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第2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定价:32.80元
作者:李若瑜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8111681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之一,全书共分18个章节,主要对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性传播疾病、瘙痒性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附属器病、皮肤美容基本知识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皮肤疾病概述 一、皮肤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皮肤病的症状 三、皮肤组织病理学 四、皮肤病与性病的诊断 五、皮肤病与性病的治疗第二章 感染性皮肤病 一、单纯疱疹 二、带状疱疹 三、疣 四、传染性软疣 五、婴儿丘疹性肢端皮炎 六、手足口病 七、传染性红斑 八、脓疱疮 九、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十、毛囊炎、疖和痈 十一、丹毒和蜂窝织炎 十二、类丹毒 十三、皮肤结核病 十四、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十五、麻风病 十六、皮肤癣菌感染 十七、马拉色菌感染 十八、念珠菌病 十九、皮下真菌病 二十、疥疮 二十一、虱病 二十二、蜂螫 二十三、其他虫咬皮炎第三章 性传播疾病 一、梅毒 二、 三、尖锐湿疣 四、生殖器疱疹 五、 六、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第四章 皮炎、湿疹 一、接触性皮炎 二、湿疹 三、特应性皮炎 四、自身敏感性皮炎 五、婴儿湿疹 六、淤积性皮炎 七、汗疱疹第五章 药疹和荨麻疹类皮肤病 一、药疹 二、荨麻疹 三、血管性水肿 四、丘疹性荨麻疹第六章 瘙痒性皮肤病 一、皮肤瘙痒症 二、慢性单纯性苔藓 三、痒疹第七章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一、银屑病 二、毛发红糠疹 三、玫瑰糠疹 四、扁平苔藓 五、多形红斑 六、红皮病第八章 物理性皮肤病 一、光线性皮肤病 二、痱子 三、冻疮 四、手足皲裂第九章 皮肤血管炎 一、过敏性紫癜 二、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三、结节性红斑 四、白塞病 五、结节性血管炎第十章 结缔组织病 一、红斑狼疮 二、皮肌炎 三、硬皮病第十一章 大疱性皮肤病 一、天疱疮 二、大疱性类天疱疮 三、线状IgA大疱性皮病 四、疱疹样皮炎第十二章 皮肤附属器病 一、寻常型痤疮 二、酒渣鼻 三、斑秃 四、雄激素性脱发 五、甲病第十三章 色素异常性皮肤病 一、白癜风 二、黄褐斑 三、雀斑 四、黑变病第十四章 遗传性皮肤病 一、鱼鳞病 二、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三、掌跖角化病 四、毛周角化病 五、汗孔角化病第十五章 营养与代谢性皮肤病 一、维生素缺乏病 二、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 三、黄瘤病 四、卟啉病第十六章 皮肤肿瘤 一、色素痣 二、血管瘤 三、脂溢性角化病 四、汗管瘤 五、多发性脂囊瘤 六、皮肤纤维瘤 七、日光角化病 八、黏膜白斑 九、鲍温病 十、帕哲病 十一、基底细胞上皮瘤 十二、鳞状细胞癌 十三、恶性黑素瘤 十四、蕈样肉芽肿第十七章 皮肤美容基本知识 一、美容基本方法 二、皮肤老化的防治 三、皮肤保健第十八章 皮肤外科 一、皮肤外科基础知识 二、组织检查 三、刮除术 四、切除技术 五、冷冻外科 六、电外科 七、皮肤美容外科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第2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我会选择“系统性集成”。它成功地将皮肤病学、性病学、皮肤病理学、免疫学乃至内科学的交叉知识点整合在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中。阅读它时,我总能感受到一种整体感——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在讨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皮疹时,它不仅详细描述了皮损的形态,更巧妙地将肾脏、关节等内脏损害的表现穿插其中,提醒读者始终保持跨学科的思维。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知识点的碎片化。对于我们医学生而言,这种宏观的、相互关联的知识结构,是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的基石。这本书的难度不低,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完”的书,它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内化,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的深入研读,都会带来知识储备的质的飞跃。它是我们未来行医路上,可以随时取用、查阅、并信赖的工具书和知识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罕见病和特殊人群皮肤病的关注上。我们都知道,教科书往往会把大量的篇幅放在最常见的疾病上,但真正考验医生水平的,往往是那些不常见但危害性极大的病症。翻阅这本教材时,我惊喜地发现,即便是那些在日常门诊中可能一年也遇不到一两次的疾病,比如某些遗传性大疱性疾病或者罕见的皮肤肿瘤,书中也给予了详尽的描述,包括其分子基础、影像学特征以及最新的靶向治疗方案。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皮肤科这个领域保持着敬畏之心。尤其是关于老年皮肤病学的章节,它不仅考虑了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变化对手术和药物反应的影响,还特别提到了社会心理因素在慢性皮肤病管理中的重要性。这种全人(Holistic)的视角,让我意识到皮肤病不仅仅是皮肤表面的问题,它深刻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我个人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有志于从事科研或希望深入钻研皮肤科某一细分领域的同仁,因为它提供的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撑起未来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评分这本《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第2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评价,对我来说,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知识迷宫。当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严谨的排版立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详尽的临床指南,每一个章节都渗透着编写者对皮肤疾病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我特别欣赏它在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平衡把握,它没有过度地停留在晦涩的分子生物学层面,而是非常务实地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了医生在面对真实病人时可以立刻应用的操作流程。比如,在讲述湿疹与皮炎时,它不仅清晰地阐述了发病机制的多种假说,还用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展示了不同严重程度的阶梯式治疗方案,这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踏入临床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曾因为一个棘手的慢性荨麻疹病例而感到束手无策,但回过头来查阅这本书,书中对于过敏原排查和规范化抗组胺药物升级的描述,让我豁然开朗,立刻找到了突破口。那种感觉,就像是原本模糊不清的病理图像瞬间变得清晰锐利。而且,编排的逻辑性极强,从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病到疑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循序渐进,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构建起了一套坚实的皮肤病学知识框架,是我临床学习路上不可或缺的灯塔。
评分老实说,初次接触这套教材时,我感到了一丝压力,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在处理那些需要鉴别的复杂疾病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特别是关于性病学的章节,我感觉作者们采取了一种非常现代和全面的视角。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传统病原体的介绍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耐药菌株的出现、高危人群的筛查策略,以及如何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下进行敏感且有效的性健康教育。我记得有一次小组讨论,我们对一个关于梅毒的诊断难题争执不下,最终翻阅教材后发现,书中对于不同分期梅毒的血清学检测组合和动态监测指标给出了非常细致的表格说明,这不仅解决了我们眼前的困惑,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系统性地思考诊断的每一步,而不是依赖单一的经验判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精准和学术化的,每一个术语的使用都无可挑剔,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储备才能顺畅阅读。但正是这种对精确性的追求,让它成为了真正可靠的参考书,而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它迫使我不断地查阅和深化对相关基础学科的理解,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与“知其所以然”的统一。
评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本书在信息更新速度上的努力。作为“第2版”教材,它明显融入了近些年皮肤病学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提到银屑病治疗时,它详细介绍了生物制剂的不同靶点和适应症的演变,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传统的光疗和维A酸阶段。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对于一个医学教科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医学知识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一本滞后的教材很快就会失去其指导意义。我曾特意对比了旧版的一些章节,新版在分子靶点和诊断技术(如皮肤镜的规范化应用)方面的补充,使得整本书的临床指导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书中附带的丰富插图和高质量的病理切片图片,是任何电子资源都难以完全替代的。这些实物图像,对于培养临床医生的“视觉记忆”和快速识别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发现自己通过反复观察书中的典型皮损照片,对某些疾病的早期形态有了更敏锐的直觉判断,这完全是脱离了书本、仅仅依赖口头描述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