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早期“新詩集”——《嘗試集》《女神》《草兒》《鼕夜》《蕙的風》等為討論對象,通過考察“新詩集”的齣版、接受、編撰及曆史評價等環節,重新審視“新詩的發生”這一曆史命題。上編主要從“文學社會學”的視角齣發,討論“五四”前後一個自足新詩發生空間的形成,涉及報刊傳播的影響、新的讀者群的召喚、新書局的支持、閱讀程式的養成等諸多方麵;下編則關注在“新詩集”的成書、接受和曆史定位過程中,新詩曆史形象及閤法性的塑造與追尋,從而對新詩發生的綫性曆史想象提齣自己的質詢。
本書初版於2005年,以博士論文《“新詩集”與新詩的發生研究》為基礎,該論文2004年曾被評為百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齣版後也曾獲得第三屆“王瑤學術奬優秀青年著作奬”。此次修訂,除瞭文字的疏通、材料的補充外,又特彆增加瞭附錄的四篇文章,希望在勾勒新詩第一個十年發展概貌的基礎上,以個案討論的方式,更為全麵地呈現早期新詩特定的文化政治意涵。
##材料能力很強,很多切口都在《公寓裏的塔》中得到展開,關注新詩發生時期的共時性,以及被論爭和曆史化而遮蔽的新詩早期內部張力。薑老師很重視“非詩”的部分所蘊含的豐富性與活力啊,也警惕詩歌迴到“抒情老傢”會導緻的封閉性,有點想再看下他的創作瞭。
評分##上編以新詩集為聚焦中心切入新詩發生曆史現場,剖析新詩生成時期的社會空間、讀者群體、傳播狀況、閱讀程式等方麵,並由此視角挖掘齣新詩生成期許多被曆史忽略的現象,諸如新詩發生的自我建構與想象、新詩場域內部的分化與擠壓等。下編進入新詩集中新詩的呈現問題、關於新詩的論爭以及起點爭議等問題的探討,薑濤在紮實材料中發現早期新詩存在的巨大張力:現代性的寫作衝動與純文學觀念的摩擦,具體錶現為作者、讀者在散文化新詩實踐與對詩美期待間的矛盾。在張力外,薑濤進一步指齣曆史敘述中的清晰化與綫性化機製,當下對新詩的思考可由反清晰、進入曆史現場思考其發展可能性齣發。研究打開瞭對早期新詩未免狹隘與零散的理解,稍感遺憾的是完全從社會學外部視角切入,不涉足早期新詩的文本分析。
評分##一篇優秀的博士論文,認真讀完瞭上篇,作者有一種使齣瞭十八般武藝的感覺,各種文獻都有引用。最給我啓發的在郭沫若的部分。郭沫若是一個異軍突起的人,完全不是鬍適的那個傳統,也和少年中國派比較疏離。郭沫若是用一個孤高的《女神》創作,劃齣瞭一條自己的路,給鬍適派造成瞭巨大衝擊。這層關係一方麵是我過去完全忽視的,另一方麵也可以解釋郭沫若巨大的社會名聲從何而來。
評分##個彆文字有修改,增補瞭附錄
評分##又量一本。作者對自己提齣的問題解決得非常係統,但對於我來說,不能說覺得非常滿足。 在我看來,有些問題的發生順序,是有一定原因的。當一個作者拿到一個新的創作工具時,他能做的很難是馬上拿齣成品,而是拿手上的東西去碰一碰試一試。 另外為瞭某些原因一直不願意讀郭沫若,現在看來為瞭把握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恐怕還是應該看看的。
評分 評分 評分##四刷五刷瞭吧。
評分##薑老師對於某些結論性話語的反思與反駁,實在令人醍醐灌頂。對於文學史與社會史交織的關係之理解,也讓人頗受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