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早期“新诗集”——《尝试集》《女神》《草儿》《冬夜》《蕙的风》等为讨论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新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上编主要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讨论“五四”前后一个自足新诗发生空间的形成,涉及报刊传播的影响、新的读者群的召唤、新书局的支持、阅读程式的养成等诸多方面;下编则关注在“新诗集”的成书、接受和历史定位过程中,新诗历史形象及合法性的塑造与追寻,从而对新诗发生的线性历史想象提出自己的质询。
本书初版于2005年,以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为基础,该论文2004年曾被评为百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出版后也曾获得第三届“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此次修订,除了文字的疏通、材料的补充外,又特别增加了附录的四篇文章,希望在勾勒新诗第一个十年发展概貌的基础上,以个案讨论的方式,更为全面地呈现早期新诗特定的文化政治意涵。
##俺也终于拜读完涛哥大作了,拜倒
评分 评分##令我读完深深感到相见恨晚的一部著作,做了很多摘抄和笔记(不单是因为深有共鸣)。上编的“文学社会学”部分启发很大,从新诗传播、出版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入手来做外部研究,对“新诗发生”这一对象的观照体现出作者的深入考证对于早期新诗复杂图景的把握,文学史研究不是单纯的“夸谁如何如何好”,它是有别于单纯的文本赏析的,我想这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魅力所在。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开阔视角下的旁征博引与对于新诗发生的「那个时代」文化特征的敏锐把握,足以证明这是一部「洗去时代窠臼」的作品。
评分 评分##上编以新诗集为聚焦中心切入新诗发生历史现场,剖析新诗生成时期的社会空间、读者群体、传播状况、阅读程式等方面,并由此视角挖掘出新诗生成期许多被历史忽略的现象,诸如新诗发生的自我建构与想象、新诗场域内部的分化与挤压等。下编进入新诗集中新诗的呈现问题、关于新诗的论争以及起点争议等问题的探讨,姜涛在扎实材料中发现早期新诗存在的巨大张力:现代性的写作冲动与纯文学观念的摩擦,具体表现为作者、读者在散文化新诗实践与对诗美期待间的矛盾。在张力外,姜涛进一步指出历史叙述中的清晰化与线性化机制,当下对新诗的思考可由反清晰、进入历史现场思考其发展可能性出发。研究打开了对早期新诗未免狭隘与零散的理解,稍感遗憾的是完全从社会学外部视角切入,不涉足早期新诗的文本分析。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