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四军 回忆史料2
定价:58.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787
字数:
页码:27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四军·回忆史料2》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新四军·回忆史料2》内容简介: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新四军·回忆史料2》是关于新四军各支队及浙东游击纵队的回忆史料,回忆史料的作者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旅以上干部,为反映某一地区、某一事件和重要战斗,也邀请和收录了部分团以下干部写的回忆史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版权页:
至此,路西反顽作战胜利结束。接着,我4支队7团奉命驰援路东,配合5支队等取得了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击溃了韩顽对我路东地区的进攻。
路西反摩擦胜利后,第4支队即在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的领导下,配合路西省委(书记刘顺元)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部队抽调了大批干部和从大别山撤回的地方干部一道,广泛深入发动群众,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地方抗日武装和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经过两三个月的工作,县、区、乡的民主政权纷纷建立起来。继1940年3月,我准南地区个县政权——定远县抗日民主成立之后,滁县、全椒、凤阳等县抗日民主也相继建立。当定远县成立时,领导上非常重视,同志们都很关心。为了选配一个有威望的好县长,少奇同志和有关领导机关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派魏文伯同志担任任县长。当时,魏文伯同志担心人家不会承认。少奇同志说:要谁承认,党承认你,人民承认你就行。新县长上任时,为了扩大影响,邓子恢主任还叫定远驻军负责人第4支队14团政委李世焱特意给魏文伯做了一套兰士林布的衣服。新县长上任那天,定远县召开了数千人的群众大会,隆重庆祝抗日民主政权诞生。当邓子恢陪同魏文伯县长登上主席台时,全场热烈欢呼,锣鼓喧天。会上,魏县长庄严宣布了定远县抗日民主的成立和施政纲领,并张贴安民布告,公布我们的有关政策。
在路西各县民主政权初步建立的基础上,1940年4月,成立了地区性的政权机构——路西联防办事处,魏文伯任主任。6月,成立了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由魏文伯兼(后梁从学),政委彭康(后谭光延),参谋长程式。
抗日民主根据少奇的指示,及时制定了减租减息、惩治等政策法令,公布了财政、贸易、征收公粮等条例,吸收了开明士绅、进步分子参政,大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设根据地的斗争。
序言
整体阅读下来,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力,来自于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共鸣,尽管它是一部史料汇编,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浓烈的人性光辉与挣扎。 那些对家乡的思念,对战友牺牲的痛惜,对胜利的坚定信念,都以最朴素的语言被记录下来,没有任何戏剧化的渲染,却比任何艺术加工都更具感染力。 很多篇章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久未谋面的老者,在火炉旁,用沙哑的声音,讲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那段时光。 这种“口述历史”的温度,是冰冷的档案无法替代的。 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背后,永远是具体的人,是他们做出的抉择,承受的苦难,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个时代特有的坚韧品格。 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了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让人在阅读结束后,久久不能平息,甚至会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和所处的时代,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史料记录本身。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文字马拉松”。 那些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一股子老派文人特有的执拗劲儿。 你得放慢语速,得逐字逐句地去咀嚼,它不像现在流行的那些轻快的读物,读起来毫不费力,这本书的文字是带着重量的,仿佛每句话后面都站着一位持枪的战士。 特别是那些段落描述战斗场景的时候,那种紧凑感和急促感,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氛围,简直是身临其境。 当然,这种详尽和厚重感,对于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可能需要一点适应期,它要求读者拿出足够的耐心和专注力。 但正因如此,一旦你沉浸进去,那些年代久远的术语、那些朴素的口语表达,就如同时间胶囊一般,将那个时代最原始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些看似枯燥的细节,恰恰构筑了最真实的战争图景,没有矫饰,没有多余的文学修饰,只有事关生死的最纯粹的记录。 这种阅读的“阻力”,反而成了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因为它强迫你停下来,去思考,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给我一种非常鲜明的“拼图”感。 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以某一个核心人物为主线,而是像无数个散落的碎片,由不同的亲历者、参与者,甚至可能是后来的整理者,用各自的视角和记忆,一点点地拼凑出一个宏大的历史侧面。 你能感觉到,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个体,带着各自的口音和立场,但它们汇集在一起时,却奇迹般地指向了同一个目标——记录新四军的历史轨迹。 这种复调式的叙述结构,好处是极其丰富和多元,能避免单一视角的偏颇,但也带来了一种挑战:读者需要自己去建立内在的逻辑联系,去辨识哪些是亲历的细节,哪些是事后的反思。 这种“开放式”的结构,反而更贴近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历史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条线索相互缠绕的结果。 这种没有被过度美化和统一口径的原始记录,恰恰证明了资料的珍贵性,它保留了历史的“毛刺”,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肌理,而非被精心打磨的光滑表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那种老照片的质感和泛黄的纸张,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封面上的字体,用了那种略带沧桑感的宋体,很有年代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里面到底记录了怎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我个人对历史,尤其是抗战时期的历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书本上的记载和亲历者的回忆,总会有那么一丝微妙的差别。 这本“回忆史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试图用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还原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里,那些鲜活的个体是如何生存、如何战斗、如何奉献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上传达的信息,已经成功地激起了我深入阅读的欲望,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扇通往往昔的沉重木门,需要你怀着敬畏之心才能推开。 尽管还没有翻开内页细读,但仅凭这种精心营造的氛围感,就足以让它在众多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让人期待里面是否真的藏着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真实印记。 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者对历史的尊重,也预示着里面的内容或许会是那种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细品的“硬核”史料。
评分从文献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极高的严肃性和考据精神。 那些引用到的日期、地点、人物的职务职称,都显得异常精确,即便是回忆性的文字,也努力在还原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表述,而不是任由情感泛滥。 这种对“史料”二字的尊重,贯穿了全书的始终。 我注意到其中穿插了一些手绘的地图和机构编制图,这些非文字信息,对于理解当时的军事部署和组织架构,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帮助。 它不是一本供人茶余饭后消遣的书籍,更像是历史研究者案头上必备的工具书。 这种严谨性,对于我们后人理解那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起到了基石性的作用。 它没有试图去迎合大众的阅读口味,而是专注于提供可靠的“原始数据”,这种对学术良知的坚守,在如今的出版界,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品质。 读这样的书,需要带着学习的态度,去吸收和内化那些凝固的知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