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初版于1955年,是瓦尔特•舒尔茨的教职论文。在本书中,舒尔茨对谢林晚期哲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晚年谢林对于理性与绝对者的关系进行了更彻底的也更艰涩的思辨,谢林晚期哲学绝非一种基督教哲学,而是纯粹的、正统的、继续向前推进着的、 以“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为基准的观念论哲学。相对于德国观念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峰点的传统看法,他在本书中声称,德国观念论正是在谢林晚期哲学中才达成了最终的形态。谢林晚期哲学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理性永远无法把握它的前提和根基,而这也最终宣告了德国观念论这一思想范式的终结。在本书的最后,舒尔茨还继续讨论了谢林晚期哲学的自我中介的范式在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回响,试图对谢林那为人所忽视的晚期哲学做出更精准的历史定位。
【名人推荐】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个“神圣家族”(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里面,谢林扮演着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这个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评估了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功绩和定位,但另一方面,它也暗含着一个贬低性的判断,即认为谢林哲学尚未达到它应有的完满性,因此仅仅是黑格尔哲学的一种铺垫和准备。虽然爱德华·冯·哈特曼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都曾经对“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个近乎僵化的思维模式提出过质疑,但真正在这个领域里面给人们带来颠覆性认识的,乃是瓦尔特·舒尔茨于1955年发表的里程碑式的巨著《德国唯心主义在谢林后期哲学中的终结》。从此以后,学界对于谢林的关注度和研究深度整整提高了一个档次,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趋向于这样一个认识,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谢林才是德国古典哲学或德国唯心主义的完成者和终结者。——先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文版“谢林著作集”主编)
1955年,海德格尔的学生瓦尔特·舒尔茨(Walter Schulz)出版了《德国观念论在谢林晚期哲学中的完成》一书。这部指导性的著作为观念论哲学,尤其谢林的观念论哲学开启了一个尤为独特的研究领域,该领域正是由海德格尔照亮。——劳赫·胡恩(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系教授)
##涵泳中炸裂。当舒尔茨写道,“我们在这里的主要目的始终是发掘出谢林晚期哲学的基本结构和整体关联,以便于把谢林整个晚期著作的统一性理解为一种观念论式体系的统一性”,这种保持了观念论体系性的模式即构成了对黑格尔模式指责的严肃回应,也廓清了谢林与神智学及神秘主义等的界限及亲缘——即既不是放弃思想,也不是把理性与纯粹活动直接等同——终究是为了彰显理性的尊严,理性的谦卑及其尊严。在这个意义上,谢林是康德的发扬光大者,但更为丰富、晦暗,诸多开放处留待后人对话和填补。/必然会读很多遍的书。2022.1-4
评分##只能说我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康德,所以对这本书我也只是大略地看一遍。不过读完还是感慨万千,有一种一段故事结束了的感觉。一位德国老师曾经跟我说,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家有着一种理性的疯狂。现在想起来,大概这也确实是大部分局外人和研究者对他们的看法。不过,就身处其间的画中人来说,他们大抵并不感到疯狂,甚或会感到温暖和寂寞吧。
评分##总体来说很牛
评分##总体来说很牛
评分 评分##“观念论就是一种命运,是绝对还没有被征服了的命运。”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