发生的。此外,书中对不同文化现象的穿插评论,也展现了作者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批判性思维。他并非孤立地看待文本,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这种立体化的分析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阅读记录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思辨的张力。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不仅收获了关于那几年文化事件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被激发了一种重新审视自己“精神食粮”的动力。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布局堪称一绝,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对不同领域阅读体验的反思与评论。作者对经典文献的解读角度常常出人意料,他总能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挖掘出作品深层次的哲学内涵或时代隐喻。我发现,他引用的那些书目,即便有些我早有耳闻,但经过他的重新阐释后,立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深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展现自己博学多才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和开放的态度,他不是在居高临下地指导读者该读什么,而更像是一个热情的引路人,真诚地分享着他在探索知识海洋中的心得与乐趣。这种亦师亦友的交流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智识的共鸣,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阅读”这一行为本身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透露出那个特定时期知识分子对“真”的执着追求。在信息尚未爆炸、媒体还未全面渗透的年代,阅读的纯粹性显得尤为珍贵。作者笔下的每一次阅读选择,都似乎蕴含着一种对价值的筛选和对真理的探寻。他记录下的那些阅读困惑、思想挣扎,都显得无比真实和接地气,没有美化,只有真诚的记录。这种“素面朝天”的写作态度,使人倍感亲切和信赖。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指南,而是一份坦诚的“精神自述”。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翻出自己书架上那些蒙尘的老书,重新去体味那种“与巨人对话”的震撼与敬畏。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阅读参照系,让我反思自己当下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是否正在透支精神的深度。

评分

如果说有些回忆录或读书笔记显得过于个人化和碎片化,那么这部作品则成功地在个人体验与公共记忆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作者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克制的激情,他对于所经历的事件和阅读的书籍,既有深刻的个人情感投射,又不失客观冷静的梳理和判断。这种“在场感”和“抽离感”的完美平衡,使得作品的厚度远超一般纪实文学。我特别留意了他处理时间跨度的技巧,如何在短短几年间,梳理出一条清晰而富有层次的思想成长轨迹。这要求作者对素材进行精妙的筛选和重组,绝非信手拈来。对我而言,阅读的过程像是在解开一个复杂的智力谜题,每当理清一个脉络,总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阅读范本,关于如何系统地记录、反思和内化知识的积累。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的感觉,仿佛瞬间被拉回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个充满变革与活力的时期。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细腻,他没有采用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勾勒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我尤其欣赏他对当时社会思潮变迁的敏锐洞察力,那些关于个体价值、社会责任以及艺术探索的讨论,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场景或某段文字,联想到自己记忆中模糊的旧时光,那种怀旧的情绪被精准地触动了。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了特定年份的书,更像是一部情感的编年史,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知识分子在转型期的挣扎与坚守。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又不失灵动,他擅长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深意,让人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又能获得智识上的满足。

评分

3诗经《扬之水》

评分

继往人民社,找倪为国。他说,已联系好文艺社的招待所,但要明天才能住进去。那么今天仍要去找朱学勤想办法,在蓝天宾馆住一夜。倪送了几本书,又要留饭,不好意思多叨扰,乃别。

评分

《香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

评分

在隆福寺购得《方苞集》,在琉璃厂购得《世界文明史》(二)、《希腊瓶画》、《中国近代史词典》。午间到北京部接张锦,他准备明年三月应邀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此番来京专为催办签证事,以研究生身份被邀外出讲学,似无多先例。

评分

读书十年3:1994-1996读书十年3:1994-1996

评分

喜欢读这种生活散记,特别还是读书这本我高中就在读的小书

评分

肯定是正品,印刷很精美。到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中华书局 2012年2月精装再版

评分

《明式家具之前》上海书店 2011年1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