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的日本人》继黄遵宪、戴季陶之后,又一部中国学人撰写的日本文化论力作!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日本情结,不管你是爱它还是恨它。
日本这个国家是一个谜,日本的民族性格更是一个谜。如今,有人要来破解这个谜了。为了破解这个谜,李兆忠先生选取了一个颇为新颖独特的角度,即从剖析日本在近代史上所扮演的“暧昧”的角色入手,让读者从中窥探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性。
而在破解这个谜的过程中,李兆忠先生并不满足于在书中直接为读者提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事实(直接和间接的),又根据自己在日本近四年的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以细致生动的叙说和不无雄辩但又入情入理的分析,让读者从中自然地引发出结论和答案来。
中国与日本有两千年交往的历史,近代以来又吃过日本的大亏,按理讲,中国应该懂日本,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时至今日,中国知识界一谈起日本,引经据典的,依然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仿佛诺大一个中国就没有人懂日本。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增强,中国人对日本的无视或轻视变本加厉,在“大中华”与“大西方”的双重遮蔽下,日本的庐山真面貌离我们越来越远。而在中日关系时好时坏、动荡起伏的背景下,《暧昧的日本人》为读者切实了解日本以及如何看待日本人,提供了独特而有说服力的依据和视野;为中国人正确认识日本人与正视中日关系和文化的差异,提供了鞭辟入里的内容和分析。
《暧昧的日本人》作者李兆忠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著名学者,他的专著《东瀛过客》《看不透的日本》《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等都曾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
《暧昧的日本人》可读性非常强,作者这次修订不同以往,对全书章节作了重要调整,大刀阔斧,将次要的内容及枝蔓悉数删去,压缩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融入作者新的研究成果,并对文字作了进一步的锤炼。经过这一番瘦身整形,全书精神了很多,主题更突出,文脉更畅通,更适合读者阅读。
《暧昧的日本人》时效性强,刚刚发生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再次引发中日关系危机,中日关系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暧昧的日本人》适时而出,对读者了解日本、正视日本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暧昧的日本人》新意迭出,发人所未发,笔触直抵日本人文化心理的深层!“暧昧”在日本人身上表现得如此极端,足以成为其民族性的“品牌”。他们尚武又爱美,封闭又开放,自然又人工,顺从又反抗,视“瞬间”为“永恒”,模仿中又有创造……但是,一旦涉及“大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根本利益,日本人从来不含糊,而是清晰到极点。《暧昧的日本人》,便是一本深度剖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书。作者以亲身经历解读日本,融敏锐的感性与深邃的理性为一体,发人所未发,所持论点独树一帜、立意新颖。在总体上对日本持批判态度,目光冷峻而客观,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日本人的社会文化心理。其开阔的文化视野,使本书左右逢源,揭示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对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的文化,以及中日之间的差别等,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作者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日本人及其生活背景的切身感受和体会,从大至阴云笼罩的“二战”五十周年祭、靖国神社、金元外交,小到塌塌米、和服、晨浴、相扑、茶道、名片、敬语、狗文化乃至大小便规则等,对此都逐一作了描述和剖析。他成功地将艰奥的学术问题通俗化、大众化,寓形而上的文化忧患于丰富生动的材料和自由不拘、明白流畅地表达之中。在他的笔下,“暧昧”这样—个难解甚至难说的话题不仅变得具体实在、亲切可感,转化为学理上的清晰与旨趣上的贴近,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穿透其表、正确观察日本的新的视角。
李兆忠,1957年生于上海,1978年初考入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1982年初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1989年初赴日,游学四年,1992年底回国重操旧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出版专著有《暧昧的日本人》《东瀛过客》《看不透的日本》《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等。
我偶然有幸拜读大作《暧昧的日本人》,大为敬佩。这本书材料之丰富、观察之精微、思想之深刻、行文之刘畅,特别是立论精到而不片面,实为同类书中所少有,是可继武鲁斯·本尼迪克特之《菊与刀》。特别是日本这个国家与我们关系太大,实需使国人对它有一个较好的了解,才能较好地同它打交道。我认为尊著为这一领域的一项重要有益的贡献。
——张毅君(外交部美大司原司长)
作为中国智囊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作者曾在日本生活四年,对日本社会有的广泛的体
前言
第一章桃太郎精神l
一、活着的桃太郎
二、尚武的民族
三、佩利:日本的恩人
四、强者崇拜的背后
五、日本人的两副面孔
第二章小日本与大日本
一、不分级别的相扑比赛
二、日本人缘何迷恋相扑
三、“微型英雄”的世界
四、近代史上的三次对外战争
五、决心与信念
第三章日本人的爱国心
一、“国”与“天下”的博弈
二、单一民族的幸运
三、骨子里的排外
四、爱国的代价
五、海外的“国中之国”
第四章“神国”的自醉
一、“神国”的精神风土
二、“万世一系”的天皇
三、“神风”拯救日本l
四、天皇不倒翁
五、女天皇风波的背后
第五章日本沉没
一、超敏感警报系统
二、鸦片战争的前车之鉴
三、太平天国革命与明治维新
四、东方“犹太人”
五、“中国威胁论”
第六章台风性格
一、“忍耐”与“突发”
二、喜怒无常的日本人
三、能乐:面具下的情感火山
四、茶道的功能
五、擅长偷袭的民族
六、感伤与虚无
第七章无常与有常
一、日本人的无常观
二、不匀衡的世界
三、飘散的樱花
四、感伤与进取
第八章“技”与“道”
一、东方“小人国”
二、“大”中国
三、迷走于细节之美
四、“道”的王国
五、匠人气质
六、螺丝壳里做道场
第九章洁癖之邦
一、嗜澡如命的民族
二、“榻榻米”文化
三、洁净就是美
四、无菌语言
五、“洁癖”的象征
六、小题大做的日本人
七、“他人不洁”的思想
第十章装饰的世界
一、套盒的象征
二、“摆”的艺术
三、和服的奥秘
四、迷人的东瀛女子
五、登峰造极的“死亡美学”
第十一章狗的象征
一、狗的乐园
二、中国人的“狗道”
三、小人与狗
四、八公的故事
五、狗文化的风土
第十二章名片的国度
一、泛滥的名片
二、姓氏超级大国
三、敬语的天国
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十三章服从与忍耐
一、行进在导游的旗帜下
二、大小便规则一二三
三、地铁里的日本人
四、黑泽明的担忧
五、个性的毁灭与培养
第十四章外语低能之谜
一、沉默的日本外交官
二、日本人的苦衷
三、三点一线的日语
四、不可侵犯的语言主权
五、此一时、彼一时
六、想起了冈仓天心
第十五章恶魔的语言
一、原爆纪念碑铭文风波
二、主语的隐遁
三、小主语与大主语
四、日语里的“关键词”
五、说“不”的禁忌
六、关键在结尾
第十六章汉字的圈套
一、中国的日语大师
二、汉字的陷阱
三、“猪”与“豚”的区别
四、汉语的返销
五、汉字文化圈的独特景观
第十七章“大和”文化黑洞
一、日本的法宝——“和”
二、跳跃式发展的日本历史
三、神道与佛教的“混合”
四、儒家文化的容受与篡改
五、夭折的“神耶合一”
第十八章菊与刀
一、自相矛盾的日本人
二、日本文化之迷:“中空”
三、相对主义的价值观
四、思维的柔软性
五、美丽的日本刀
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十九章日本的困境
一、日本文化的孤立性
二、“村八分”:集团主义的运作机制
三、欺侮与谢罪
四、集团主义的自闭症
五、世界的孤儿
日本为什么会陷于如此尴尬的困境?这种“强大而又锐利的暧昧”又是怎么形成、并且缠住日本的?大江主要是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论述问题的,换一个角度看,这一切与日本的文化传统紧密缠绕。在我看来,是日本文化本身的“暧昧”,造成日本历史处境的暧昧。
这本书的配乐感极强,如果把它改编成电影,我相信导演会非常头疼如何捕捉那种无声胜有声的张力。它不是一部靠情节驱动的小说,更像是一部聚焦于“氛围营造”的艺术品。作者对环境的渲染达到了近乎催眠的效果,无论是描绘阴郁的北方小镇的冬日黄昏,还是阳光充沛却人影稀疏的海边度假村,那种渗透在空气中的情绪,比任何直接的心理描写都来得更具穿透力。我尤其喜欢它对“沉默”的刻画,书中那些最关键的转折点,往往都是在长久的沉默之后爆发的,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阅读过程中,我的心跳似乎也跟着书中的场景起伏不定,时而压抑,时而又被突如其来的某种微小的美好(比如一个恰到好处的善意眼神)所照亮。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关掉周围所有的光源,只留下书页上微弱的光芒,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构建的世界中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夏日午后的微风,不紧不慢,却有着一种令人沉醉的魔力。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无论是主角在老式咖啡馆里观察到的侍者袖口微微的褶皱,还是雨后街道上湿漉漉的柏油路面反射出的霓虹灯光,都描摹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充满了烟草味和淡淡香水味的场景之中,与书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经历那些微妙的情感波动。情节的推进不是靠突如其来的大事件来推动,而是依靠那些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犹豫、试探和最终的释然。特别是关于主人公如何处理与他童年玩伴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时,那种内心的挣扎和自我和解的过程,写得极为细腻和真实。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tter着某一个句子,感受它背后蕴含的深厚意境。它更像是一首慢板的爵士乐,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充满了余韵,让人在安静下来后,还能持续回味那份独特的美感。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敢于把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间隙”放大,让读者在这些间隙里找到共鸣。
评分作者的文笔风格非常大胆和先锋,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意味。它拒绝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不断地抛出疑问,挑战读者既有的认知框架。语言上,大量运用了晦涩的意象和哲思性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啃食坚果的快感——你需要用力,但回报是极其丰富的内涵。这本书的对话部分尤为精彩,角色之间的交流充满了潜台词,真正能说出口的话往往是最不重要的那部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身份认同危机”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用说教的方式来阐述,而是通过角色在不同场合下“扮演”不同角色的行为,不动声色地展示了现代人在社会压力下的自我异化。初读时,可能会因为某些晦涩的表达而感到费解,但一旦抓住作者抛出的核心意象(比如“破碎的镜子”或是“永远在播放的磁带”),整个世界的逻辑就串联起来了。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用来“放松”的书,它更像是邀请你进行一场智力和情感的双重马拉松。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记忆的不可靠性”这一主题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处理。作者通过多重叙述者的视角,不断地对同一事件进行回溯和重构,每一次重构都带着叙述者当时的情绪滤镜,导致读者看到的“事实”始终是模糊且不断变化的。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颠覆了传统小说中“作者即真理”的设定,迫使我这位读者必须全程保持警惕,去分辨哪些是真相,哪些是自我美化的产物,哪些仅仅是时间造成的扭曲。特别是当两位主要人物回忆起他们人生中那次决定性的分别时,他们的版本出现了巨大的、但又都极其合理的出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精心编织的叙事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故事,而在于它如何迫使你反思自己过去所相信的一切故事的真实性。读完之后,我对自己过去经历的一些事情的记忆都产生了一丝怀疑,这是一种令人兴奋又略带不安的认知上的冲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可谓是匠心独运,它采用了非线性叙事,但高明之处在于,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强了悬念和代入感。故事线索如同多股细小的溪流,时而汇合,时而又各自奔腾,直到最后的合流处,才豁然开朗,所有看似无关的碎片瞬间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时间维度的切换处理,那种从记忆深处的闪回,到当下紧迫情境的拉扯,处理得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这种叙事手法考验读者的耐心,但一旦适应了它的节奏,你会发现,每一次时间维度的跳转,都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剖析。例如,某一段对过去某次争吵的回忆,仅仅用了三段话,却精准地揭示了两位主角在那个时间点上最核心的矛盾,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实在是高水平。读完最后一页,我甚至需要花上几分钟时间来整理思绪,不是因为情节复杂难懂,而是因为那种被引导着体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复杂情感旅程后的满足感和些许的迷失感。
评分非常地独到
评分所谓感恩,就是把从小到大照顾过你的人,一个一个请出来,在脑海中想一下、谢谢他们。童年时期的老师,最令我们难忘,他(她)们在许多生活小事上、无数节课堂上照顾和指导过我们,让我们终生受惠无穷,甚至有些老师,我现在还依稀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有一位家庭教师,他的可爱处就是从来没有大声讲过一句话,永远是那么温熙和蔼,无论我们功课做得好不好,他始终以一贯的柔和态度对待我们,动作永远那般斯文、不缓不急。在我的心目中,像这位曾经帮我们补习过的老师,我始终记得他,虽然他所教授给我的学问内容已淡忘模糊了,但是他留下来的印象,却永铭心坎,这种影响是一生一世,所以我感谢他。
评分还没看,书本没有什么问题,但为什么没封装?一打开书都卷了。
评分很不错的书呢,刚到货就迫不及待地向学生推荐呢。
评分当我们起心动念,这个意念便具有足够的能量,然而一般人不知道怎么在生活中来运用它,一旦你知道以后,就不会胡思乱想,因为你会告诉自己,那些乱糟糟的思绪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尤其不要动妄念去伤害别人。相对的,感恩的功课你要一点一滴、日积月累的去做,从父母、亲人、老师、同学、你的上司同事们着手,例如曾经有多少人照顾过你、帮助过你,你要逐一地去回想、深刻地追忆,即使今天做不完,明天再继续做,养成习惯天天做;当你做久了,很多感觉都会自动浮现出来。
评分装订得有点马虎。不知道是不是正品
评分暧昧的日本和日本人,精于细节,止于完美。作者李兆忠在看待日本这件事上,有作为天朝上国的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一贯的高姿态,也有着当下开放的中国人对自身的反思和警醒。文章很有趣,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发现日本人与中国人的差别。如果想了解日本及日本人的生活,建议看一下这本书;如果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靖国神社不了解不理解,建议看一下这本书。
评分装帧不错,看后评价。
评分不错的商品,家里人都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