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教3大误区 9787507418620

中国家教3大误区 97875074186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朝霞 著
图书标签:
  • 家教
  • 教育方法
  • 亲子关系
  • 学习方法
  • 教育心理学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误区
  • 育儿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ISBN:9787507418620
商品编码:301360037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家教3大误区

定价:22.00元

作者:吴朝霞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074186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将针对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展开一一阐述,这些误区包括有:期望太高,爱得太过,管得太多。通过本书,你将接触到全新的教育理念——快乐教育,让孩子快乐成长。如果你真正想望子成龙,如果你真正想望女成凤,那就赶快阅读本书吧。
尽管你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可为什么他们还是不能朝着你希望的方向积极发展?尽管你很爱你的孩子,但为什么长大后,他们会做出那么不孝顺的事来?尽管你积极安排孩子学这学那,为什么他们还是一学不成?看看本书吧,它将为你解开其中的疑惑。

目录


大误区 期望太高
 节 先做人后做事
  1.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2.发挥家长表率作用
  3.重智力不轻视品德
 第二节 发现强势智慧
  1.发现孩子的特点
  2.开发孩子的潜能
  3.解答孩子的问题
 第三节 把握适度标准
  1.扬长避短,不能盲目攀比
  2.激将有度,反比不如不比
  3.生动活泼,多给孩子乐趣
第二大误区 爱得太过
 节 溺爱非爱
  1.爱护而不干涉
  2.从自理走向自立
  3.自信催化成功
 第二节 和谐适度
  1.营造和谐环境
  2.构建语言模式
  3.培养积极情绪
 第三节 满足需求
  1.在鼓励中成长
  2.在玩耍中进步
  3.在快乐中学习
第三大误区 管得太多
 节 提高家长的修养
  1.弄清惩罚对象
  2.拒绝心理虐待
  3.给孩子以权力
 第二节 与孩子打成一片
  1.唠叨再三不如规则一二
  2.千万别跟孩子较劲
  3.与其处罚不如奖励
 第三节 善待调皮的孩子
  1.好孩子并非都听话
  2.会批评不妨多鼓励
  3.善沟通关键在艺术

作者介绍


吴朝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轩水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师,现任北京创新学会启蒙教育创新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现代教育报·启蒙周刊》主编助理,专著《中国家教原则》等。

文摘


序言



智慧之光,照亮成长之路:中国家庭教育的探索与超越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情感的港湾,更是塑造人格、启迪智慧的摇篮。中国拥有悠久的家庭文化,历来重视子女的教育,期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肩负家族的荣耀。然而,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洪流中,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陷入迷茫。本书并非直接解读或批评《中国家教3大误区》,而是立足于更广阔的视野,从中国家庭教育的深层脉络出发,探寻其发展的历史沿革,剖析当下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并在此基础上,为家长们提供一套更具前瞻性、系统性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指南。 一、 历史的回响:传统家教的智慧与局限 中国传统家教,历经数千年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孔子“诗书礼乐”的教诲,强调品德修养、礼仪规范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孟子“父子仁、夫妇睦”的理念,突出了家庭和睦在教育中的基石作用。司马光《家范》所倡导的“孝悌忠信,恭宽敏惠”,更是将家庭教育的目标延伸至社会伦理。这些宝贵的传统,塑造了几代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其中不乏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智慧: 注重品德为先: 传统家教高度重视子女的品德塑造,强调“德育为首”,认为良好的品德是立身之本,是未来一切成就的基石。这种“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强调家庭榜样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是传统家教的重要原则。家长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重视文化熏陶: 传统家庭常常通过阅读经典、吟诵诗词、学习传统技艺等方式,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培养其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尊重长幼尊卑: 传统家教强调家庭内部的秩序和尊卑,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家庭的稳定,但也可能滋生僵化和压抑。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传统家教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其局限性。例如,过分强调“望子成龙”,可能导致家长将自身的期望强加给孩子,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部分传统观念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尊重和理解相悖;以及对子女个体差异的忽视,可能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本书将带领读者回顾这些历史印记,理解传统家教的精髓,并辨析其在当代社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更具智慧的教育探索。 二、 当代的挑战:家庭教育的新课题与新困惑 进入21世纪,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增长,都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家长们在育儿的道路上,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承受着新的困惑。本书将深入探讨以下几个当代家庭教育中的关键议题: “鸡娃”现象的根源与反思: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鸡娃”——即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优势而投入大量精力与资源的现象,日益普遍。本书将从社会、家庭、个体等多个层面,剖析“鸡娃”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并引导家长思考这种教育模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孩子的学业压力过大、身心健康受损、独立思考能力减弱等。我们并非否定家长对孩子成功的期盼,而是强调以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式,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数字时代下的育儿困境: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既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带来了沉迷网络、信息过载、价值观混乱等潜在风险。家长们如何在引导孩子健康使用电子产品,平衡线上线下活动,保障孩子视力健康等方面,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书将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家长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 亲子沟通的艺术与障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的变化是必然的。如何打破代沟,建立顺畅有效的沟通,让孩子愿意倾诉,让家长能够倾听,是维系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本书将探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分析沟通中的常见误区,并教授家长如何运用积极倾听、同理心等技巧,构建平等、尊重的沟通模式。 “全职妈妈”与“职场爸爸”的育儿平衡: 现代家庭中,父母双方都在工作的情况下,如何分配育儿责任,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是许多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高效的家庭协作机制,如何创造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时间,以及如何在工作压力下,依然保持积极的育儿心态。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相比于过去的物质匮乏,当今社会的孩子更面临着心理健康的挑战。焦虑、抑郁、孤独感等问题,悄然侵蚀着孩子的童年。本书将强调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并指导家长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如何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如何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合作,共同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 智慧的超越:构建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新范式 面对时代的变迁与挑战,我们亟需超越陈旧的教育观念,构建一套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新范式。本书的核心在于,并非批判或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套更具建设性、更具启发性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框架。这套新范式强调: 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 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兴趣和发展节奏,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这意味着家长需要从“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培养其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人教育的理念: 关注孩子的智力、情感、社交、身体、品德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不仅仅是追求学业成绩,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观。 终身学习的伙伴: 家长本身也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育儿知识和技能。家长与孩子一同成长,成为彼此学习的伙伴,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积极的亲子关系: 将亲子关系视为教育的根本。建立在爱、信任、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最坚实的后盾。本书将提供具体方法,帮助家长营造温暖、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社会资源的整合: 家庭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社会资源形成良性互动。家长应积极与学校沟通,参与社区活动,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 拥抱不确定性与变化: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教育的路径也并非唯一。本书鼓励家长保持开放的心态,灵活应对变化,相信孩子的潜力,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 本书将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深入的理论阐释以及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带领家长们踏上一段自我认知、教育反思与智慧实践的旅程。我们相信,每一个家庭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闪光点。通过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摆脱思维的误区,我们能够为孩子点亮智慧之光,照亮他们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更是一次关于爱与成长、责任与智慧的深刻对话,旨在帮助家长们在育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多一份从容,多一份收获,最终实现家庭的和谐与孩子的卓越。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家长的朋友,最近经常听他抱怨,说孩子的教育问题让他头疼不已。他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时候越弄越糟。他特别提到,有时候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当他看到《中国家教3大误区》这本书时,立刻就觉得找到了救星。他跟我说,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抓住了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他相信这本书一定能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见解,帮助他走出当前的困境。他描述这本书时,充满了期待,他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讲述那些我们中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并且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告诉我,他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他理解,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不如预期,并且能够找到调整教育策略的关键点。他现在对这本书的期望非常高,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能成为一本实践指南。

评分

最近和一些做老师的朋友聊天,他们也经常谈到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他们观察到,很多孩子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甚至心理健康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误区”的存在,更是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家教3大误区》正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和思考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些误区的存在,并且认识到它们的危害。我更希望作者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且提出一些能够引起共鸣、并且切实有效的建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以及更多家长,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积极地去改进,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

评分

我对教育一直抱有一种非常谨慎和尊重的态度。在我看来,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智慧的过程,它关乎到一个孩子的未来,也关乎到整个家庭的幸福。看到《中国家教3大误区》这本书的标题,我首先联想到的是,我们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是否积累了一些传统观念,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可能已经不再适用,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爆炸、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下一代,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挑战,并且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我希望它能够深入剖析那些看似合理,实则暗藏隐患的家教模式,并且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跳出思维定势,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并且能够帮助我培养出更独立、更有担当、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孩子。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中国家教3大误区》,而且还带着那个神秘的ISBN号:9787507418620。我一开始就被这个标题勾起了好奇心,毕竟“家教”这个词在我们国家太普遍了,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而“误区”这个词,则暗示着这里面藏着一些我们可能都没意识到,但却正在犯的错误。我一直觉得,做父母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问。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感觉走。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但孩子的反应却可能出乎意料,或者我们自己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第一时间就想,它会不会提供一些能够指点迷津的宝贵经验?它会不会揭示那些潜藏在我们日常家教行为中的“坑”,让我们能够及时避开,少走弯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和实用的方法,让我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引导我的孩子成长,而不是在无意中伤害到他们。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作为父母,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疏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在育儿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评分

拿到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看它的主题,我就觉得它触及到了很多家庭的核心痛点。特别是“3大误区”这个说法,立刻就让人联想到,这里面一定总结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被很多人忽视的教育盲点。我想象中的家教,可能不仅仅是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品格的塑造、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健康发展。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似乎一旦考上好学校,就能万事大吉,但这种“唯分数论”是否真的对孩子的人生长远发展有利?或者,我们在强调“听话”的同时,是否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在对我们这些家长敲响警钟,提醒我们要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看看是否不经意间掉进了某些陷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三大误区”究竟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具体地体现在我们的日常家教中的。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的事例和深刻的分析,将这些误区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从而引发深刻的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